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經典繪畫解析:宋代人物(上)》中主要是宮廷政教繪畫,五代宋初對帝王功臣賢士妃嬪的“寫真”仍舊承襲唐風,以頌事功,昭盛德。而描繪帝王貴族宮廷生活的人物畫,在唐時已曜然可觀,五代有長足發展,其中尤以南唐為盛,此朝偏安逸樂,故作品中多柔靡婉約之致和文弱唯美的氣息。北宋中期的此類繪畫一掃之前華靡高傲的貴族氣,而更具清逸儒雅的韻致。此“文治”時代的風氣使然,因受文人情趣的影響,亦使宮廷貴族生活多以曠逸清麗為尚,力避膏粱氣味。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經典繪畫解析:宋代人物
- 出版社:湖北美術出版社
- 頁數:121頁
- 開本:8
- 定價:98.00
- 作者:盛天曄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442105
- 品牌:湖北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由盛天曄主編的《宋代人物(上)》內容介紹:宮廷政教繪畫,五代宋初對帝王功臣賢士妃嬪的“寫真”仍舊承襲唐風,以頌事功,昭盛德。而描繪帝王貴族宮廷生活的人物畫,在唐時已曜然可觀,五代有長足發展,其中尤以南唐為盛,此朝偏安逸樂,故作品中多柔靡婉約之致和文弱唯美的氣息。北宋中期的此類繪畫一掃之前華靡高傲的貴族氣,而更具清逸儒雅的韻致。此“文治”時代的風氣使然,因受文人情趣的影響,亦使宮廷貴族生活多以曠逸清麗為尚,力避膏粱氣味。
圖書目錄
北宋李公麟(傳)維摩居士圖
兩宋人物畫
北宋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
北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局部)
北宋李公麟西嶽降靈圖
北宋李公麟山莊圖(局部)
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蘇漢臣(傳)嬰戲圖
北宋蘇漢臣靚妝仕女圖
北宋蘇漢臣秋庭嬰戲圖
南宋李嵩貨郎圖
南宋李唐採薇圖
南宋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局部)
南宋劉松年羅漢圖
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圖
南宋金大受迦諾迦伐蹉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迦哩迦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諾矩羅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半諾迦尊者圖
宋佚名九歌圖
宋佚名內人雙陸圖
宋佚名布袋和尚像
宋佚名仿周叻戲嬰圖
宋佚名仿周文矩宮中圖
宋佚名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
五代佚名神駿圖
宋佚名明皇擊球圖
宋佚名朱貫像
宋佚名畢世長像
宋佚名杜衍像
宋佚名王渙像
宋佚名馮平像
宋佚名大智律師圖
南宋佚名鹵簿玉輅圖
宋佚名文姬圖
宋佚名松下憩寂圖
兩宋人物畫
北宋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
北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局部)
北宋李公麟西嶽降靈圖
北宋李公麟山莊圖(局部)
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蘇漢臣(傳)嬰戲圖
北宋蘇漢臣靚妝仕女圖
北宋蘇漢臣秋庭嬰戲圖
南宋李嵩貨郎圖
南宋李唐採薇圖
南宋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局部)
南宋劉松年羅漢圖
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圖
南宋金大受迦諾迦伐蹉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迦哩迦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諾矩羅尊者圖
