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進化論的人都把第一件石器的產生作為人與猿的分水嶺,從那時起,人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艱難跋涉,並一路上留下足跡。而這些足跡最為豐富的見證,就是在考古發掘中出上的數不勝數的各種遺物。 無論是史前時代的遺址,還是三代以後的墓葬,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穫幾乎都是遺物。考古文化的劃分及其序列的確立,基本上依靠出上文物的數據。然而考古文物的種類極為龐雜,從廣義上說,只要是古人創造或使用過的有形物體都是文物,過於豐富的考古文物一方面讓我們引以為自豪,一方面又讓我們望而卻步。然而考古學建構的科學體系輕而易舉地將看似紛繁無序的各種文物梳理歸類,無論是國寶,還是一件不起眼的殘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它的坐標。 文物的價值在不同人那裡是完全不同的。即使你富可敵國,你也無法擁有所有的珍寶;但你如果用心靈去感受這些從歷史長河濺出的浪花,那么你的心靈將變得無比富有。
基本介紹
- 書名:歲月遺珠:考古文物拾翠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129頁
- 開本:16
- 品牌:齊魯書社
- 作者:馮普仁 左燁
-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311892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前言
文物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辛勞,也負載著民族的精神。面對沉埋千百年的文物,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感悟。當我們吟讀古詩時,往往難以體會其深刻的內涵,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琳琅滿目的出土文物,常常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其中的奧秘。憑藉文物,我們可以領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青瓷風采;憑藉文物,我們可以理解“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織繡的五彩繽紛;憑藉文物,我們可以恢復“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唐代千秋節宮廷舞馬的動人情景;憑藉文物,我們可以理解“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的酒令習俗。面對文物,追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我們為自己的祖先感到驕傲和自豪。
歷史在前進中不斷創造,又不斷丟失湮沒。古代人們製造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很多因使用破損而被廢棄,有些因某種原因匆促埋入地下窖藏或作為隨葬用品人葬墓內。正是考古工作者沿著古代人類活動的蹤跡,尋找先人遺留下來的遺蹟和遺物,使湮沒地下的文物重見天日,恢復逝去的歷史。
考古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人類占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統稱為文化遺存。考古學上常說的“文化”是指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內、一定的人類集團所創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考古學文化則是指考古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同一地區,並具有共同特徵的一批遺存。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一般用最初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往往用國家或民族名加以命名,如晉文化、齊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等。
半個多世紀來考古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主要保存在遺址、墓葬和塔基三類遺存中。
