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經驗(200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歷史的經驗(200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歷史的經驗》重在其中經義的闡發,並將近一百五十則歷史故事,鋪注於原經文之後,供讀者經史相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的道理。 1990年我社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將《歷史的經驗》二冊合為一冊(分上、下編),以《歷史上的智謀》為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1992年恢復原名再版。如今刊出的是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1995年11月的最新版。

《歷史的經驗》:謀略,中國古代文化又稱為縱橫之術、長短之術、勾距之術。用現代話講,就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為總結歷史的經驗,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曾就中國古代謀略做過系統講析,其講記以《歷史的經驗》為名,由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1985、1986年分二冊出版。第一冊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范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冊是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逐句串講。《素書》名為黃石公所傳,張良輔佐劉邦,興漢滅楚,兵機謀略,多得素書之助,張良之後,此書不知去向,至晉,有人盜張良墓,於玉枕處發現此書,始得再傳於世。

《歷史的經驗》是南懷瑾編寫,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得一本圖書,出版時間:2016-03-01。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的經驗
  • 作者:南懷瑾
  • ISBN:9787309116076 
  • 頁數:266 
  • 定價:35.00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3-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下編 前記,

作者簡介

南懷瑾,學者、教授。生於浙江溫州。著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等。

目錄

上篇
話題
神謀鬼謀
春秋多權謀
正反相生(《長短經》——反經
古今無定法
仁愛的流弊
仗義的流弊
信陵君的故事
講禮的流弊
郭嘉袁紹與曹操
樂樂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制的流弊
刑賞的流弊
學識的流弊
盜竊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會的事
孟子講故事
楚靈王的故事
尚賢的流弊
姜太公論派系問題
不能善用所長的五反
姜太公論三明
專權與嫉妒
文武兼資論
人與牛的故事
匡衡論政風
更上一層樓的道理
京房的故事
莊子的著作權被盜
田成子竊齊的故事
晏子論權
聖盜同源
蘇秦的歷史時代
遠見抵不住現實的短視
蘇秦受到反教育
藥不對症的言論
人情千古重多金
雛燕初飛
反覆波瀾的人世
人才與時代歷史
牽涉到商鞅
外才與內用
張儀的故事
刺激的教育
山樑雌雉 時哉!時哉!
引用歷史的經驗
長短縱橫
人臣之道
六種正臣的典範
恕臣之道
反派臣道的型態
防邪之道
忠奸之辨
下篇
素書六章
原始章第一
求人之志章第二
正道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義章第五
安禮章第六
太公兵法
上卷
中卷
下卷
陰符經(漢)張良等注
上篇
中篇
下篇
附錄一
張良傳
附錄二
《素書》原序
附錄三
太公《陰符經》述要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序言

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讀歷史有兩個方向:
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型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主觀習慣出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歷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歷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儘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歷史。
二是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做人臨事的經驗,做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國自宋代開始,極有名的一部歷史巨著,便是司馬光先生的《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司馬先生重輯編著這一部史書的方向,其重點是正面針對皇帝們—一頁導人和領導班子們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的。所謂“資治”的涵義,是比較謙虛客氣的用詞。資,是資助——幫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來講,就是拿古代歷史興衰成敗的資料,幫助你走上賢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歷史經驗。因此,平常對朋友們談笑,你最喜歡讀《資治通鑑》意欲何為?你想做一個好皇帝,或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嗎?當然,笑話歸笑話,事實上,《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歷史的書。
我講歷史的經驗,時在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地信手拈來,隨便和“恆廬”的一般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贏得大眾化的會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蒐集已經發表過的一部分講稿,編排付印,反而覺得有欺世盜名的罪過,因此,聯想到顧祖禹的一首詩說:“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我當懺悔。
一九八五年端陽 南懷瑾自述

下編 前記

吾國學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一尊儒術,千載以還,致使百家之文,多流散佚。諸子之說,視若異端。此風至宋、明尤熾。然縱觀兩千餘年史跡,時有否泰,勢有合分。其間撥亂反正之士,盛平拱默之時,固未特以儒術鳴也。明陳恭尹《讀秦紀》有言:“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蓋指張良受太公兵法於圯下,佐高祖一統天下也。近世梁啓超先生,治學有宗。亦以憂世感時,憤儒家之說,難濟艱危,曾賦言以寄:“六鰲搖動海山傾,誰入滄溟斬巨鯨。括地無書思補著,倚天有劍欲長征。抗章北闕知無用,納履南山恐不成。我欲青溪尋覓谷,不論禮樂但論兵。”目今世局紛紛,人心糜詐。動關詭譎,道德夷凌。故謀略一詞,不僅風行域外,即國內亦萍末颶風,先萌朕兆。波瀾既起,防或未退,故有不得已於言者。
史遷嘗論子貢曰:“田常欲作亂子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代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貢請行,孔子詐之。……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疆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又曾子亦有言:“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夫二子者,孔門高弟,儒林稱賢。審曾子之言,析子貢之術,皆勾距之宗綱,長短術之時用也。故時有常變,勢有順逆,享有經權,若謂儒學皆經,是乃書生之管見,自期期以為不可。此其一。
謀略之術,與人俱來。其學無所不包,要在人、事兩端。稽諸歷史,亦人也,亦事也。入世之學,有出於人、事者手?其用在因勢利導,順以推移。故又名長短術,或曰勾距術,亦稱縱橫術,皆陰謀也。陰者,暗也,險也,柔也。故為道之所忌,不得已而用之。“君之得之固窮,人小得之傷命。”若無深厚之道德以為基,苟用之,未有不自損者也。故蘇秦隕身陳平絕後。史跡昭昭,因果不昧,可不慎哉!此其二。
近世教育方針,受西風影響至巨。啟蒙既乏應對之宜,罔知立己修身之本。深研復無經濟之學,昧於應世濟人之方。無情歲月,數紙文憑。有限年華,幾場考試。嗟呼!一士難求,才豈易得。故大風思猛士,大廈求良材。此千古一調,百世同所浩嘆也。或雲時代之流風,豈非人謀之不藏。二十世紀末世界文化趨向,起復於東方,歷史循環返復,殆無疑義。既光固有文化,豈限一尊?欲建非常功事,何妨並臻。此其三。
老子有言:“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際此太白經天,兵氛搖曳。爰檢《素書》《太公兵法》(俗稱三略,古之玉鈐詳為闡述。或旁征博採,用明其體。或記事論人,欲證其用。總君臣師三道之菁英,概三千年來歷史人事。或奇或正,亦經亦權。非為自詡知見,但祈逗誘來機。隻眼既具,或可直探驪珠,會之於心。倘能以德為基,具出塵之胸襟而致力乎入世之事業,因時順易,功德豈可限量哉!
是書講述之時,有客聞見之而謂曰:“三略之書雖雲太公、黃石所傳,亦有謂宋相張商英所撰,考之皆系偽托。予以盲接引,窮極神思,得毋空勞乎?”師笑曰:“子之論似是而非。昔者,林子超先生喜藏字畫,然多贗品,人莫能辨。有識者法之,則答曰:‘書畫用娛心目,廣胸次,消塊壘。雖贗品,其藝足以匹真,余玩之,心胸既暢,雖然贗,庸何傷哉?’余愛其言也。”客稱善焉。
乙卯之夏湘潭弟子馮道元記聞於台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