南宋金大受半諾迦尊者圖
宋佚名九歌圖
宋佚名內人雙陸圖
宋佚名布袋和尚像
宋佚名仿周叻戲嬰圖
宋佚名仿周文矩宮中圖
宋佚名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
五代佚名神駿圖
宋佚名明皇擊球圖
宋佚名朱貫像
宋佚名畢世長像
宋佚名杜衍像
宋佚名王渙像
宋佚名馮平像
宋佚名大智律師圖
南宋佚名鹵簿玉輅圖
宋佚名文姬圖
宋佚名松下憩寂圖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清明上河圖》對於日常生活的描寫,對於市井下層販夫走卒們忙碌凡庸的日常勞作的生動描繪,顯然已經觸到歷史的真實。
蘇漢臣,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北宋宣和年間任畫院待詔,南渡後紹興間復職。孝宗隆興初授承信郎。師劉宗古,擅畫仕女、佛道、山水、花卉、禽鳥,尤以嬰兒見長,筆力清簡,極盡生動之態。劉宗古的畫風,鄧椿《畫繼》中敘其“長於染成,不背粉,水墨輕成,但筆墨纖細”,蘇漢臣受其影響,著色鮮潤,婉麗清工,所作嬰童,深得狀貌,更盡精神,體度如生,如玉琢粉飾,以其專心為之故。蘇漢臣有《貨郎圖》《秋庭嬰戲圖》等傳世,另有《冬日嬰戲圖》《雜技嬰戲圖》《百子戲春圖》《重午嬰戲圖》《九陽消寒圖》《戲嬰圖》《春中圖》《五瑞圖》等大量嬰戲題材的作品,多勾勒精細,設色妍麗,在展現市井風俗的同時,透出濃郁的宮廷富貴之氣。
李嵩,錢塘(今杭州)人,少年時為木工,後被李從訓收為養子,從其學畫。歷任光、寧、理三朝畫院待詔,人物、山水、花鳥皆善,尤以風俗畫馳譽。畫風謹細,人物畫多以表現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為主,哀其所哀,樂其所樂,情感真摯,系其出身低下之故,乃有切身之感。所畫題材亦十分廣泛,貨郎嬰戲、民間雜戲、田家農作、村社跳神,皆列其作。嘗畫宋江等三十六家英雄,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中曰: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其又畫《服田圖》,以絹本設色,分二十一段描寫農業生產勞動過程,每段題詩以詠;畫《春社圖》,寫村落之景,村巫降神,一丐者攜囊乞食,人與之,群犬趨而相爭。通過此類題材,作者表達出對下層勞苦大眾感人至深的悲憫之情。所畫《觀潮圖》,並未描繪萬人空巷前往觀潮的盛況,而是以含蓄的手法,描繪了“空垣虛榭,煙樹淒迷”的景色,流露十對偏安的不滿情緒。 《四迷圖》則揭露和抨擊了南宋社會中酗酒、嫖妓、賭博、惡霸等四種醜惡現象。 《夢粱錄》載南宋偏安時期挑擔推車活躍於城鄉的買賣貨郎十分盛行,李嵩亦畫此景,傳世有《貨郎圖》《市擔嬰戲圖》等,所畫人物皆純樸生動,饒有情致,而對於繁瑣凌雜的擔頭貨品,諸如風車、小鼓、葫蘆、花籃、木叉、竹耙、茶碗、瓶缸、杯盤、糕點、瓜果之類,亦一一刻畫逼真,不怠絲毫,成為後世研究宋代風俗民情的真實寫照。另據《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等筆記載,宋代演劇極為普遍繁盛,皇宮內廷設“教坊樂部”,承應宮府有“衙前樂”,民間演員則稱為“路歧”或“散樂”,往來各地巡迴演藝,或於都市勾欄瓦肆作場,或在耍鬧寬闊處搭台,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及佚名的《雜劇圖》《眼藥酸》等皆反映了當吋戲文演劇藝術的繁盛普及之狀。吳其貞《書畫記》云: “李嵩骷髏圖,紙畫一小幅;畫在澄心堂紙上,氣色尚新。畫一墩子,上題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髏,手提——+骷髏。旁有婦乳嬰兒於懷,又一嬰兒手指著小骷髏。” (《南宋院畫錄》卷五引)陳繼儒《太平清話》云: “予有李嵩骷髏圖團扇絹面,大骷髏提一小骷髏,戲一婦人。婦人抱一小兒乳之,下有貨郎擔,皆零星百物,可愛。”明萬曆年間刻的《顧氏畫譜》亦將此圖收人其中。 “不知死,焉知生。”繪者精,i5安排代表著新生的嬰兒和意味死亡的骷髏形成強烈的對比,顯然有莊子“齊生死”的意味。莊子有“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之言。外死生,即是忘死生,亦即超脫生死,物我兩忘,超越自己的有限生命之上,得到生命的永恆。莊周在《齊物論》中提到自己夢為蝴蝶, “栩栩然蝴蝶,自喻適志與”,夢為蝴蝶即忘其為莊周,死即忘其曾經生,才能隨物而化,從中超然而得解脫。而《骷髏幻戲圖》中的大骷髏忘其曾經生,嬰兒和少婦亦忘其已經死,頗有莊老物我兩忘、適性自得的逍遙境界。