遺址包括史前聚落遺址、城址、祭祀坑、窖藏、窯址及礦冶遺址等。史前聚落遺址的發掘遍及全國各地,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漆木器等遺物。夏、商、周三代都城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勾畫出三代王國的歷史進程。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人面
具等文物,把一個神秘古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漢唐兩京、唐代揚州以及元大都城址的發掘,出土了一批反映城市社會生活的遺物。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和若羌樓蘭故城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漢晉絲織品。甘肅居延漢代遺址和湖南長沙走馬樓古井分別出土了漢代和三國孫吳簡牘。窖藏發現文物較重要的有江蘇吳縣嚴山玉器窖藏和山東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窖藏。窯址各地發現較多,其中南方的江西豐城洪州窯址、浙江南宋龍泉青瓷窯址、杭州老
虎洞南宋窯址和北方的陝西銅川耀州窯址、河南禹州鈞窯遺址等都有重要發現。遼寧葫蘆島綏中縣元代沉船中發現1咖余件磁州窯瓷器也是陶瓷考古的重要發現。礦冶遺址最重要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中國冶金史上的空白。
墓葬考古的成果最為豐富,從帝王陵墓到官僚貴族墓,包括帝
陵的陪葬坑、從葬坑、陪葬墓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安陽殷墟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和江西新乾商代大墓,出土了風格各異的青銅禮器和玉器。周都豐鎬遺址範圍內發現數以千計的西周墓葬。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以及浙江紹興越王陵等王室貴族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揭開了諸侯國湮沒於地下的神秘面紗。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清理出由弩兵、騎兵、戰車和徒兵組成的龐大軍陣,其氣勢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漢代帝陵中景帝陽陵和宣帝杜陵從葬坑以及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廣陽頃王劉
建墓、江蘇徐州楚王陵、湖南長沙馬王堆長沙國軟侯家族墓、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山東長清西漢濟北王劉寬墓等,出土了青銅器、玉器、漆器、絲織品等大批文物。江蘇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和王氏、顏氏、謝氏、高氏等大家族墓出土青瓷、陶、銅金銀、玉石等遺物,是東晉——南朝半壁江山的歷史見證。陝西唐代帝陵陪葬坑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章懷太子李賢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等。墓內發現了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俑群和三彩器。北京定陵和山東鄒縣朱檀墓、湖北鐘祥梁莊王朱瞻珀墓、江西南昌寧靖王妃墓、新建明寧王朱權墓、南城明益王朱祜檳墓、益莊王朱厚燁墓、益宣王朱翊鈏墓、益定王朱由本墓等藩王墓地的發掘,出土了金、銀、玉、瓷、銅等成批珍貴文物。此外,雲南晉寧石寨山滇人墓、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內蒙古奈曼旗遼代陳國公主墓以及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的發掘,展示了邊疆古代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
……
