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是李成旺創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9月。

該書基於思想比較的視角、文本解讀的方法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進行深層歷史解讀,從多重視閾詮釋與再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 外文名: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作者:李成旺
  • 首版時間:2017年9月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 字數:36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馬克思哲學在“歷史—自由”問題探討上對傳統西方哲學的超越為主線,基於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進行深層歷史解讀,從歷史唯物主義所實現的歷史觀變革、自由觀變革、深層思維方式變革以及其當代啟示等多重角度展開論述,著力詮釋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和邏輯脈絡,呈現了馬克思哲學的完整視域基本理路與活的靈魂。

作品目錄

導論 回顧與展望: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幾個基礎問題再省思
一、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與時代創新:馬克思哲學當代
發展的前提
二、自由屬於人類社會實踐範疇:歷史唯物主義何以構成
馬克思哲學的最高智慧
三、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與時代創新需要樹立何種方法論自覺
第一章 基於把握世界四種基本方式的比較視閾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與超越路徑:馬克思新歷史觀生成邏輯的巨觀透視
一、人類把握世界的四種代表性方式及其特點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傳統西方五種代表性歷史觀及其理路
二、人類把握世界四種基本方式之間的交織與分野
二、馬克思哲學的實踐品格及其對傳統西方歷史觀內在局限的揭示
三、哲學理性自覺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
三、歷史唯物主義超越傳統西方歷史觀的五大理論支點
第三章 思想比較視閾中歷史唯物主義追尋自由的路徑創新(上)
第四章 思想比較視閾中歷史唯物主義追尋自由的路徑創新(下)
一、基督教自由意志的開啟與上帝救贖觀的自我困境
一、傳統西方自由及其實現觀的代表性思路及其現實困境
二、康德的理性自身立法與純形式自由法則的內在局限與現實困境
二、現實社會實踐: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三、歷史唯物主義對基督教與康德自由觀的超越
三、“人體”解剖:歷史唯物主義考察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重要環節

四、推進現實社會關係合理化:歷史唯物主義解決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科學路徑
第五章 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
第六章 意識何以沒有歷史?——“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迷茫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層思維範式變革
一、《博士論文》的寫作緣起:馬克思對當時德國時代困境的回應
一、從“自在”到“自在自為”:“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生成歷程
二、自我意識哲學的彰顯與《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
二、“是”與“應該”的背離:西方“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實質及其現實困境
三、《博士論文》的思想史定位與啟示
三、對“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超越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層思維範式變革
四、歷史唯物主義超越自我意識哲學的基本歷程
第七章 消弭“環境決定論”與“意見支配世界”之間的邏輯悖謬——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另一種路徑
第八章 何謂“理性”?“理性”何為?——在比較視閩中呈現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新理性的價值意
一、感覺經驗論: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的思想基礎
一、對“何謂理性”的自覺追問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從“環境決定論”到“意見支配世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邏輯悖謬
二、哲學史上解讀“何謂理性”的五種視角及其實質
三、馬克思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邏輯悖謬的消弭及其新世界觀的出場
三、多維度考察“理性”內涵的當代啟示意義
第九章 歷史唯物主義所面臨的雙重歷史評價及回應
第十章 當代視閾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創新路徑探析
一、歷史唯物主義產生深刻影響與積極評價的深層根源
一、當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所面對的挑戰和突出問題
二、歷史唯物主義所面臨的挑戰與消極評價
二、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複雜性闡明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三、回應歷史唯物主義消極評價的幾點思考
三、訴諸思想比較視閾和文本內在理路的詮釋來呈現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
第十一章 歷史唯物主義價值實現與中國共產黨持續保持凝聚力的路徑選擇
第十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特點分析與超越路徑
一、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凝聚力與感召力的理論基礎
一、主體意識的形成條件與社會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國共產黨凝聚力的現實依據
二、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基本特徵
三、應對現實挑戰:中國共產黨持續保持凝聚力的路徑選擇
三、實現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不斷超越的路徑分析
第十三章 影響當代中國文化價值取向的三種前提性因素考察——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視角
一、關於文化內涵的再解讀與影響文化價值取向的前提性因素
二、政治改革環境與文化價值取向中自由維度的彰顯
三、市場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取向中創造性維度的生成
四、當代社會變遷與文化價值取向中多元開放維度的出場
結語 歷史唯物主義智慧在實踐中向未來敞開
參考文獻
後記

