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朝村(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歸朝(國語讀作chao二聲,當地方言讀作zhao四聲)村,太原市縣區行政村,隸屬陽曲縣泥屯鎮。依據1999年陽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新版《陽曲縣誌》載,該村因有離相之人歸朝,得名歸朝。

村落歷史悠久,古人類活動遺蹟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陽曲縣誌》卷三-村落章節中已有該村記錄,成熟村落文明存在歷史不低於330年。結合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聚落形成到有一定影響力需要上百年歷史積澱,所以村落文明實際歷史更長。

村落位於泥屯鎮往北沿權新線3-4公里處,地處泥屯河流域東側東北-西南走向的傾斜台面。東靠棋子山,南鄰伽(qie)東村,北接思西村,西鄰白家社村。

該村曾為泥屯地區人口較多的村落,60年代曾有“思一千,歸八百”的形容傳播於陽曲各地。近年人員增速漸緩,全村總人口目前為1279人(存疑),以務農為主,從事穀物、玉米、黃豆等經濟作物及果蔬(西紅柿、蘋果等)種植。

該村落為白馬掌(泥屯地區俗稱)中心位置,土壤適宜穀物種植,盛產小米。據縣誌載,該地區所產小米曾列清廷貢米,即在太原地區享譽盛名的“白馬掌小米”。(註:白馬掌小米泛指該地區所生長的穀物,並非品種名稱,常見種植穀物為“東風亮”紅谷及晉谷21等)

該村保留較多傳統文化遺址,如城(方言讀si一聲)子頭地區新石器時代、夏代、戰國文化遺址,未經開發的明清民國民居建築、杜娘娘堂、白龍廟老爺殿等均為未開發原生態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歸朝村
  • 外文名稱:Gui chao country
  • 別名:可讀作“gui chao”或者“gui zhao”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
  • 下轄地區:歸朝村、伽(qie)東村(存疑)、白家社村(存疑)
  • 政府駐地:歸朝村老爺廟前空門樓牌號
  • 電話區號:0351
  • 郵政區碼:030102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泥屯鎮沿權新線北行3公里處
  • 人口:1279人
  • 方言:太原話-北郊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原生態明清民國民居、杜娘娘堂、日占炮台、城子頭遺址
  • 機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 火車站:太原北站、太原站、太原南站、陽曲站、陽曲西站
  • 車牌代碼:晉A
基本情況,文化教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基本情況

歸朝村耕地面積5240畝,多數為旱地,以種植小米和玉米等農作物為生;還有幾戶以養殖羊、豬為生的;由於所在村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的不方便,故給農民帶來的效益不是很好。
地理位置

文化教育

擁有陽曲縣國稅希望國小1所(前身為歸朝國小中心校)、幼稚園。
陽曲縣國稅希望國小(原歸朝國小)
前身為歸朝國小中心校。學校前身由白龍廟改建,1996年由市縣捐資興建新式平房教室(此前為廟舍危房)。2001年後,由陽曲縣國稅局資助,改建國稅希望國小。該校設有一到六年級兼幼稚園。
目前擁有教師6人,學生70多人(實際比此數字少,需確認)。師資力量短缺,一名教師身兼數職。

行政區劃

由河坡、西街、東街、後巷、南巷、牆後巷、爐子巷、貓生巷、五道爺、南硯瓦等區域構成。其中南硯瓦區域建築較新(原先為生產隊場院)

地理環境

海拔880米左右,多溝壑,黃土高原下切地貌。耕地面積5240畝,多數為旱地梯田,包括有長征、下河、燕兒坡、南皮、西皮、麻地灣、綠十畝等地。

自然資源

建築石料資源豐富
地下蘊藏有少量煤礦,未經開發

人口民族

該村曾為陽曲縣內人口較多的村落,70年代曾有“思一千,歸八百”的形容傳播於陽曲(思西為人口最多的村子)。近年人員增速減緩,全村總人口目前為1279人(存疑),
人口以本地原住民居多,漢族為主。其中王、鄭、杜、侯均為當地大姓,另有張,賀、趙等遷入姓氏。

經濟概況

工業

擁有對外承包石料廠1所。從事建材石料銷售運輸。承包費用較低,與由此造成的環境代價交大。

農業

種植旱地西紅柿蔬菜、果樹業為生。
擁有穀物加工電磨作坊1個

第三產業

流動飯店1所(拉拴飯店)
鄉村零售店累計8家左右,如海生商店、誌慶商店等

社會事業

擁有省組織部撥款建造的村委會建築,
擁有村民活動廣場,配套有室外體育活動器材
擁有村衛生所1個,中醫店1個

歷史文化

據1999年陽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新版《陽曲縣誌》載,該村古有離相之人回朝,得名歸朝。
該村保留較多傳統文化遺址,如城(方言讀si一聲)子頭地區新石器時代、夏代、戰國文化遺址,未經開發的明清民國民居建築、杜娘娘堂、白龍廟老爺殿等均為未開發原生態景點。