文物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辛勞,也負載著民族的精神。面對沉埋千百年的文物,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感悟。當我們吟讀古詩時,往往難以體會其深刻的內涵,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琳琅滿目的出土文物,常常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其中的奧秘。憑藉文物,我們可以領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青瓷風采;憑藉文物,我們可以理解“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織繡的五彩繽紛;憑藉文物,我們可以恢復“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唐代千秋節宮廷舞馬的動人情景;憑藉文物,我們可以理解“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的酒令習俗。面對文物,追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我們為自己的祖先感到驕傲和自豪。
歷史在前進中不斷創造,又不斷丟失湮沒。古代人們製造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很多因使用破損而被廢棄,有些因某種原因匆促埋入地下窖藏或作為隨葬用品人葬墓內。正是考古工作者沿著古代人類活動的蹤跡,尋找先人遺留下來的遺蹟和遺物,使湮沒地下的文物重見天日,恢復逝去的歷史。
考古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人類占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統稱為文化遺存。考古學上常說的“文化”是指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內、一定的人類集團所創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考古學文化則是指考古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同一地區,並具有共同特徵的一批遺存。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一般用最初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往往用國家或民族名加以命名,如晉文化、齊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等。
半個多世紀來考古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主要保存在遺址、墓葬和塔基三類遺存中。
遺址包括史前聚落遺址、城址、祭祀坑、窖藏、窯址及礦冶遺址等。史前聚落遺址的發掘遍及全國各地,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漆木器等遺物。夏、商、周三代都城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勾畫出三代王國的歷史進程。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人面
具等文物,把一個神秘古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漢唐兩京、唐代揚州以及元大都城址的發掘,出土了一批反映城市社會生活的遺物。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和若羌樓蘭故城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漢晉絲織品。甘肅居延漢代遺址和湖南長沙走馬樓古井分別出土了漢代和三國孫吳簡牘。窖藏發現文物較重要的有江蘇吳縣嚴山玉器窖藏和山東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窖藏。窯址各地發現較多,其中南方的江西豐城洪州窯址、浙江南宋龍泉青瓷窯址、杭州老
虎洞南宋窯址和北方的陝西銅川耀州窯址、河南禹州鈞窯遺址等都有重要發現。遼寧葫蘆島綏中縣元代沉船中發現1咖余件磁州窯瓷器也是陶瓷考古的重要發現。礦冶遺址最重要的是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中國冶金史上的空白。
墓葬考古的成果最為豐富,從帝王陵墓到官僚貴族墓,包括帝
陵的陪葬坑、從葬坑、陪葬墓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安陽殷墟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和江西新乾商代大墓,出土了風格各異的青銅禮器和玉器。周都豐鎬遺址範圍內發現數以千計的西周墓葬。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以及浙江紹興越王陵等王室貴族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揭開了諸侯國湮沒於地下的神秘面紗。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清理出由弩兵、騎兵、戰車和徒兵組成的龐大軍陣,其氣勢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漢代帝陵中景帝陽陵和宣帝杜陵從葬坑以及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廣陽頃王劉
