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誰“變臉”》所選文章大都角度新穎,行文嚴謹,論據紮實,在對歷史不知疲倦的叩問洞察中,還原真相。我們不著眼於那些象牙塔里的空洞講章,拒絕那些老氣橫秋的呆板說教,在體裁和寫法上葆有開放的姿態,致力於討論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歷史為誰“變臉”》中的作者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冒險的欲望,帶著靈性的智慧和求真的自信,不斷打量歷史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目光深邃獨到,文思遙接八荒,將敘事的觸角深入歷史的各種可能性和情境之中,為歷史的複雜和豐富提供一個又一個耐人尋味的景象,使讀者在儒雅溫潤的敘事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歷史的活力。作者的觀點讀者也許不一定贊同,但至少會激發出深刻的思索和豐富的聯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為誰“變臉”
- 外文名:history suddenly turn hostile for whom
- 書名:歷史為誰“變臉”
- 出版社:遠方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 作者:張秀楓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234388, 78072343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歷史為誰“變臉”》:見微知著,以嶄新的筆觸披露驚心動魄的真相,去偽存真,用生動的細節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
圖書目錄
歷史的質疑
孔子為何對女人有偏見
皇帝老兒真的獨尊儒術嗎
諸葛亮為何成為中華民族偶像
赤壁大戰曹軍幾何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樣失敗的
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廟
雍正是陰謀奪位嗎
嘉慶為什麼要殺和坤
慈禧緣何未能廢掉光緒
袁世凱並未軟禁蔡鍔
《辛丑條約》為何沒有割地的條款
辛亥革命第一槍:為何是武漢?為何是新軍?
歷史的謎團
中國古代史上七大謎案
秦始皇身後留下的9大歷史謎案
私鹽販子如何成為吳越霸王
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內幕
大儒朱熹“納尼為妾”事件真相
雍正死因之謎
老宮女揭李連英後宮秘密
皇宮警衛知多少?
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被刺之謎
刺宋:民國國際性“錯中錯”行刺疑案
汪精衛如何逃出河內
故宮怎樣收回國寶
1949年長江炮戰揭秘:國共炮兵竟同時炮擊英艦
中國發給蘇聯的絕密情報
兩岸當事人揭秘金門“8·23炮戰”
蔣介石為何要葬在慈湖
康生簽署的一份秘密處決命令
1978年:陳永貴面對大寨的黯然失色
歷史的真相
新解劉邦的“三傑”禮讚
漢奸的緣起和歷史
黃碩下嫁諸葛亮的煩惱
秦檜為何執掌權柄20年
金鑾殿上的“民眾暴力”
中國寶船曇花一現
李自成:被山民砍殺的前因後果
曾國藩遜色胡林翼
甲午戰爭幕後真相
張學良痛失黑瞎子島
最是無名真英雄,誰打響西安事變捉蔣第一槍
西安事變的另類解讀
胡適三勸張學良
李克農智“接”張國燾
關東軍誤判遭滅亡
閻錫山被逼抗日
在東京買豪宅,蔣介石曾想逃亡日本
朱楓:犧牲在台灣的中共女情報員
破落八旗
人物的新探
休去輕薄陳勝王
劉備善於用小人
智聖諸葛亮:最是無毒不丈夫
不走運的馬謖
後主劉禪不是昏君
“壞皇帝”的另一面——從秦、隋兩朝短命說到煬帝楊廣
隋煬帝的“面子”
潘安的美與醜
一生沽名釣譽的唐太宗李世民
再讀岳飛
戚繼光的灰暗面
張居正的政治智慧
林則徐的一個側面
劉鶚反腐:老僧也有貓兒意
龔橙和圓明園的被焚毀——對一個歷史傳聞所作的考證和思考
解讀張學良與宋美齡的幾封信
另一個吳晗
來俊臣:將酷吏事業進行到底
歷史的韻事
夏姬秘史: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
明爭暗鬥為美人
齊王妃與李世民婚外情之謎
亂世紅顏
清孝莊皇后一世風流
名人漫記帝娼戀
三宮六院未必真,帝王老婆知多少
孔子為何對女人有偏見
皇帝老兒真的獨尊儒術嗎
諸葛亮為何成為中華民族偶像
赤壁大戰曹軍幾何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樣失敗的
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廟
雍正是陰謀奪位嗎
嘉慶為什麼要殺和坤
慈禧緣何未能廢掉光緒
袁世凱並未軟禁蔡鍔
《辛丑條約》為何沒有割地的條款
辛亥革命第一槍:為何是武漢?為何是新軍?
