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是傳播學研究方法之一。即從歷史學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大眾傳播媒介產生與發展的歷史,以及媒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認識媒介發展的規律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相互關係。它不僅研究過去,還根據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判斷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變化,預測不同媒介的發展前景、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比較法
  • 對象:歷史教學
  • 運用原則:相關性原則等
  • 其他學科:語言學
運用原則,語言學含義,

運用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指歷史事件與事件比較,歷史人物和人物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做比較,才能進一步認識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共性或個性特徵。對同一歷史時期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也可以進行比較,可以從差異性掌握本質特徵。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才能認識此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徵變化和發展規律。
二、對應性原則
進行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點,即比較項。如對中國歷史上兩次典型的資產階級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進行比較。從運動存在的背景、領導的階段、革命綱領、鬥爭方式,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比較。
三、重點性原則
歷史比較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並不是不擇要領,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與洋務派的思想進行比較:主要比項包括背景、目的、主張、影響及階級屬性。而這些比項中的重中之重則應是對根本目的、核心主張的比較。
四、時代性原則
比較並不只是為了通過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區分出異同,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揭示歷史事件、歷史本質特徵,挖掘歷史表象中蘊藏的規律,探尋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因此在進行比較中要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徵\發展主張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語言學含義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並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係和心理關係。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相連續的要素間的關係,這些要素與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研究共時態的尤為重要。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不是物質,語言是由互相聯繫著的價值構成的系統,分析語言就是揭示出構成語言現狀的價值系統。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產生形式,系統使用這些形式。研究的重點是形式在系統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系統。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其方法是從具體的共時性中揭示出潛在的關係系統,因為正是這種關係創造並確定共時系統中的一切成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