建墓、江蘇徐州楚王陵、湖南長沙馬王堆長沙國軟侯家族墓、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山東長清西漢濟北王劉寬墓等,出土了青銅器、玉器、漆器、絲織品等大批文物。江蘇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和王氏、顏氏、謝氏、高氏等大家族墓出土青瓷、陶、銅金銀、玉石等遺物,是東晉——南朝半壁江山的歷史見證。陝西唐代帝陵陪葬坑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章懷太子李賢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等。墓內發現了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俑群和三彩器。北京定陵和山東鄒縣朱檀墓、湖北鐘祥梁莊王朱瞻珀墓、江西南昌寧靖王妃墓、新建明寧王朱權墓、南城明益王朱祜檳墓、益莊王朱厚燁墓、益宣王朱翊鈏墓、益定王朱由本墓等藩王墓地的發掘,出土了金、銀、玉、瓷、銅等成批珍貴文物。此外,雲南晉寧石寨山滇人墓、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內蒙古奈曼旗遼代陳國公主墓以及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的發掘,展示了邊疆古代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
……
圖書目錄
前言
陶瓷器
一、曰常用具
二、建築用陶
三、明器與俑
玉石器
一、裝飾用玉
二、禮儀用玉
三、生活用具
四、喪葬用玉
青銅器
一、禮器
二、樂器
三、兵器
四、工具和農具
五、雜器
金銀器
一、金銀首飾
二、金銀器皿
三、生活用具
四、宗教用品
五、喪葬用品
漆木器
一、生活用具
二、娛樂用具
三、兵器和車器
四、宗教用具
五、喪葬用品
織繡
一、服飾
二、生活用品
三、宗教用品
四、喪葬用品
後記
陶瓷器
一、曰常用具
二、建築用陶
三、明器與俑
玉石器
一、裝飾用玉
二、禮儀用玉
三、生活用具
四、喪葬用玉
青銅器
一、禮器
二、樂器
三、兵器
四、工具和農具
五、雜器
金銀器
一、金銀首飾
二、金銀器皿
三、生活用具
四、宗教用品
五、喪葬用品
漆木器
一、生活用具
二、娛樂用具
三、兵器和車器
四、宗教用具
五、喪葬用品
織繡
一、服飾
二、生活用品
三、宗教用品
四、喪葬用品
後記
文摘
書摘
盆是最常見的日用器皿之一,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多有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內對稱排列黑彩人面紋和魚紋,人口銜雙魚,魚銜人耳,高度圖案化,表現手法非常誇張。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盆,用黑彩在盆內繪三組拉手集體舞舞蹈紋,人物舞姿綽約,頭上有辮飾,臀部有尾飾,生動展現了先民的生活。浙江紹興南池上謝墅碗子墩出土的西晉青瓷盆,外壁貼鋪首,印忍冬紋和聯珠紋。宋盆在北方多見,大多平底直口寬板沿,容量較大,像河南鶴壁集窯址調查時,黃釉刻花盆是最為常見器物。北京元大都出土的磁州窯白釉黑花魚紋盆,內繪游魚啄食水草,生活氣息濃郁。
壺在新石器時代就多有出土。甘肅廣河地巴坪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菱格紋彩陶壺通體
打磨光亮,色彩奪目。青海樂都柳灣六坪台採集的人形浮雕彩陶壺,正面捏塑一裸體女人像,這是目前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全身塑繪人像的陶器。這類人面彩陶器在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中多有發現,如青海民和縣出土的馬家窯文化人首塑像彩陶壺、青海民和加仁莊遺址出土的鴨形彩陶壺等。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寬鋬帶流黑陶壺,器身飾禽鳥紋,器腹寬鋬上飾篦紋和兩小孔,胎壁薄而勻稱,打磨光亮,是良渚文化中罕見的精品。江蘇吳江梅堰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壺,造型為豚形,尾斷口為壺口,生動逼真,同為梅堰遺址出土的黑皮陶貫耳壺,則胎薄漆黑光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大南溝出土的鳥形陶壺,器形為一嗷嗷待哺的雛鳥狀,富有生氣,同時出土的雙口陶壺,形制特殊,殊為珍貴。江西貴溪仙岩崖墓出土的獸首提梁壺造型完全仿銅禮器,弓形提梁,梁頂有鋸齒狀脊,獸頭形流,腹部有三獸面蹄足,造型非常奇特,製作極其精美。繭形壺又稱鴨蛋壺,造型很別致,西漢時期在黃河流域一帶流行,一般為素麵,是實用器。
