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死去的男子》由日本戰後荒地派代表詩人鮎川信夫創作於1947年,發表在1947年2月號《純粹詩》詩刊上。這首詩是荒地派詩歌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荒地派詩人們的共同思想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死去的男子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鮎川信夫
- 國家:日本
中文譯文,作品欣賞,作者簡介,
中文譯文
雲霧騰騰,/階梯重重,/比如腳步聲傳來,/你遺言的執行人,/就會現出身影。/一切就從這裡開始!
回憶昨日,/在陰暗的酒店,/我們坐在椅子上,/愁盾苦臉。
緬懷敵人,/討論我們的詩刊。/——死裡逃生後才認識到:/那不過是空發議論。
森川君喲!/每當我拿起剃刀,/那凜冽的寒光,/讓我想起昨日的藍天。/可是我已經忘卻,/你何時在藍天下消失。/暫短的學生時代——/編輯、出版,/激揚文字。/那黃金時代已經逝去,/一切都成了“過去的記錄”。
昨日也好,/今日也好,/我們的日子總是深秋。/“寂寞秋風飄落葉”,/這聲音向著人群,/向著街巷,/向著石墨般的路,/飄來又飄去。
埋葬你的那天,/無人送行,/周圍一片寂靜。/沒有憤怒,/沒有悲傷,/只是心事難平。/舉目望藍天,/“一切都沉沒吧,/太陽和大海!”/你靜靜地躺著,/雙腳伸在靴子裡。/森川君喲,長眠地下的森川君喲!/你前胸的傷口,/現 在還痛嗎?
作品欣賞
《死去的男子》是一首為詩人森川義信寫的追悼詩。森川義信是戰前詩刊《荒地》的同人,太平洋戰爭中死於緬甸戰場。詩中“你遺言的執行人”是一種比喻,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執行森川義信遺言的意志。至於遺言,並不是森川義信個人的具體遺囑,而是指在戰爭中被埋葬了金色年華的一代青年的共同心聲,同時包括詩人自己對下一代的期望。要忠實地把戰場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的顫悸、沉哀和煩憂告訴下一代,讓他們永遠記住日本歷史上這一慘痛教訓。這就是《死去的男子》構思的基點,也是荒地派詩歌的宣言。
詩中“討論我們的詩刊”系指戰前《荒地》同人討論《荒地》、《月亮》等詩刊,與詩中所示“學生時代”“黃金時代”一樣,均為對戰前詩歌活動的回顧。詩人認為,他們的那些活動,並未起到什麼作用,當然更談不上制止這場不義戰爭,因而是“空發議論”。詩中“寂寞秋風飄落葉”一行源於德國存在主義詩人里爾克(1975—1926)《秋》的意境。而“一切都沉沒吧,太陽和大海!”則是詩人痛苦的內心獨白,表現了鮎川信夫憤懣以至虛無的心境。
《死去的男子》發表於戰後初期,被認為是荒地派詩歌發展的一塊里程碑,具有荒地派詩歌創作的兩個鮮明特徵。一是反映了這場戰爭在一代青年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詩作暗喻了戰爭的倖存者,包括詩人自己的陰暗的心理狀態。他們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和戰後的廢墟中認識自己和現實,進而形成特殊的精神氣質。戰爭期間有無數的日本青年被軍國主義分子驅往戰場,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被戰爭奪走了生命。詩中揭示出死亡源於戰爭暴力,這本身就是對罪惡的侵略戰爭的控訴。荒地派詩人的這種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二是反映了戰後動亂時期,詩人的迷惘與不安。荒地派詩人從硝煙瀰漫的戰場回到瘡痍滿目的祖國,他們僥倖生還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戰後混亂的社會現實面前日趨破滅。他們僅有的是對歷史的痛苦回憶,而且又看不到變革現實的前景,於是不由地發出:“一切都沉沒吧”的絕望的吼聲。
作者簡介
鮎川信夫(1920-1986),日本戰後荒地派代表詩人,又名上村隆一,生於東京市小石川高田豐川町。從早稻田中學校畢業後考入早稻田第一高等學院,從這時起開始寫作。早期在詩刊《月亮》、《新領土》上發表過詩作和評論,並參加了以早稻田大學學生為中心的詩刊《荒地》的創刊工作,為他戰後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2年9月,他應徵入伍,從早稻田大學英文科中途退學,到東部軍近衛步兵第四聯隊報到,隨後被派到太平洋戰場,參加蘇門答臘戰役。1945年初,被送回金澤陸軍醫院療養。在療養中寫成了《戰中手記》,這些手記是鮎川信夫戰後文藝思想與詩歌創作的出發點。1945年4月出院,12月返回東京。1946年開始他的文學活動。1947年鮎川信夫同中桐雅夫、田村隆一、北村太郎、三好豐一郎,黑田三郎等人一起重新創辦同人詩刊《荒地》。荒地派是戰後正統詩壇活動最早影響較大的一個流派,鮎川信夫便是該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死去的男子》《神的士兵》《海上墳墓》《在西貢》《為什麼我的手……》《港口外》《寂寞的航標》等。《鮎川信夫詩歌全集》,1965年由荒地社出版。評論集有《鮎川信夫詩論集》,1964年由思潮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