歷史的謎團
中國古代史上七大謎案
秦始皇身後留下的9大歷史謎案
私鹽販子如何成為吳越霸王
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內幕
大儒朱熹“納尼為妾”事件真相
雍正死因之謎
老宮女揭李連英後宮秘密
皇宮警衛知多少?
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被刺之謎
刺宋:民國國際性“錯中錯”行刺疑案
汪精衛如何逃出河內
故宮怎樣收回國寶
1949年長江炮戰揭秘:國共炮兵竟同時炮擊英艦
中國發給蘇聯的絕密情報
兩岸當事人揭秘金門“8·23炮戰”
蔣介石為何要葬在慈湖
康生簽署的一份秘密處決命令
1978年:陳永貴面對大寨的黯然失色
歷史的真相
新解劉邦的“三傑”禮讚
漢奸的緣起和歷史
黃碩下嫁諸葛亮的煩惱
秦檜為何執掌權柄20年
金鑾殿上的“民眾暴力”
中國寶船曇花一現
李自成:被山民砍殺的前因後果
曾國藩遜色胡林翼
甲午戰爭幕後真相
張學良痛失黑瞎子島
最是無名真英雄,誰打響西安事變捉蔣第一槍
西安事變的另類解讀
胡適三勸張學良
李克農智“接”張國燾
關東軍誤判遭滅亡
閻錫山被逼抗日
在東京買豪宅,蔣介石曾想逃亡日本
朱楓:犧牲在台灣的中共女情報員
破落八旗
人物的新探
休去輕薄陳勝王
劉備善於用小人
智聖諸葛亮:最是無毒不丈夫
不走運的馬謖
後主劉禪不是昏君
“壞皇帝”的另一面——從秦、隋兩朝短命說到煬帝楊廣
隋煬帝的“面子”
潘安的美與醜
一生沽名釣譽的唐太宗李世民
再讀岳飛
戚繼光的灰暗面
張居正的政治智慧
林則徐的一個側面
劉鶚反腐:老僧也有貓兒意
龔橙和圓明園的被焚毀——對一個歷史傳聞所作的考證和思考
解讀張學良與宋美齡的幾封信
另一個吳晗
來俊臣:將酷吏事業進行到底
歷史的韻事
夏姬秘史: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
明爭暗鬥為美人
齊王妃與李世民婚外情之謎
亂世紅顏
清孝莊皇后一世風流
名人漫記帝娼戀
三宮六院未必真,帝王老婆知多少
文摘
孔子為何對女人有偏見
孔子說“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將女人與小人相提並論。
最近,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在“國學班”上課時,對孔子為何發出如此感嘆,推測出兩種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受過挫折;一是孔子婚後家庭生活不太美滿。
孔子談戀愛過程中是否受過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與長得不帥有關。高安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個“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齒縫大。腦袋四周高中問低,活像個倒扣的痰盂,而且個頭也不高”的人。長成這等形狀,談戀愛時遭女性拒絕取笑,落下心理陰影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滿卻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個離過婚的男人。孔子那個時代不叫離婚,叫“出妻”,也就是後來說的休妻。關於“出妻”,古代禮書中有“七出”的規定,即妻子在七個方面(無子;淫佚;不事父母;多言;盜竊;妒嫉;惡疾)的任何一個方面“有問題”,丈夫都可據此宣告解除婚姻。孔子出妻是有據可考的。《禮記》記載:“門人問諸子思日,‘昔者子先君子喪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裡是門人問子思:“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宋代大儒朱熹對此有註解:“伯魚之母出而死。”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這段史料證明孔子確實離過婚。
依我猜測,孔子是一個以事業為重的男人,為了推銷自己的學問,獲得君王的採用,長年周遊列國,形如喪家之犬,哪裡顧得上老婆孩子。做妻子的上要照顧老人,下要撫養孩子,還長年見不到丈夫,其辛酸苦悶可想而知。無論多任勞任怨的妻子,也難免嘮叨,甚至生氣抱怨。每當此時,估計學成文武全藝,卻沒能貨與帝王家,只能教教學生混口飯吃的孔子,也會有一肚子的氣無處發泄,夫妻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
時間長了,雖聖人如孔子也可能會厭煩起妻子和婚姻來,最後找了個理由將妻子掃地出門,某一天借酒澆愁時發了一番“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感嘆,被門人記錄下來,成了孔子歧視女人的口實。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孔子活著時沒有在政治上混出大名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家沒有“齊”好。
在女權主義高漲的時代,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們不必責怪孔聖人的偏見,畢竟瑕不掩瑜。孔子不是還教給我們一個辦法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皇帝老兒真的獨尊儒術嗎