六朝時期,器物造型發展趨向實用,較多地配置器蓋。南京雨花台長崗村三國墓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盤口壺,造型敦厚平實,壺身施青黃色釉,通體繪釉下褐彩,蓋部繪人首鳥展翅飛舞,頸部繪七異獸,腹部繪羽人升仙圖,證明我國在三國時期就掌握了釉下彩技術,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代曾大量燒造背水壺,供應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阿拉伯商人。在揚州出土的邢窯白瓷背水壺,兩側上下各貼兩個橋形系,用以穿繩,壺身寫“真主真偉大”字樣。 遼代模仿皮囊容器燒制雞冠壺,早期為單孔,後期為雙孔,具西域風情,北方地區多有出土。僧帽壺和多穆壺為元代的創新壺式,主要貯放奶液,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明清兩代也多有燒造。北京崇文區元墓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釉多穆壺壺身呈竹節狀,胎質潔白細膩,釉面瑩潤,白中閃青;海淀區門頭溝出土的僧帽壺壺口外凸,起五道直牆,形似僧人五佛冠,同為青白瓷佳作。
陶瓷常見食器有簋、碗、盤、碟、豆等。
簋是一種盛食器,用來盛放飯食。河南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陶簋造型仿青銅器,折沿外侈,腹部飾方格紋,下附圈足。江蘇吳縣夷陵山出土的原始瓷簋,釉層勻淨,鼓腹,外撇寬圈足,內有四個圓形蓋缽,與簋內底粘連,簋外壁飾S形錐刺紋.古樸大方。浙江紹興福全鄉出土的西晉青瓷簋,高圈足,外壁模印威猛鋪首。這種器形東漢時常見,西晉時已不多見。
碗是最為尋常的日常用具,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紅陶碗,敞口深腹圈足,是目前所知黃河上游年代最早的陶器。湖北武昌馬坊山出土的青瓷蓮花紋碗,釉色青黃,腹壁刻劃仰蓮紋,質樸清新。安徽歙縣出土的五代折邊白瓷碗,為五瓣花式敞口,器形輕巧規整。遼寧法庫縣葉茂台出土的北宋青白釉劃花碗,形如斗笠,俗稱斗笠碗,碗內劃纏枝牡丹,疏密相間。江蘇江寧縣銅井鄉牧龍鎮宋墓出土的定窯白釉印花碗,釉色瑩潤,敞口尖圓唇包銀邊,碗內滿
印花紋,胎薄質輕,是定窯瓷器中的上品。吉林哲里木盟奈曼旗窖藏出土的金代定窯醬釉印花碗,侈口尖圓唇,小圈足,內壁印牽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布局嚴謹,花葉相稱。定窯醬釉就是人們所說的紫定器,是仿照醬色漆器燒制的產品。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出土宋絞釉碗,腹部為醬白兩色相絞而成,是當時流行的模仿漆器紋飾。南京明葉氏墓出土的元青花大碗,釉色滋潤,發色鮮艷,口沿繪菊花紋,外壁繪纏枝蓮,內心繪蓮池鴛鴦,水平非常高超。
盤也是一種出土較為豐富的盛食器。青海民和縣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盤,內壁有一對鏤孔,彩繪同心圓和格子紋。江西吉安出土的南朝青瓷蓮瓣紋盤,盤內飾蓮花,紋飾清晰,釉色均勻。蓮花是當時青瓷的主要裝飾。湖北武昌馬坊山墓出土的隋代青瓷高足盤是隋代典型器。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的白釉四環足盤,足與盤底以雲紋相連,下附四環形足,造型奇特。湖南長沙窯出土的唐青釉詩詞盤,內底楷書劉長卿《苔溪酬梁耿別後見寄》詩中四句。江蘇連雲港五代墓出土的白瓷蓮花式盤,口沿外侈花口,製作精巧。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龍山出土的青瓷菊花紋盤、雙蝶紋盤,呈六曲花瓣形,盤內印纏枝菊花、雙蝶紋,釉色瑩潤。洛陽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盤,盤心用黃、綠、藍三色繪寶相花紋,簡潔明快。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三彩盤,以黃、白、藍三色組成花瓣形圖案,明麗華美。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秘色瓷盤形似海棠,淺腹平底,非常珍貴。浙江龍泉市小梅鎮出土元龍泉青釉堆龍紋八角盤,內底貼四足舞
龍,龍下有兩朵雲紋,露胎呈紫色:湖南常德出土的景德鎮青花雙魚紋盤,盤心主體紋飾為魚藻圖,形態生動,是元青花精品。類似大盤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元墓、河北元墓均有出土。
二、建築用陶