風景名勝

擁有多處未經開發的文物古蹟資源
城(方言讀si一聲)子頭遺址
位於歸朝村于思西村之間,泥屯河東岸台地上。東西約140米,南北約700米,分布面積約9.8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仰韶晚期、龍山晚期)、夏代、戰國文化遺存。地表採集物比較豐富,有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黑彩弧線三角紋缽殘片、仰韶文化夾砂紅陶素麵罐口沿及泥質褐陶尖底瓶口沿殘片、龍山文化晚期夾砂灰陶繩紋鬲足和泥質灰褐陶素麵磨光雙腹缽殘片、夏代泥質灰褐陶素麵葫蘆瓶口和泥質灰陶鬲足、戰國泥質灰陶繩紋罐口沿殘片。2000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娘娘堂
位於歸朝村東棋子山半山腰處。修建有廟堂一座,即為”杜娘娘堂“,堂里供奉男女兩尊石像(原物已於文革中被毀,僅剩半身碎像,後重修)。
娘娘堂為當地人所信奉的村落保護神。所供奉的杜娘娘源於反封建包辦婚姻的相關傳說。
據民間口述傳說,相傳杜娘娘原是今天岔上地區的一名農家女,以心靈手巧聞名,紡線織布,擔水洗衣做飯磨麵碾米都很精通。杜娘娘長到十六歲,出落得如花似玉,受人喜歡,她親手紡織的布能繞棋子山九千九百九十九圈,纏起來有鍋大的兩個線蛋蛋(方言表述,即為線球的意思)。離杜姑姑家不遠的後交村(岔上地區的一個村落)有個放羊娃,從小父母雙亡,人們都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叫他小羊倌。小羊倌每天到棋子山放羊,杜娘娘每天到棋子山挖野菜,兩個人這樣經常在棋子山見面,一樣的苦出生,一樣的苦日子,兩個人在一起有說不完的知心話,常言道一回生,兩回熟,三回四回無顧忌,天長日久兩人情投意合心生愛戀,私定了終身。但這樁親事遭到了嫌貧愛富的杜娘娘父母的反對,為了攀結高貴,杜娘娘被迫許配給了一家富戶的老爺做小妾。杜娘娘知道後從日出哭到日落,又從日落哭到日出,整整哭了七七四十九天,到第五十天頭上,娶親的隊伍吹吹打打來了,杜姑姑見娶親的就要進前門,於是自己踩著兩個大線蛋從後門走了出去,腳踩著線蛋就像騰雲駕霧一般飛到了歸朝村東棋子山的半山腰,並且把自己變成了一尊石像。這事很快就讓小羊倌知道了,於是趕著羊群來到了石像旁,一看就知道石像是杜娘娘的化身,便哽咽著說:“杜姑姑啊杜姑姑,你要是真的愛我就往旁邊挪一挪。”說來也真是奇怪,杜娘娘的石像真的就往旁邊挪了三步遠,小羊倌走過去往杜娘娘的身邊一坐,就再也沒有起來,也化作了一尊石像。山坡上的羊群也變成了許多黑白相間的石頭。後來,人們為了讚美杜姑姑和小羊倌忠貞不渝的愛情,就在他們坐化的地方蓋了一座廟,
1993年左右,當地曾發生普遍張貼黃紙做底貼有紅色公雞剪紙圖案的現象,據稱源於杜娘娘的指示。當然民間傳說,不足為信。杜娘娘更多是當地老百姓趨利避害的精神寄託。
目前該景點未經開發,為開放式原生態景點,可自由前往,但山路難行,可請當地人帶路前往。娘娘堂位置較高,可同時俯瞰“白馬掌”全景,如天氣狀況較佳,可遠觀到太原市城北樓宇。
野杏坡、獨居老太故居
此地位於去往杜娘娘堂的途中,位於歸朝村東梯田最高處。該處曾有一位村中老太常年居住。其子女均在山下村中生活。老太一人過慣獨居生活,長年隱居山中。進山可參觀老太故居(有土窯洞、旱井等設施)
距離老大故居不遠,即為野杏坡。野杏據傳為老太所植,占據一片較大的山坡。春節杏花盛開,山坡盡粉,景色宜人。每年春季4-5月左右果實成熟。當地兒童少年會上山摘食。
該景點未經開發,可自由前往,最好有當地人帶路。山野之地,蛇蟲鼠蟻較多,請做好防護。
明清民國民居古建
該村舊時富戶居多,村中多有民宅古建遺址。其中以王氏地主宅院較多(村西、村北、村東均有分布,可自行詢問),另外有村西楊氏村民所居民國建築及村東王氏村民所居民國時期葡萄院(大門已毀,僅剩內廳及葡萄磚雕照壁,以此得名)。此外也有部分鄭氏、杜氏家族的古建遺存。
該地主要特色為原生態,未經商業開發,在感受到晉商地主風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當今鄉村的迷失破敗。當然由於保護不善,及當地人對於文化古建認識不足,已有相當多文化古建在歲月斑駁中化作塵埃。
攝影愛好者及古建築愛好者可前往參觀,無門票,可與當地村民溝通後,入院參觀。希望可以參考到美麗的景色
老爺殿
全貌已毀,僅殘餘大殿一座(現為村民所開的中醫店),門前有乾隆年修廟石碑記錄。另外有清朝古槐樹1株,位於歸朝國小操場內(原為白龍廟遺址)。可在村中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