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差測定方法指測定和計算各種歲差的方法。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因外力作用不斷變化而形成的長期分量叫作歲差。歲差使春分點沿黃道向西移動,約26000年一周。牛頓首先正確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這樣造成春分點的移動,叫作日月歲差。另外還有行星引力的作用,使黃道面產生變化,並使春分點沿赤道產生一個與日月歲差相反方向的微小位移,叫做行星歲差。兩者合在一起稱總歲差。
總歲差的主要分量是沿黃經方向每年增加約50.2″。在一回歸世紀內沿黃道的歲差值叫作歲差常數。歲差的測定主要是藉助長期累積的大量恆星位置資料進行分析而實現的。1818年,法國天文學家貝塞耳根據3000顆星位的研究,得到沿黃道的日月歲差為5034.05″。19世紀末,美國天文學家紐康姆確定的黃經總歲差為5025.64″。此值沿用到1967年底。行星歲差是依據天體力學理論,從已知的行星質量和軌道要素經過嚴格計算得到的。20世紀30年代以來,通過觀測可得到恆星相對於河外星系的絕對自行。這樣即可在歲差常數中分離出銀河系自轉的影響。另外,由於空間探測獲得了更精確的行星質量,使得歲差值更為完善。這就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1976年通過的,從1984年開始使用的天文常數系統中的黃經總歲差,其值為5029.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