我國建築史上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水管,之後出現的是瓦,再後出現的是磚和井圈:建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也有少量泥質紅陶,胎質粗糙,製法多採用泥條盤築和手制相結合的方法,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出現了在陶車上一次作成的方法,板瓦、筒瓦就是先做成圓筒形坯再切開,瓦當則是將筒瓦坯做成後再黏接堵頭。
陶水管有多種形制,殷墟商代遺址出土一種兩頭相等的圓筒形水管,使用時平口相接,在陝西鹹陽,發現過一種斷面呈三角形的排水管,表面拍繩紋。在安陽殷墟白家墳村西側還發現過三通形的水管,這種水管是在縱橫兩條陶水管道作丁字形相交時使用的,這種三通管在河南登封古陽城遺址內也有不少發現,河南登封古陽城遺址內還發現四通管,作用與三通管相同。另外還發現90°陶彎頭管,外壁仍飾繩紋,一般長度為20酗24厘米,口徑16-17厘米。
戰國時建築技術大大進步,在河北燕下都、陝西鹹陽、河南登封等地均發現用各種管道套接成的管道系統,有排水管道,也有供水系統的設施。
城市和建築的排水系統,是古人通過上千年的實踐才探索出的比較圓滿的辦法,陶製水管看似簡單,卻深深烙下了中國文明演進的腳印。
在商代陶水管的基礎上,西周時又創製出筒瓦、板瓦和瓦當,這是我國古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我國瓦頂房屋的建築奠定了基礎。
西周的瓦和瓦當多為泥質灰陶,一般先製成兩連線埠徑不同的圓筒形瓦坯,然後修整拍印繩紋,或加飾幾道寬弦紋、雲雷紋等紋樣,再切割成對等的兩半,這樣兩連線埠徑寬窄不一的半圓形筒瓦即大功告成。板瓦的橫斷面也是弧形,弧徑比筒瓦大,它的拱背中間常黏結圓錐狀瓦釘或半圓形瓦鼻。
瓦當是中國古建築屋頂瓦壟檐口的裝飾,常在正面刻印各種圖案紋樣、吉祥文字,強烈反映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西周時已有半瓦當和全瓦當的製作。春秋時瓦當面多飾繩紋。到了戰國時期紋飾較春秋時期大大增加,在中原地區半瓦當以捲雲紋為主,山東臨淄齊國出土的瓦當多飾樹木雙騎紋,樹木雙蜥紋、樹木田字紋、水波紋、雙鳥紋等,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瓦當飾饕餮紋、雙龍紋、山字紋、雙鳥紋、窗欞紋等,秦國的圓瓦當,以飾各種形態的雲紋為主,並有一些動物紋和植物紋,這些瓦當圖案形象生動,姿態逼真,反映了戰國時期雕刻藝術的主要成就。
秦統一後瓦當的花紋裝飾,融合了列國瓦當的不同特點,同時又繼承了秦國瓦當的藝術傳統,像秦始皇陵所出的奔鹿、立鳥等圖案,矯健活潑,姿態生動,在陝西鳳翔、鹹陽宮遺址所見的植物紋瓦當,又富有寫實主義作風。雲紋圖案一般分飾在用弦紋和直線構成的四個扇面中,圈內飾格紋、網紋、點紋、樹葉紋、四葉紋等,這種瓦當圖案一直沿用到漢朝,只是漢代的紋樣較粗一些。秦代有文字圖案的瓦當很少,我們見到的那種“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的瓦當是秦統一六國後的產物。
漢代瓦當裝飾除了常見的雲紋裝飾外,則有大量的文字瓦當,按文字內容可分業:宮殿類、官署類、祠墓類和吉語類四種。陝西興平茂陵出土一件圓形、寬邊的十二字瓦當,外圈為“與民世世,天地相方”八字,外圈為“永安中正”四字,應是漢武帝茂陵寢宮所用。漢代帶紋飾的瓦當形態生動,尤其是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氣勢恢宏,堪為這一時期代表。秦漢兩代瓦當相比,秦代的圓瓦當邊窄,由於用手捏成,所以寬窄不勻,而漢瓦的邊輪則較整齊;秦代帶圓形紋飾的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此外,秦瓦較小,漢瓦內面多有布紋。
……
盆是最常見的日用器皿之一,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多有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內對稱排列黑彩人面紋和魚紋,人口銜雙魚,魚銜人耳,高度圖案化,表現手法非常誇張。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盆,用黑彩在盆內繪三組拉手集體舞舞蹈紋,人物舞姿綽約,頭上有辮飾,臀部有尾飾,生動展現了先民的生活。浙江紹興南池上謝墅碗子墩出土的西晉青瓷盆,外壁貼鋪首,印忍冬紋和聯珠紋。宋盆在北方多見,大多平底直口寬板沿,容量較大,像河南鶴壁集窯址調查時,黃釉刻花盆是最為常見器物。北京元大都出土的磁州窯白釉黑花魚紋盆,內繪游魚啄食水草,生活氣息濃郁。
壺在新石器時代就多有出土。甘肅廣河地巴坪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菱格紋彩陶壺通體
