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

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

《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收錄了開才先生的50多篇文化歷史散文。內容有于丹澳大利亞開講、在澳大利亞過春節、坎培拉的晚餐、博士山華人購物中心、世紀老人、新年前夜、浪漫的紅酒、澳大利亞國慶節、繁華都市過元旦、仁者樂山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
  •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開本:16
  • 作者:黃開才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34305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黃開才先生慈眉善目,從容而淡定,謙遜而低調。他寫的散文是那種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大散文。而這本《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則顯得更有分量,是他散文的精選與薈萃,凝聚著他歷年創作的追求與探索、激情與才華、磨礪與心血

作者簡介

黃開才,礦冶文化專家,黃石市散文學會副主席,湖北師範學院客座教授。長期致力於黃石歷史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解讀歷史、感悟人生、穿越時空、意境深遠”的歷史文化散文,出版有《磁湖秋月》《兵節之光》《明珠璀璨》等

圖書目錄

劉禹錫:西塞懷古千秋恨
張志和:釣翁漁歌萬古傳
李白、陸游、黃庭堅:尋覓西塞寄詩情
東方朔:東方山上一“智聖”
蘇軾、蘇轍:磁湖舉杯邀明月
蘇東坡:壯麗對話在黃州
元結:飛雲洞裡“詠飛雲”
李自成:生命墓碑九宮山
聞一多:紅燭燃燒至永遠
周瑜、孔明、龐統: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磁湖:你有母親的情懷
海觀山:驚濤拍岸挹江亭
西塞山:金戈鐵馬古戰場
青銅古都:礦冶之歌動寒川
黃石:江南明珠更璀璨
朱穆之:長者風範銘記心
童大林:真知灼見妙語新
夏振坤:黃石牽著我的心
張實:“蒼涼背影”後的堅忍與求實
袁錦屏:深深眷戀廣播情
劉合伍:和地為伍見真情
賀國斌:國之驕子金牛奇
鮮開衍:鮮活笑容永綻放
飛向墨爾本
文化大師
歷史的雕塑
悉尼的夜景
唐人街
淘金夢
海岸聽濤
墨爾本的母親河
戰爭紀念館的沉思
一座空城
世界奇觀
于丹澳大利亞開講
在澳大利亞過春節
坎培拉的晚餐
博士山華人購物中心
世紀老人
新年前夜
浪漫的紅酒
澳大利亞國慶節
繁華都市過元旦
仁者樂山
墨爾本的公共運輸
垃圾分類與文明排隊
一路風景
燈光閃爍
“四多”與“四少”
流動的歷史博物館
穿越歷史的隧道
邱吉爾農莊
幸福指數
品讀黃開才《澳大利亞隨想》/范國強
跋:歷史·人物·山水/張實