歷代皇帝都是秦家店的大掌柜,那么怎樣解釋漢武帝“獨尊儒術”呢?怎樣解釋皇帝都尊孔,都對孔府倍加呵護?他們真的相信儒家的一套理論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漢武帝之所以這么做,是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的。透過對現象的深入剖析,就可以發現歷代皇帝“獨尊儒術”的本質。
獨尊儒術
漢武帝吸取了秦始皇獨尊法術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因而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矯枉過正,開始放棄了法家的獨尊地位。在漢文帝和漢景帝那個時候就不再像秦始皇那樣了,他們對黃老之學、儒學有所注重。《漢書?儒林傳》載:“孝惠、高后時,公卿皆物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指儒者),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司問,未有進者……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蚧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候,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文、景並沒有立即用儒家,儒家反對絕對君權的理論還是具有革命鋒芒的。漢初的統治者對於儒家是若即若離,經過一段震盪,儒家地位逐漸上升,到漢武帝時終於來一個“獨尊儒術”。
儒家可用之一
到了漢武帝時代,孔孟反對絕對君權的思想已經被董仲舒這些漢儒們淡化了。他們又給加進去了好多“天命”、“尊卑之制”、“貴賤之差”、“三綱五行”這些消極的東西,所以新的統治者用這些變了形的儒學來統治天下,也不會影響王權的專制了。歷史上各個朝代主張尊孔讀經,也是因為孔孟並不反對君主制。否則,連這塊招牌皇帝老兒也不準備用。西漢以後在變了形的儒家那裡,民本主義幾乎沒有多少了,各個朝代尊孔讀經才更興旺發達起來。孔孟思想反對極端的君主專制被後儒們給閹割掉了之後,皇帝老兒才接受過來,豈不順理成蕈!
不過,儘管孔孟思想裡面有一些維護皇權的東西,但它比法家那種露骨的專制暴孽、陰苛險毒、對人性瘋狂絞殺的各種說教,要強得多。就是董仲舒的漢儒,依然保留著民本主義的一些東西。如董仲舒建議採取獻田、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措施,“以寬民力”。後儒仍然強過法家的專制獨裁。
儒家可用之二
後來的儒學還會保留一些民本主義,這也更得皇帝之歡,用它來約束一下各級官吏,也是再恰當不過的。當時歷代統治者都需要一個好看的理論,給別人看,花花綠綠,自己不去實行,但也能欺騙人。後來的所有皇帝在言論中都講一些儒家的民本主義的套話,有的甚至去孔府祭拜,其實自己是沒有心思去實行的。
從漢代開始,歷代統治者從來沒有丟掉法家的嚴刑酷法的政治,常常是為了掩飾而外表尊孔。漢朝統治者提倡“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的內法外儒政策。漢宣帝表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書?元帝本記》)路溫舒上漢宣帝《尚德緩刑書》中揭露了統治者尚法嚴刑的殘酷現實。他寫道:“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日:‘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功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日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傷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賊殘而亡極,愉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對於這種官吏只知用法,冤獄遍於國中的嚴重現實,路溫杼得出結論:“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漢書。賈鄒枚路傳》)事情發生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各級官僚依然奉行著法家的殘暴政策,其他朝代可想而知了。好在有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招牌,否則,路溫杼這次講孔孟思想的仁政也不可得。
封建社會的官吏們要想貪贓枉法,非得用嚴刑酷法不可。殺得人們噤若寒、蟬,這樣做多方便,講仁義道德太麻煩了。你一講仁義道德,老百姓就高興,就要求他們的各種權利了。只要承認老百姓有權利,就得承認自己的官僚權力的局限性。這樣,官僚們幹嗎?他們不會幹的,他們運用的就是嚴刑酷法,讓你老百姓服服帖帖。
還是愚民政策