插圖:
《清明上河圖》對於日常生活的描寫,對於市井下層販夫走卒們忙碌凡庸的日常勞作的生動描繪,顯然已經觸到歷史的真實。
蘇漢臣,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北宋宣和年間任畫院待詔,南渡後紹興間復職。孝宗隆興初授承信郎。師劉宗古,擅畫仕女、佛道、山水、花卉、禽鳥,尤以嬰兒見長,筆力清簡,極盡生動之態。劉宗古的畫風,鄧椿《畫繼》中敘其“長於染成,不背粉,水墨輕成,但筆墨纖細”,蘇漢臣受其影響,著色鮮潤,婉麗清工,所作嬰童,深得狀貌,更盡精神,體度如生,如玉琢粉飾,以其專心為之故。蘇漢臣有《貨郎圖》《秋庭嬰戲圖》等傳世,另有《冬日嬰戲圖》《雜技嬰戲圖》《百子戲春圖》《重午嬰戲圖》《九陽消寒圖》《戲嬰圖》《春中圖》《五瑞圖》等大量嬰戲題材的作品,多勾勒精細,設色妍麗,在展現市井風俗的同時,透出濃郁的宮廷富貴之氣。
李嵩,錢塘(今杭州)人,少年時為木工,後被李從訓收為養子,從其學畫。歷任光、寧、理三朝畫院待詔,人物、山水、花鳥皆善,尤以風俗畫馳譽。畫風謹細,人物畫多以表現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為主,哀其所哀,樂其所樂,情感真摯,系其出身低下之故,乃有切身之感。所畫題材亦十分廣泛,貨郎嬰戲、民間雜戲、田家農作、村社跳神,皆列其作。嘗畫宋江等三十六家英雄,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中曰: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其又畫《服田圖》,以絹本設色,分二十一段描寫農業生產勞動過程,每段題詩以詠;畫《春社圖》,寫村落之景,村巫降神,一丐者攜囊乞食,人與之,群犬趨而相爭。通過此類題材,作者表達出對下層勞苦大眾感人至深的悲憫之情。所畫《觀潮圖》,並未描繪萬人空巷前往觀潮的盛況,而是以含蓄的手法,描繪了“空垣虛榭,煙樹淒迷”的景色,流露十對偏安的不滿情緒。 《四迷圖》則揭露和抨擊了南宋社會中酗酒、嫖妓、賭博、惡霸等四種醜惡現象。 《夢粱錄》載南宋偏安時期挑擔推車活躍於城鄉的買賣貨郎十分盛行,李嵩亦畫此景,傳世有《貨郎圖》《市擔嬰戲圖》等,所畫人物皆純樸生動,饒有情致,而對於繁瑣凌雜的擔頭貨品,諸如風車、小鼓、葫蘆、花籃、木叉、竹耙、茶碗、瓶缸、杯盤、糕點、瓜果之類,亦一一刻畫逼真,不怠絲毫,成為後世研究宋代風俗民情的真實寫照。另據《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等筆記載,宋代演劇極為普遍繁盛,皇宮內廷設“教坊樂部”,承應宮府有“衙前樂”,民間演員則稱為“路歧”或“散樂”,往來各地巡迴演藝,或於都市勾欄瓦肆作場,或在耍鬧寬闊處搭台,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及佚名的《雜劇圖》《眼藥酸》等皆反映了當吋戲文演劇藝術的繁盛普及之狀。吳其貞《書畫記》云: “李嵩骷髏圖,紙畫一小幅;畫在澄心堂紙上,氣色尚新。畫一墩子,上題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髏,手提——+骷髏。旁有婦乳嬰兒於懷,又一嬰兒手指著小骷髏。” (《南宋院畫錄》卷五引)陳繼儒《太平清話》云: “予有李嵩骷髏圖團扇絹面,大骷髏提一小骷髏,戲一婦人。婦人抱一小兒乳之,下有貨郎擔,皆零星百物,可愛。”明萬曆年間刻的《顧氏畫譜》亦將此圖收人其中。 “不知死,焉知生。”繪者精,i5安排代表著新生的嬰兒和意味死亡的骷髏形成強烈的對比,顯然有莊子“齊生死”的意味。莊子有“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之言。外死生,即是忘死生,亦即超脫生死,物我兩忘,超越自己的有限生命之上,得到生命的永恆。莊周在《齊物論》中提到自己夢為蝴蝶, “栩栩然蝴蝶,自喻適志與”,夢為蝴蝶即忘其為莊周,死即忘其曾經生,才能隨物而化,從中超然而得解脫。而《骷髏幻戲圖》中的大骷髏忘其曾經生,嬰兒和少婦亦忘其已經死,頗有莊老物我兩忘、適性自得的逍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