打磨光亮,色彩奪目。青海樂都柳灣六坪台採集的人形浮雕彩陶壺,正面捏塑一裸體女人像,這是目前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全身塑繪人像的陶器。這類人面彩陶器在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中多有發現,如青海民和縣出土的馬家窯文化人首塑像彩陶壺、青海民和加仁莊遺址出土的鴨形彩陶壺等。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寬鋬帶流黑陶壺,器身飾禽鳥紋,器腹寬鋬上飾篦紋和兩小孔,胎壁薄而勻稱,打磨光亮,是良渚文化中罕見的精品。江蘇吳江梅堰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壺,造型為豚形,尾斷口為壺口,生動逼真,同為梅堰遺址出土的黑皮陶貫耳壺,則胎薄漆黑光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大南溝出土的鳥形陶壺,器形為一嗷嗷待哺的雛鳥狀,富有生氣,同時出土的雙口陶壺,形制特殊,殊為珍貴。江西貴溪仙岩崖墓出土的獸首提梁壺造型完全仿銅禮器,弓形提梁,梁頂有鋸齒狀脊,獸頭形流,腹部有三獸面蹄足,造型非常奇特,製作極其精美。繭形壺又稱鴨蛋壺,造型很別致,西漢時期在黃河流域一帶流行,一般為素麵,是實用器。
六朝時期,器物造型發展趨向實用,較多地配置器蓋。南京雨花台長崗村三國墓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盤口壺,造型敦厚平實,壺身施青黃色釉,通體繪釉下褐彩,蓋部繪人首鳥展翅飛舞,頸部繪七異獸,腹部繪羽人升仙圖,證明我國在三國時期就掌握了釉下彩技術,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代曾大量燒造背水壺,供應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阿拉伯商人。在揚州出土的邢窯白瓷背水壺,兩側上下各貼兩個橋形系,用以穿繩,壺身寫“真主真偉大”字樣。 遼代模仿皮囊容器燒制雞冠壺,早期為單孔,後期為雙孔,具西域風情,北方地區多有出土。僧帽壺和多穆壺為元代的創新壺式,主要貯放奶液,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明清兩代也多有燒造。北京崇文區元墓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釉多穆壺壺身呈竹節狀,胎質潔白細膩,釉面瑩潤,白中閃青;海淀區門頭溝出土的僧帽壺壺口外凸,起五道直牆,形似僧人五佛冠,同為青白瓷佳作。
陶瓷常見食器有簋、碗、盤、碟、豆等。
簋是一種盛食器,用來盛放飯食。河南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陶簋造型仿青銅器,折沿外侈,腹部飾方格紋,下附圈足。江蘇吳縣夷陵山出土的原始瓷簋,釉層勻淨,鼓腹,外撇寬圈足,內有四個圓形蓋缽,與簋內底粘連,簋外壁飾S形錐刺紋.古樸大方。浙江紹興福全鄉出土的西晉青瓷簋,高圈足,外壁模印威猛鋪首。這種器形東漢時常見,西晉時已不多見。
碗是最為尋常的日常用具,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紅陶碗,敞口深腹圈足,是目前所知黃河上游年代最早的陶器。湖北武昌馬坊山出土的青瓷蓮花紋碗,釉色青黃,腹壁刻劃仰蓮紋,質樸清新。安徽歙縣出土的五代折邊白瓷碗,為五瓣花式敞口,器形輕巧規整。遼寧法庫縣葉茂台出土的北宋青白釉劃花碗,形如斗笠,俗稱斗笠碗,碗內劃纏枝牡丹,疏密相間。江蘇江寧縣銅井鄉牧龍鎮宋墓出土的定窯白釉印花碗,釉色瑩潤,敞口尖圓唇包銀邊,碗內滿
印花紋,胎薄質輕,是定窯瓷器中的上品。吉林哲里木盟奈曼旗窖藏出土的金代定窯醬釉印花碗,侈口尖圓唇,小圈足,內壁印牽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布局嚴謹,花葉相稱。定窯醬釉就是人們所說的紫定器,是仿照醬色漆器燒制的產品。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出土宋絞釉碗,腹部為醬白兩色相絞而成,是當時流行的模仿漆器紋飾。南京明葉氏墓出土的元青花大碗,釉色滋潤,發色鮮艷,口沿繪菊花紋,外壁繪纏枝蓮,內心繪蓮池鴛鴦,水平非常高超。
盤也是一種出土較為豐富的盛食器。青海民和縣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盤,內壁有一對鏤孔,彩繪同心圓和格子紋。江西吉安出土的南朝青瓷蓮瓣紋盤,盤內飾蓮花,紋飾清晰,釉色均勻。蓮花是當時青瓷的主要裝飾。湖北武昌馬坊山墓出土的隋代青瓷高足盤是隋代典型器。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的白釉四環足盤,足與盤底以雲紋相連,下附四環形足,造型奇特。湖南長沙窯出土的唐青釉詩詞盤,內底楷書劉長卿《苔溪酬梁耿別後見寄》詩中四句。江蘇連雲港五代墓出土的白瓷蓮花式盤,口沿外侈花口,製作精巧。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龍山出土的青瓷菊花紋盤、雙蝶紋盤,呈六曲花瓣形,盤內印纏枝菊花、雙蝶紋,釉色瑩潤。洛陽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盤,盤心用黃、綠、藍三色繪寶相花紋,簡潔明快。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三彩盤,以黃、白、藍三色組成花瓣形圖案,明麗華美。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秘色瓷盤形似海棠,淺腹平底,非常珍貴。浙江龍泉市小梅鎮出土元龍泉青釉堆龍紋八角盤,內底貼四足舞