還有人可能說,漢武帝沒說學法家呀?是的,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沒有讓人們去學法家的。這些統治者害怕他人學會,在這點上,他們採取的是愚民政策。而他們自己是樂不可支地偷著學呢!韓非在《五蠹》篇里明確告訴人主,不讓別人學法家,只能人主一人學。韓非說:“境內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書法者有之而國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比禁無用。”這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法家這些書,不是老百姓學的,你們都學會了,都知謀善戰,這不是對我的威脅嗎?所以秦始皇焚書時把法家的書一起燒了。在國家圖書館留一本自己看就蠻可以了。中國有一句俗話,叫“掛羊頭,賣狗肉”,如果用在統治者對外鼓吹獨尊儒術,其實內行法術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當然,有的皇帝或地方上“土皇帝”自己不懂什麼是法家,這也無妨,他身邊肯定有一個謀士,謀權、術、勢的人物出現在他身邊。如劉邦身邊的蕭何、張良、陳平,朱元璋身邊的劉伯溫,近現代史上的幕僚也基本上是這類權謀之士。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類著作,如《反經》、《官經》、《商君書》、《鬼谷子》、《政訓》等。這些著作都不是治國的,而是治人治官的。是一種統治術。這些權謀家,社會怎樣發展,經濟怎樣發展,人民怎樣安居樂業,人類怎樣進步,甚至他們的子孫生活在什麼環境裡,他們基本上不考慮,他們只考慮皇帝怎樣把自己的政權穩住,把位子坐穩,怎樣擺平各種政治勢力,怎樣道貌岸然。
當然,有個別歷史人物能把治國與治人結合起來,把法家的東西和儒家的東西結合起來,治人服從治國,某些有為的國君特別青睞這類人物。諸葛亮就是這種全面的人物。批儒評法時把諸葛亮當作法家,而歷史上各代都把他當作儒家。從文化人格上說,諸葛亮是集儒、法、道於一體的人物。
孔子說“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將女人與小人相提並論。
最近,武漢大學教授陳文新在“國學班”上課時,對孔子為何發出如此感嘆,推測出兩種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受過挫折;一是孔子婚後家庭生活不太美滿。
孔子談戀愛過程中是否受過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與長得不帥有關。高安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個“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齒縫大。腦袋四周高中問低,活像個倒扣的痰盂,而且個頭也不高”的人。長成這等形狀,談戀愛時遭女性拒絕取笑,落下心理陰影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滿卻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個離過婚的男人。孔子那個時代不叫離婚,叫“出妻”,也就是後來說的休妻。關於“出妻”,古代禮書中有“七出”的規定,即妻子在七個方面(無子;淫佚;不事父母;多言;盜竊;妒嫉;惡疾)的任何一個方面“有問題”,丈夫都可據此宣告解除婚姻。孔子出妻是有據可考的。《禮記》記載:“門人問諸子思日,‘昔者子先君子喪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裡是門人問子思:“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宋代大儒朱熹對此有註解:“伯魚之母出而死。”伯魚是孔子的兒子,這段史料證明孔子確實離過婚。
依我猜測,孔子是一個以事業為重的男人,為了推銷自己的學問,獲得君王的採用,長年周遊列國,形如喪家之犬,哪裡顧得上老婆孩子。做妻子的上要照顧老人,下要撫養孩子,還長年見不到丈夫,其辛酸苦悶可想而知。無論多任勞任怨的妻子,也難免嘮叨,甚至生氣抱怨。每當此時,估計學成文武全藝,卻沒能貨與帝王家,只能教教學生混口飯吃的孔子,也會有一肚子的氣無處發泄,夫妻之間的矛盾在所難免。
時間長了,雖聖人如孔子也可能會厭煩起妻子和婚姻來,最後找了個理由將妻子掃地出門,某一天借酒澆愁時發了一番“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感嘆,被門人記錄下來,成了孔子歧視女人的口實。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孔子活著時沒有在政治上混出大名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家沒有“齊”好。
在女權主義高漲的時代,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們不必責怪孔聖人的偏見,畢竟瑕不掩瑜。孔子不是還教給我們一個辦法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皇帝老兒真的獨尊儒術嗎