後記

山水·人物·歷史
讀罷黃開才同志《磁湖秋月》的書稿,三個關鍵字自然而然地浮現在眼前:山水、人物、歷史。
打開目錄,一連串富於詩意的篇目撲面而來:《磁湖秋月》、《西塞春曉》、《東方之聖》、《挹江聽濤》、《玗洞飛雲》……
在作者的眼中,“西塞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戰火的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他將引領你去體味她的雄奇,領略她的神韻,感悟她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作者的眼中,磁湖是“黃石的母親湖”,是“黃石最具魅力的地方”,“在這裡,記憶了紅色的歷史;在這裡,譜寫了壯美的詩章”;
在作者眼中,“海為川歸,觀乃明察,山以石峻”,是海觀山歷史與現實的高度凝練和真實寫照,他將引領你追尋古今名流的足跡,去挹江亭上聽驚濤拍岸的陣陣濤聲,看滾滾江流的洶湧澎湃,重溫那些千古流傳的絕唱,緬懷那些壯懷激烈的心靈。
“名山與名人總是連在一起的,名山因名人而聞名遐邇,名人因名山而聲名遠播。”作者不僅著意追溯名山勝水的文化底蘊,緬懷許多古今名人,在採訪、紀實性的作品中更是以當代人物為抒寫讚頌的對象。打開這本書,“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向你走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呈現在眼前”:既有現代革命領袖毛澤東、鄧小平、董必武,又有古代的英雄豪傑周瑜、孔明、李自成;既有黃石人民倍感親切的唐宋詩人劉禹錫、張志和、蘇東坡,又有鄂東人民引以為驕傲的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既有搏擊洪水、劈波斬浪被譽為“生命之舟”的人民子弟兵英雄群體,又有把黨的溫暖送到民眾心中的公僕楷模王賢田;還有為新中國宣傳文化新聞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革命老前輩朱穆之,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的經濟學家童大林,執著於美的追求、美的奉獻的著名舞蹈家蔣祖慧……革命領袖的高瞻遠矚,烈士公僕的赤子情懷,英雄豪傑的凌雲壯志,高人雅士的淡泊瀟灑,學者詩人的睿智執著,無不感動著作者,而作者用飽含激情的筆墨敘述著自己的感動,又滿腔熱情地奉獻給讀者。
作者筆下的山水,是黃石的山水;作者筆下的人物,時間跨度雖大,涉及面雖廣,卻大都與黃石息息相關。書中以山水為背景,以人物為主角,展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千尋鐵索橫江,鎖不住王濬的樓船,浩浩蕩蕩,東流而下,宣告了東吳政權的滅亡;彈落如雨,血肉橫飛,日寇海陸空三軍大舉輪番進攻,中國守軍冒著敵人的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喋血西塞:在共和國如朝陽燦爛的初期,毛澤東主席健步走上高爐的爐台,手握藍色看火鏡,觀察熊熊的爐火,諄諄囑咐要把大冶鋼廠“辦大辦好”;在大堤潰口、夜黑如漆、濁浪排空的險境中,“生命之舟”飛馳而來,托起了成千上萬婦孺老幼的生命……
歷史,是一行行先行者的足跡,是一代代的光榮與夢想、奮鬥與犧牲,是一條條從漸變到劇變的新陳代謝的軌跡,是一串串歲月滄桑留下的烙印,同時也是留給後人的無盡思索和不容忽略的警示。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西塞山古戰場的顯赫名聲來自她的地勢險要和扼守長江中游的戰略地位,但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座雄關險塞能夠挽救一個王朝的覆亡;劉禹錫以“一片降幡出石頭”總括了從東吳到梁陳的六朝興衰,隱含了多少改朝換代的腥風血雨,而“四海為家日”正是飽經戰難之苦的老百姓對和平安寧生活的祈求與企盼。山川也好,城市也好,她的命運往往是國家民族命運的寫照。抗日戰爭中西塞山的悲壯陷落和大冶鐵礦的慘遭掠奪,都正是中華民族近代百年屈辱史和抗爭史中的一頁;而毛澤東主席對於黃石的情有獨鐘,正是源於中華民族必須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高瞻遠矚,源於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期盼,源於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現代化路徑的選擇。正是這一歷史的選擇,確立了黃石作為社會主義新中國重工業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歷史地位。時至今日,1998年的抗洪也已成為了歷史,離我們漸行漸遠,但不能遺忘的不僅是當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鬥爭場景,更有人類必須珍視環境生態、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嚴厲警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人能夠逃脫地球上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沒有人能夠逃脫因此而帶來的經濟和環境危機。黃石作為一個高消耗、高排放的資源型城市,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更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寫黃石的山水、寫與黃石有關的人物,寫黃石的歷史,始終融會貫穿其中的是他對黃石的摯愛。人們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生於斯、長於斯、勞作休憩於斯的城市,對之倍加推崇,引以為自豪,這也許是人類最久遠、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推動著各地對城市歷史的追溯,推動著人們對自身獨特地方文化積極認同和傳承,也推動著地方文化中某些特徵和內容被著意地突出和強化。