龍,龍下有兩朵雲紋,露胎呈紫色:湖南常德出土的景德鎮青花雙魚紋盤,盤心主體紋飾為魚藻圖,形態生動,是元青花精品。類似大盤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元墓、河北元墓均有出土。
二、建築用陶
我國建築史上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水管,之後出現的是瓦,再後出現的是磚和井圈:建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也有少量泥質紅陶,胎質粗糙,製法多採用泥條盤築和手制相結合的方法,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出現了在陶車上一次作成的方法,板瓦、筒瓦就是先做成圓筒形坯再切開,瓦當則是將筒瓦坯做成後再黏接堵頭。
陶水管有多種形制,殷墟商代遺址出土一種兩頭相等的圓筒形水管,使用時平口相接,在陝西鹹陽,發現過一種斷面呈三角形的排水管,表面拍繩紋。在安陽殷墟白家墳村西側還發現過三通形的水管,這種水管是在縱橫兩條陶水管道作丁字形相交時使用的,這種三通管在河南登封古陽城遺址內也有不少發現,河南登封古陽城遺址內還發現四通管,作用與三通管相同。另外還發現90°陶彎頭管,外壁仍飾繩紋,一般長度為20酗24厘米,口徑16-17厘米。
戰國時建築技術大大進步,在河北燕下都、陝西鹹陽、河南登封等地均發現用各種管道套接成的管道系統,有排水管道,也有供水系統的設施。
城市和建築的排水系統,是古人通過上千年的實踐才探索出的比較圓滿的辦法,陶製水管看似簡單,卻深深烙下了中國文明演進的腳印。
在商代陶水管的基礎上,西周時又創製出筒瓦、板瓦和瓦當,這是我國古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我國瓦頂房屋的建築奠定了基礎。
西周的瓦和瓦當多為泥質灰陶,一般先製成兩連線埠徑不同的圓筒形瓦坯,然後修整拍印繩紋,或加飾幾道寬弦紋、雲雷紋等紋樣,再切割成對等的兩半,這樣兩連線埠徑寬窄不一的半圓形筒瓦即大功告成。板瓦的橫斷面也是弧形,弧徑比筒瓦大,它的拱背中間常黏結圓錐狀瓦釘或半圓形瓦鼻。
瓦當是中國古建築屋頂瓦壟檐口的裝飾,常在正面刻印各種圖案紋樣、吉祥文字,強烈反映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西周時已有半瓦當和全瓦當的製作。春秋時瓦當面多飾繩紋。到了戰國時期紋飾較春秋時期大大增加,在中原地區半瓦當以捲雲紋為主,山東臨淄齊國出土的瓦當多飾樹木雙騎紋,樹木雙蜥紋、樹木田字紋、水波紋、雙鳥紋等,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瓦當飾饕餮紋、雙龍紋、山字紋、雙鳥紋、窗欞紋等,秦國的圓瓦當,以飾各種形態的雲紋為主,並有一些動物紋和植物紋,這些瓦當圖案形象生動,姿態逼真,反映了戰國時期雕刻藝術的主要成就。
秦統一後瓦當的花紋裝飾,融合了列國瓦當的不同特點,同時又繼承了秦國瓦當的藝術傳統,像秦始皇陵所出的奔鹿、立鳥等圖案,矯健活潑,姿態生動,在陝西鳳翔、鹹陽宮遺址所見的植物紋瓦當,又富有寫實主義作風。雲紋圖案一般分飾在用弦紋和直線構成的四個扇面中,圈內飾格紋、網紋、點紋、樹葉紋、四葉紋等,這種瓦當圖案一直沿用到漢朝,只是漢代的紋樣較粗一些。秦代有文字圖案的瓦當很少,我們見到的那種“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的瓦當是秦統一六國後的產物。
漢代瓦當裝飾除了常見的雲紋裝飾外,則有大量的文字瓦當,按文字內容可分業:宮殿類、官署類、祠墓類和吉語類四種。陝西興平茂陵出土一件圓形、寬邊的十二字瓦當,外圈為“與民世世,天地相方”八字,外圈為“永安中正”四字,應是漢武帝茂陵寢宮所用。漢代帶紋飾的瓦當形態生動,尤其是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氣勢恢宏,堪為這一時期代表。秦漢兩代瓦當相比,秦代的圓瓦當邊窄,由於用手捏成,所以寬窄不勻,而漢瓦的邊輪則較整齊;秦代帶圓形紋飾的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此外,秦瓦較小,漢瓦內面多有布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