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

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

《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是2015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貞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
  • 作者:李貞慧
  • 譯者:郭曉鴻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1版1次)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174 頁
  • ISBN:9787516171226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圖書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互見”為中心,探討這一源自於史學的書寫意識,如何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被歐陽修運用於集部散文的寫作當中,更由於蘇軾、司馬光等人之仿效,成為連結經注、史學與文集,以留存歷史記憶,引導價值判斷的重要方式。本書還以蘇軾《方山子傳》為例,說明宋人史學意識發達,史筆無所不在,本與史學關係密切的集部“傳”,不再以“補史之闕”或以備史官採擇為唯一書寫目的,出現了遊走於虛實之間的“托傳”。本書旨在以中國“抒情傳統”、西方敘事理論為參照系統,說明中國歷史敘事的特質,及其與宋代散文之關係。

作者簡介

李貞慧,女,1965年生,台灣台北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中國文學研究所,受學於柯慶明教授門下,2002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文學、中國古典散文、中國敘事學。博士論文為《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曾發表《〈百家注分類東坡詩〉評價之再商榷:以王文誥注家分類說為中心的討論》、《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注及宋人詩話為中心的觀察》、《“文從道出”的書寫實踐—以朱熹“記”與北宋“記”之書寫內容為討論中心》、《由〈論武王〉看蘇軾海外〈志林〉的詮釋問題》等期刊論文。

目圖書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用晦”與“讀者重建”:試論中國歷史敘事的兩項特質
第三節 “互見”書法與散文歷史敘事
第二章 史學視野下的集部“私傳”書寫:試論歐陽修<桑悍傳>的文史意義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以“捕盜”為敘事主軸的人物傳記
第三節 不完整的當代人物“傳”
第四節 史學意識與文史“互見”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
——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互見”:置於當代文獻脈絡中的書寫意識
第三節 歐《碑》、富《志》有關呂、范爭議記事之異同
第四節 “大節”:價值判定與敘事安排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互見”與“文約事豐”:以歐陽修碑誌中“范仲淹貶饒州”及“慶曆黨議”之敘事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范仲淹貶饒州:事件之“主題(主詞)化”
第三節 “重出”與“不書”:程琳《墓志銘》《神道碑》與蔡襄《墓志銘》閱於“范仲淹貶饒州”事的書寫
第四節 “慶曆黨議”的多重敘事:歷史複雜面貌以及個人立場的表述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互見”與宋人的文、史建構
——《從蘇軾么論商鞅》談起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論商鞅》:同時批判“商鞅之學”與“桑弘羊之術”
第三節 《論商鞅》與《司馬溫公行狀》之“互見”及其意義
第四節 “互見”與司馬光的歷史建構:以“常袞辭祿”為例
第五節 餘論:“互見”思考下的宋代散文研究議題構想
第六章 傳中變調:重讀蘇軾《方山子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方山子”不等於“陳糙”
第三節 亦俠亦隱的人物性格及其象徵意義
第四節 岐路徘徊:敘事結構下的抒情底蘊
第五節 中國敘事傳統與《方山子傳》
第六節 結論
第七章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