作者長期從事地方新聞機構的行政管理,好學而勤於寫作。他的本職工作便是城市文化建設,我們很難區分他的這些作品,哪些是職務寫作,哪些是業餘創作,或者說,他的業餘創作實際是職務寫作的延伸。基於對黃石的熱愛和工作的淵源,他的寫作以山水、人物、歷史為三大支點,實際是城市文化中的三大要素,便呈現出濃郁的地方文化的特色。本書的結集出版,正是他致力於弘揚黃石城市文化的見證。
城市文化建設,包括對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既是地方官員的責任,也是長期生活在當地的文化人的義務。近年來在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重視和倡導下,對於黃石地方文化的研究正在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形勢十分喜人。我作為一個在黃石已經生活了六十年的老文化人,對此衷心擁護,並盼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
城市文化本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廣博的概念。它涵蓋著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景觀、發展變遷、功能地位、社會結構、人口素質、文化產品、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價值準則、行為方式等等,是城市、社會和人以及它們之間互動作用的總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不可能有相同的兩個城市。不同的城市,由於地域、人文傳統、經濟特徵、社會結構等等各不相同,便各有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對於黃石城市文化獨有的特色,我們的認識也許還有待於深化和擴展。從地域特徵來看,黃石地處吳頭楚尾,在古代既屬於楚文化的範疇,又有揚越的淵源;它長期作為軍事要塞而存在,同時又以“金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作為行旅往來的重要標識。從時間維度來考量,黃石既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又有古老久遠的歷史背景。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發現,可以毫無疑義地推斷它對楚國青銅器生產的發展及其國力的強盛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但由於文獻的缺失,特別是古礦冶史料的匱乏,許多問題我們目前還難以作出具體詳實的說明;在近代史上,這裡是我國中部最早引進鐵路、機器開採礦山和進行冶煉的地區,最早地吸收了西方文明邁開了現代化的步伐,同時又深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蹂躪而創巨痛深,其中有些史實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整理,有些教訓還有待深入地認識和總結。從經濟特徵這一要素來看,黃石地區的礦冶開發和生產三千年來一脈相承,爐火不熄,其中以西周至戰國時期、近代洋務運動後期和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為三大高峰。由此可以確認礦冶文化是黃石城市文化的特質並占有主導地位,但它對於城市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群體行為的積極作用,也還有待於我們深入地剖析和探討。
黃石成為現代城市,是在計畫經濟時期,以現代大型廠礦為主體,吸納和改造作為農產品集散地的傳統沿江城鎮,並向附近農村擴展和輻射而形成的。它必然要接受當時國家體制的支配和制約,不同於傳統的歷史名城,帶有更為鮮明的計畫經濟的烙印。在中心城區,本地土著居民所占的比例很小,實際上是一個四方雜居的移民城市;在計畫經濟的體制下,移民主要來自大型廠礦招工所吸收的周邊地區的農民、各種組織系統分配而來的國家幹部、大學中專畢業生及轉業軍人;在人口結構上以產業工人為主體;在文化結構上知識分子占有較高的比例,而以科技知識分子為大多數。在城市社區結構上,大型廠礦在廠區附近形成自己獨立的社區,有的產業工人社區雖然遠離廠區,但也自成體系,與其他市民社區相分離。這兩類社區之間既相互影響而又存在著差異,甚至日常使用的語言口音有的也明顯不同。在此期間,產業工人和科技知識分子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大冶鐵礦、大冶鋼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工人業餘創作群體,一直是黃石文學創作的主力軍,受到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扶植;與此同時,各大廠礦的文藝創作和演出也都十分活躍,並為專業文化隊伍輸送了不少的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過程中,黃石的經濟結構、社區結構、人口流動的渠道及其構成,文化設施、文化生態和各個階層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乃至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社會風尚、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又為我們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我們需要從黃石的實際出發,準確地認清和把握黃石特有的、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質,堅持實事求是的學風,嚴謹紮實地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力求取得新的重大的突破。
我和黃開才同志曾經共事八年,朝夕相處,得到他的很多幫助和支持;退休十多年來,感謝他每年必來看望,情誼深厚而真摯,使我感動而銘記。現在讀了他的書稿,承他不棄,要我寫幾句話,我是不能推辭的。
是為跋。