歷代皇帝都是秦家店的大掌柜,那么怎樣解釋漢武帝“獨尊儒術”呢?怎樣解釋皇帝都尊孔,都對孔府倍加呵護?他們真的相信儒家的一套理論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漢武帝之所以這么做,是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的。透過對現象的深入剖析,就可以發現歷代皇帝“獨尊儒術”的本質。
獨尊儒術
漢武帝吸取了秦始皇獨尊法術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因而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矯枉過正,開始放棄了法家的獨尊地位。在漢文帝和漢景帝那個時候就不再像秦始皇那樣了,他們對黃老之學、儒學有所注重。《漢書?儒林傳》載:“孝惠、高后時,公卿皆物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指儒者),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司問,未有進者……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蚧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候,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文、景並沒有立即用儒家,儒家反對絕對君權的理論還是具有革命鋒芒的。漢初的統治者對於儒家是若即若離,經過一段震盪,儒家地位逐漸上升,到漢武帝時終於來一個“獨尊儒術”。
儒家可用之一
到了漢武帝時代,孔孟反對絕對君權的思想已經被董仲舒這些漢儒們淡化了。他們又給加進去了好多“天命”、“尊卑之制”、“貴賤之差”、“三綱五行”這些消極的東西,所以新的統治者用這些變了形的儒學來統治天下,也不會影響王權的專制了。歷史上各個朝代主張尊孔讀經,也是因為孔孟並不反對君主制。否則,連這塊招牌皇帝老兒也不準備用。西漢以後在變了形的儒家那裡,民本主義幾乎沒有多少了,各個朝代尊孔讀經才更興旺發達起來。孔孟思想反對極端的君主專制被後儒們給閹割掉了之後,皇帝老兒才接受過來,豈不順理成蕈!
不過,儘管孔孟思想裡面有一些維護皇權的東西,但它比法家那種露骨的專制暴孽、陰苛險毒、對人性瘋狂絞殺的各種說教,要強得多。就是董仲舒的漢儒,依然保留著民本主義的一些東西。如董仲舒建議採取獻田、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措施,“以寬民力”。後儒仍然強過法家的專制獨裁。
儒家可用之二
後來的儒學還會保留一些民本主義,這也更得皇帝之歡,用它來約束一下各級官吏,也是再恰當不過的。當時歷代統治者都需要一個好看的理論,給別人看,花花綠綠,自己不去實行,但也能欺騙人。後來的所有皇帝在言論中都講一些儒家的民本主義的套話,有的甚至去孔府祭拜,其實自己是沒有心思去實行的。
從漢代開始,歷代統治者從來沒有丟掉法家的嚴刑酷法的政治,常常是為了掩飾而外表尊孔。漢朝統治者提倡“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的內法外儒政策。漢宣帝表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書?元帝本記》)路溫舒上漢宣帝《尚德緩刑書》中揭露了統治者尚法嚴刑的殘酷現實。他寫道:“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日:‘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功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日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傷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賊殘而亡極,愉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對於這種官吏只知用法,冤獄遍於國中的嚴重現實,路溫杼得出結論:“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漢書。賈鄒枚路傳》)事情發生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各級官僚依然奉行著法家的殘暴政策,其他朝代可想而知了。好在有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招牌,否則,路溫杼這次講孔孟思想的仁政也不可得。
封建社會的官吏們要想貪贓枉法,非得用嚴刑酷法不可。殺得人們噤若寒、蟬,這樣做多方便,講仁義道德太麻煩了。你一講仁義道德,老百姓就高興,就要求他們的各種權利了。只要承認老百姓有權利,就得承認自己的官僚權力的局限性。這樣,官僚們幹嗎?他們不會幹的,他們運用的就是嚴刑酷法,讓你老百姓服服帖帖。
還是愚民政策
