《死與火》是德裔瑞士畫家保羅·克利1940年創作的一幅布畫油畫。
該畫畫面上瀰漫著一種濃厚的淒涼和哀愁的氛圍,充滿藝術的感染力。畫中粗重的黑色線條隱藏著一種不堪負荷的沉重。中間由符號語言組成的蒼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個骷髏頭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死亡的預示。
基本介紹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創作背景
這幅《死與火》創作於畫家生命的最後年頭,當時畫家患了重病,生命垂危。
藝術鑑賞
畫中粗重的黑色線條隱藏著一種不堪負荷的沉重。中間有符號語言組成的蒼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個骷髏頭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死亡的預示。並且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個字母組成,而這三個字母組成的“tod”一詞,在德語中正是死亡的意思。克利對這個形象處理得極為特別,一方面採用了圖畫和文字組合的方式,看上去新穎、有趣;另一方面,這個形象從輪廓上看是個面向左的人,可在五官的處理上卻是面向大家,這種反常的處理,使畫面妙趣橫生,也體現了畫家一種別致的幽默,這扭曲的形象仿佛是畫家對生命或者死亡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和反諷。這一絕妙的處理也彰顯了畫家的生活情趣、藝術才華、性格特徵。畫面的右方有一個由粗線條構建成的像我們象形文字的小人,正在刺扎這個人頭,它是病毒或者疾病的象徵。人物的左手托起了一個圓圈,這是太陽的象徵,也是時間的象徵。它表示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結局,他只是一種過程,畫家會輕鬆面對。正如畫家在給朋友寫的信中寫道的那樣:“當然,我不是偶然地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我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一點並且宣稱,終期將至了。”因為有對人生、對死亡的深刻理解,所以畫家從容面對,並且不失理智以及對生命最後的戲謔和幽默。畫中的色彩有一種令人壓抑的恐怖感。火紅色的背景有一種死亡的氣息,蒼白色的人物形象仿佛是坐在血里的病人,整個畫面色彩的搭配有一種古墓中壁畫的陳腐之氣,各種符號語言也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和玄學的味道。
後世影響
克利的作品有一種奇幻的色彩,不是純粹的抽象或者寫實,而是一種綜合的藝術,一種在畫家獨特個性支配下的自我的藝術。他的繪畫語言和風格深刻地影響了許多的後來畫家。
作者簡介
保羅·克利(1879~1940年),德商瑞土回家,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的一個音樂世家。曾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對銅版畫也有相當興趣,是1911年康定斯基組織的“青騎t”畫派的主要成員之一。1916年應徵入伍,這期間對申秘的東方文字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一點深刻地影響了他後來的繪畫風格。後來曾執教於魏瑪,杜塞道夫等地。他的繪回作品色彩和線條處理得很有特色。代表作有《老人》,《難忘的構圖》、《金魚》、《風中的狄安娜》以及《死與火》等。
克利出生於音樂世家,具有很高的音樂素養,他曾一度在從事繪畫還是音樂上進行過艱難的選擇,後來選擇了繪畫。他是康定斯基組織的“青騎士”畫派的主要成員,但與康定斯基不同的是,他沒有走向完全消除物象的抽象主義繪畫風格。他也探索表達物象外的繪畫藝術,但是總的看來他的繪畫風格多變,形式多樣,很難規劃到哪個具體的藝術流派中去。克利在西方繪畫史上更以出色的色彩和線條的運用而備受推崇,而在繪畫中運用一些神秘的符號語言,也是他最為突出的特色。克利的作品有一種別致的情趣,甚至有人評價有一種童稚的天真。但是,事實上許多作品都是畫家深思熟慮後,對人生一種獨特的體會和洞悟。克利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又加之他對建築有特別的研究,這反映在他的繪畫上就體現出音樂的和諧以及建築的平衡感、結構感、線條感。畫面上瀰漫著一種濃厚的淒涼和哀愁的氛圍,這不是一種主觀臆斷的猜測,而是畫面上的藝術感染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