序言

印象中,開才先生慈眉善目,從容而淡定,謙遜而低調。我知道他在寫散文,也看過幾篇,是那種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大散文。三年前,我回湖北黃石採風,在友人胡泊張羅的一個飯局上,他不顯山不露水地贈我一冊剛出版的《磁湖秋月》,不禁令我刮目相看。
而這本《歷史的雕塑》,則顯得更有分量,是他散文的精選與薈萃,凝聚著他歷年創作的追求與探索、激情與才華、磨礪與心血。
開才先生從事的本行,是新聞宣傳及管理。新聞與文學,雖然都是耍筆桿子的“活路”,但要求卻大相逕庭。有時,兩種寫作攪在一起,相互間還會“扯皮拉筋”的。因此,開才先生不得不具備兩種不同的創作思維及兩副不同的寫作“筆墨”。當然,新聞寫作對現實社會的廣泛接觸,所具備的開闊視野,以及對資料的多方占有等,於開才先生的文化歷史散文創作,無疑會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閱讀《歷史的雕塑》,我不得不嘆服他對資料的占有之多與挖掘之深。
其實,在資訊日益發達的今天,占有資料並非難事,難的是將這些資料“消化”,變成自己的“血肉”。這,也是衡量一個作家水準之高低的關鍵所在。
開才先生於文化歷史散文創作,是下過一番苦工夫的。他的古文功底深厚,精通古典詩詞,對當代名家名篇,更是長期揣摩、精研不已。因此,他並未拘泥於這些大量占有的資料,而是經過嚴格取捨,根據思想內容的需要,縱橫捭闔,“為我所用”。於是,一堆“死”的資料,就這樣在一個個躍動著的具有“黃氏風格”的文字中“活”了起來。僅從這一角度而言,開才先生也算得上純粹的寫作者,一個具有本真意義的作家。
開才先生寫山水,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其落腳點是歷史與文化。他筆下的人物,既有歷史的,也有當下的;既有政治家、軍事家,也有文學家、思想家;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不論何種人物,他都力求挖掘那內在而閃光的人性。
文化歷史散文,最忌人云亦云。不僅要消化資料,更得具有獨特的感悟、開闊的視野、人文的情懷與深邃的思想。開才先生的《澳洲感想》系列,雖是“急就章”,卻寫得“風生水起”,頗見功力。
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面對眼花繚亂的世界,黃開才在觀察、打量、思考、比較、提煉……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他以記者的敏感,以作家的思考,以每天一篇的速度,記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面對不同的人民、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制度,每人的感受、取捨各不相同。而我們通過開才先生眼中的攝取、腦中的思考、心底的情懷、筆下的文字,便足以見出他的素質、胸襟與思想。
他寫澳洲的一切,但潛意識中,其實有著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參照系,那就是祖國,特別是故鄉黃石。澳洲2300萬人口,其中華人就達200多萬。他行走於澳洲大地,進入唐人街,接觸華人,巧遇黃石人,在那兒過春節,在澳大利亞國慶遊行隊伍中見到氣勢壯觀的華人舞龍舞獅隊……雖置身異國他鄉,但仍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與魅力。對此,他不禁自豪地寫道:“中國已走向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與此同時,他以一種新奇而驚異的目光,關注著那塊奇異土地上所發生的迥異於國內的人與事。
從開才先生的這組《澳洲感想》,我不僅看到了他的勤奮,還感受到了他的人文情懷與“良苦用心”。他以個人的視點為中心瀰漫開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而後上升為人類意識與普世價值——他就這樣在不斷的探求中,超越了狹隘的“小我”,完成了艱難的轉型與建構,具備了一種難得的“世界眼光”。
由此可見,開才先生的文化歷史散文,立足當下,鉤沉歷史,集古今於一體,熔感性、理性於一爐,將鋪敘與描寫相結合,而其執著的追求與明確的指向,是與世界對話,與未來接軌。 《歷史的雕塑》,可謂開才先生大半輩子心血的結晶!
2012年5月1日於廈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