還有人可能說,漢武帝沒說學法家呀?是的,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沒有讓人們去學法家的。這些統治者害怕他人學會,在這點上,他們採取的是愚民政策。而他們自己是樂不可支地偷著學呢!韓非在《五蠹》篇里明確告訴人主,不讓別人學法家,只能人主一人學。韓非說:“境內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書法者有之而國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比禁無用。”這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法家這些書,不是老百姓學的,你們都學會了,都知謀善戰,這不是對我的威脅嗎?所以秦始皇焚書時把法家的書一起燒了。在國家圖書館留一本自己看就蠻可以了。中國有一句俗話,叫“掛羊頭,賣狗肉”,如果用在統治者對外鼓吹獨尊儒術,其實內行法術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當然,有的皇帝或地方上“土皇帝”自己不懂什麼是法家,這也無妨,他身邊肯定有一個謀士,謀權、術、勢的人物出現在他身邊。如劉邦身邊的蕭何、張良、陳平,朱元璋身邊的劉伯溫,近現代史上的幕僚也基本上是這類權謀之士。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類著作,如《反經》、《官經》、《商君書》、《鬼谷子》、《政訓》等。這些著作都不是治國的,而是治人治官的。是一種統治術。這些權謀家,社會怎樣發展,經濟怎樣發展,人民怎樣安居樂業,人類怎樣進步,甚至他們的子孫生活在什麼環境裡,他們基本上不考慮,他們只考慮皇帝怎樣把自己的政權穩住,把位子坐穩,怎樣擺平各種政治勢力,怎樣道貌岸然。
當然,有個別歷史人物能把治國與治人結合起來,把法家的東西和儒家的東西結合起來,治人服從治國,某些有為的國君特別青睞這類人物。諸葛亮就是這種全面的人物。批儒評法時把諸葛亮當作法家,而歷史上各代都把他當作儒家。從文化人格上說,諸葛亮是集儒、法、道於一體的人物。
序言
歷史是人類最大的“羅生門”,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真相的“不可知”。不要說兩三千年之前的歷史,就是昨天發生的事,要弄清真相,有時竟也會“難於上青天”。歷史的真相也許永遠無法復原,但人們追尋真相的衝動卻無法止息。保持客觀性和追求真實,是歷史學家的職責和歷史研究的最終懸鵠,也是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對歷史學家和歷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真相的被遮蔽,原因相當複雜。或被政治所脅迫,或為名利所驅使,都可能成為歪曲歷史、掩蓋事實的成因。明人馮時可說:“今之操觚者,求驚人而不求服人,求媚世而不求維世,此海內所以無文宗也。”可謂一針見血的洞識之見。“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因為收受禮金,在為人做墓修銘時,違背良知,罔顧事實,阿諛奉承,為時人所輕薄,被後世所垢病。同代人劉禹錫指責說:“公鼎侯碑,志遂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宋人司馬光則批評說:“好悅人以銘志,而受其金。”可見,連韓愈這等名滿天下的大人物,也會因私心而罔顧公正與事實。
我們過去接受的教科書教育,大都是將歷史或人物簡單化或臉譜化,要么好要么壞,要么偉大要么渺小,沒有中間地帶。如對農民起義的評價,言必稱其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而對其破壞生產力,踐踏社會秩序,塗炭和危害黎民百姓,則諱莫如深,緘口不語。又如對李鴻章這類人物的評價,往往也是一棍子打死,將其釘在漢奸賣國賊的恥辱柱上,而對其興洋務重實業等實績卻視若無睹。一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是非常複雜非常豐富的,無視這種複雜和豐富,必然會使歷史的真相受到遮蔽。
真相的被遮蔽,原因相當複雜。或被政治所脅迫,或為名利所驅使,都可能成為歪曲歷史、掩蓋事實的成因。明人馮時可說:“今之操觚者,求驚人而不求服人,求媚世而不求維世,此海內所以無文宗也。”可謂一針見血的洞識之見。“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因為收受禮金,在為人做墓修銘時,違背良知,罔顧事實,阿諛奉承,為時人所輕薄,被後世所垢病。同代人劉禹錫指責說:“公鼎侯碑,志遂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宋人司馬光則批評說:“好悅人以銘志,而受其金。”可見,連韓愈這等名滿天下的大人物,也會因私心而罔顧公正與事實。
我們過去接受的教科書教育,大都是將歷史或人物簡單化或臉譜化,要么好要么壞,要么偉大要么渺小,沒有中間地帶。如對農民起義的評價,言必稱其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而對其破壞生產力,踐踏社會秩序,塗炭和危害黎民百姓,則諱莫如深,緘口不語。又如對李鴻章這類人物的評價,往往也是一棍子打死,將其釘在漢奸賣國賊的恥辱柱上,而對其興洋務重實業等實績卻視若無睹。一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是非常複雜非常豐富的,無視這種複雜和豐富,必然會使歷史的真相受到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