作品鑑賞

該書研究特色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馬克思哲學破解“歷史—自由”之謎的內在理路入手把握馬克思哲學本真精神。作者認為,追尋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渴望,破解自由之謎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永恆課題,馬克思哲學的最高價值旨趣,就是要科學揭示出實現人的真正自由與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而馬克思恩格斯則認為自由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實現必須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探討才能達及,只有闡明歷史的真相才能破解自由之謎。因此,正是關於“歷史—自由”問題思考理論結晶的歷史唯物主義,才是馬克思哲學創新的重要標誌,也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才構成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要義、思想精髓和最高智慧、從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來看,圍繞恢復馬克思哲學本來面貌並呈現其精神實質和當代意義問題的探討,也始終是以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與討論的深化為中心而展開的。作者所提出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返本與開新”,無疑是把握馬克思哲學本真精神並促使其走向當代的必由之路。
第二,實現了研究方法的創新與自覺。作者認真反思與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創立及發生史的歷程,特別是反省了前蘇聯哲學教科書研究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所興起的“哲學文本學研究方法”這兩種研究模式的利弊得失,指出前蘇聯教科書存在著教條主義的缺點,而“哲學文本研究方法”則失之於“重學術而輕思想”的弊病,因此必須超越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解模式。作者在檢視與消化吸收以往成果之基礎上,提出必須以馬克思的哲學文本為研究依據,採取思想比較的歷史方法和歷史生成的研究維度,重點放在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途徑與邏輯上來,這無疑為突出馬克思哲學的本來思想面目與活的方法論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第三,在思想比較視域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與生成路徑作出了總體考察。作者根據大量的經典文獻並通過紮實的文本研究,指出歷史唯物主義在生成過程中包括著五個批判對象或傳統,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或直接批判,或蘊涵在其文本字裡行間所隱性批判的傳統西方歷史理解範式:歷史懷疑主義、現實主義歷史觀、神學唯心史觀、先驗理性史觀以及人本學唯心史觀,作者在揭示出傳統西方歷史觀的內在理路與理論局限的基礎上,從物質生產實踐對人類歷史展開的基礎和前提意義出發,清晰與條理化地闡明並總結出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的前提、動力、目的、主體及其實現路徑等歷史哲學的核心問題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以及在超越與變革中所呈現出的自身獨特的邏輯進路、實質內涵和智慧力量,作者對傳統西方歷史觀的具體內容和運思路徑所作的富有特色的探索,讓讀者更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在思想史上的變革意義,從而使得整個論題的討論具有自覺的方法論意識,成為進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語境的重要前提。
第四,關於思想比較視域中的馬克思自由觀研究,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路徑,作者提出,理論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彰顯出自身的說服力。自由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主題,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自由問題的探討,是在對傳統西方自由觀的超越中呈現自身獨特智慧的。從西方哲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真正開啟了自由意志維度,但它卻以啟示的方式,訴諸從“人—神”關係到“人—人”關係再到“人—神”關係的思路來試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康德哲學在對基督教自由觀的批評中出場,奠定了先驗理性主義自由觀範式,但卻呈現出從“人—人”關係到“人—神”關係的思考邏輯;而馬克思哲學則把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探討自由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最終指出只有通過改變不合理的所有制關係,推進歷史進入共產主義階段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作者從自由觀變革的角度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性進行了創造性研究,為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提供了較為新穎的分析視角。
第五,呈現出歷史唯物主義在深層思維方式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作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智慧的出場,是馬克思恩格斯實現了西方哲學史上思維方式轉換的結果。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超越對象的傳統西方哲學雖然由眾多流派構成,但通過考察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哲學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其主流哲學範式表現為基於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分離,過分凸顯事物的本質、規律和認識主體的意識在把握世界時所處的邏輯上的優先地位,積澱形成了“邏輯先在”思維範式,其邏輯原點的變遷則表現為從古希臘哲學作為知識對象的“自在”的“理念”,演進到黑格爾作為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自在自為”的“絕對理念”。在系統梳理考察傳統西方哲學“邏輯在先”思維方式的生成歷程及其理論困境基礎上,作者從現實物質生產過程的運行機制以及生產方式的內在演變規律的視角,呈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深層思維方式上所實現的哲學變革。可以看出,思想史的介入有助於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作者立足對西方哲學史背景的梳理來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使得討論具有較為紮實的理論基礎。作者對馬克思哲學與傳統西方哲學的聯繫與區別在邏輯上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劃,使人們較好地把握了馬克思哲學變革的邏輯轉換及其思想史意義。
同時,該著也很好地做到了理論分析與現實分析的辯證統一。作者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進行詳細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從當下價值實現路徑、民眾主體意識的發展、當代文化價值取向等角度,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實踐意義進行了很好的分析探討,推動學界進一步從當代啟示的角度深化對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路徑的研究;而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探討社會意識及社會價值觀念的建構,對於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建設也有著積極意義。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作者簡介

李成旺,男,1970年10月生,河北省平山縣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哲學與傳統西方哲學比較、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