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學與民生史觀》是黃文山所著作品,出自於《黃文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歷史科學與民生史觀
- 作者:黃文山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黃文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編者:趙立彬
《歷史科學與民生史觀》是黃文山所著作品,出自於《黃文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歷史科學與民生史觀》是黃文山所著作品,出自於《黃文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者簡介黃文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他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主要的社會思潮都有密切的關係,曾經受到無政府主義的深刻影響,對馬克思主義...
《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近代史研究所卷》是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之一,主要內容包括德國與義和團運動、晚清華北村落、禮俗文化的再研究、沙俄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再認識等二十四篇論文,作為獻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三十周年的賀禮。
barth歷史哲學即社會學說 邢式社會學與綜合社會學 simmel與高田保馬的第三史觀 vierkandt 歷史學派在社會科學上的貢獻 第二章歷史哲學的歷史 (一)歷史的歷史 shotwell說史學史尚在幼稚時代 對於flint歷史哲學史的批評 hegel論歷史的分類 原始的歷史 省察的歷史 哲學的歷史 bernheim論歷史的分類 故事的歷史 神話與...
第三節中國傳統的歷史觀 一“道”與歷史循環 二“勢”與歷史變易 三“人”與“道”四“民本”史觀 五早期道教的“太平”觀念及實踐 第四節近代中國精英的歷史觀 一公理、公例:“西法”的普世價值 二歷史“進步”:為變革提供理論依據 三以“人為”對抗“天演”四大同理想與民生史觀 五在人間建立“天國”...
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被稱為“民生史觀”,實質是二元論的。作者最後指出孫中山哲學思想的形成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他所處的時代特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制度,階級鬥爭和科學文化發展的狀況決定的。出版信息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1985年4月第2版,15.1萬字,責任編輯:吳辛。
一、孫中山的生平和資產階級革命;二、孫中山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三、在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無神論思想;四、進化論與孫中山的進化發展觀;五、唯心主義的歷史進化論;六、民生史觀的內容及其實質;七、受到抑制的英雄史觀;八、互助論與孫中山的階級論、國家學說和倫理道德思想。 · 作者指出孫中山的哲學思想是比較豐富的...
《新生命研究》是2011年2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淵。本書主要介紹了國民黨“黨刊”性質的雜誌——《新生命》上刊登的擁護國民黨的知識分子們的思想。作者簡介 賀淵,198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1986~199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先後師從林茂生教授、彭明教授攻讀中外政治思想史碩士、...
孫中山倡導民生史觀,認為“民生為社會進步的重心”,重視經濟生活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但把歷史發展的原因歸結為“人類求生存”的欲望。五四運動以後,李大釗、李達、毛澤東等人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歷史。李達在《社會學大綱》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系統闡述。毛澤東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四“民本”史觀 五早期道教的“太平”觀念及實踐 第四節近代中國精英的歷史觀 一公理、公例:“西法”的普世價值 二歷史“進步”:為變革提供理論依據 三以“人為”對抗“天演”四大同理想與民生史觀 五在人間建立“天國”六“可大可久”:中國本位的歷史進步 第二章弘揚民族主義 第一節中國傳統的民族觀念 一...
39.〈孫中山民主史觀析論〉,21千字,載《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9年。40.〈八十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一、二、三、四) 〉,《歷史教學》,2000年06、07、08、09期。41.〈孫中山民生史觀析論〉,《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42.〈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序〉,《新時期...
今天有必要從民生史觀產生的歷史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角度,從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評判標準上,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民生史觀。歷史觀的不同決定了民生史觀的社會主義只能是預防社會革命發生的社會主義,而唯物史觀的社會主義必然是在共產黨領導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以共產主義為終極目標的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資產階級的唯心史觀在中國展開了論戰。“問題與主義”的論戰 胡適在“五四”運動時期大力宣傳實用主義,一方面,他從實用主義出發,提出一種新的思想方法,主張“科學實驗室的態度”、“歷史的態度”和“拿證據來”等等,反對封建主義的盲從和獨斷,這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曾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另...
第三節 科學進化論和俱分進化論 第三章 孫中山 第一節 以太說和生元說 第二節 知難行易說 第三節 民生史觀 第四章 陳獨秀與李大釗 第一節 陳獨秀 第二節 李大釗 第五章 胡適、梁漱溟與張君勱 第一節 胡適 第二節 梁漱溟 第三節 張君勱 第六章 熊十力 第一節 體用不二的本體論 第二節 翕闢成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