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3年,武鴻鳳出生在峰峰礦區和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她聰慧活潑,嗓門大,音質純,天生麗質,她高小畢業後,進入本村的宣傳隊當小演員,先後主演過《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現代戲。早年曾拜平調老藝人郭金為師,苦練基本功,鑽研平調唱腔。並得到老師的真心傳授。 除拜郭金以外還先後師從著名平調演員楊發全、肖知章、李國華學習戲曲,練就了紮實的藝術功底。
通過多年的舞台實踐,武鴻鳳對男扮女角的“假嗓唱法”進行了改革。根據自己音量宏大,音域寬廣的特點,改用女生本腔唱法,成為平調落子“大腔”唱派之代表者。在唱法上,她大膽借鑑、吸收了評劇的發聲,豫劇的拖腔,河北梆子的碰板,京劇的吐字收音等技巧,博採眾長,融匯貫通,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平調碰板的“擺字”唱法。
1951年,和村宣傳隊和本村的平調落子劇團合併為“和村聯合劇團”,開始演出古裝戲。在師傅郭金和眾前輩的精心調教下,武鴻鳳的演技演藝日漸成熟起來,很快成為團里的”台柱子“。她唱到哪裡,哪裡就會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鴻鳳熱”“平調熱”。從步入戲劇界到她1989年退休,整整40年間,武鴻鳳到底演了多少戲,連她自己也記不清了。1957年,劇團在邯鄲市邯山、大時代等幾個劇場一連演出了3個月。整整90天,沒有演過一場重樣戲。
1975年,武鴻鳳嫻熟地運用自創的擺字唱法,成功塑造了平調劇《蔡文姬》中蔡文姬的舞台形象。該劇被北京唱片社製成唱片,並在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播音節目中播放。另外,由武鴻鳳主演,被製成唱片、錄像帶、磁帶的劇目還有《
桃花庵》、《三上轎》、《鍘趙王》、《十五貫》、《胡服騎射》等。其中《
胡服騎射》還被列入地方戲曲精品庫目錄中。武鴻鳳也憑藉其厚實的藝術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才能,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並被載入《
中國藝術家辭典》。
1993年,她來到武安,開辦了”鴻鳳大酒店”,在邯鄲地區首開”以商養戲”的先河。 在武安一年多時間裡,她組織過”都來唱平調”活動,籌備過“武安平調落子基金會”。後來因身體等原因回到了邯鄲。但她仍痴心不改,經常與杜潤田、
房志彬等戲劇界同行共同探討平調振興之策。他們還多次找有關部門,為平調事業發展奔走呼籲,又精心整理和總結自己從藝40多年留下的經典劇目及表演體會。
武安平調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期間湧現出了無數的“名角兒”,如號稱“頭桿旗”的“嚇驚驢”,“二桿旗”“雲遮月”,“白糖”趙金年,“狗頭黑”“老小堂”等。解放後,因為武鴻鳳一批“名角兒”的出現,武安平調實現了第一次振興和發展。
“武派”弟子有李淑蘭、李雙鳳、周華華、易果田等,她親自傳授的弟子並繼承其唱腔藝術的有張艷秀、王紅、馬改書、韓鳳霞、李梅等。 其中她的親傳弟子王紅戲路寬廣、博採眾長,頗有乃師武鴻鳳的風采。是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也是平調“武派”藝術的中流砥柱和優秀傳承人。
2018年5月3日,武鴻鳳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6歲。
風格特點
在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武鴻鳳改革了男扮女角的假嗓唱法,根據自己音量大、音域寬特點,改用女聲本腔唱法,自成一家,成為平調落子“大腔”唱派之代表者。“武派”唱法上吸收了評劇的發聲,豫劇的拖腔,河北梆子的碰板,京劇的吐字收音等技巧,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創造了平調碰板的擺字唱法。其唱腔節奏鮮明、韻味醇厚,拖腔悠長而婉轉、聲情並茂。表演上落落大方,柔而不媚,剛而不野,有自家風度。
武鴻鳳先生以其激揚高亢,字正腔圓,韻味醇厚,悠揚委婉,節奏清新,聲情並茂的唱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她獨特的藝術風格自成一派,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眾公認的“大腔”流派,從而奠定了平調“武派”藝術的堅實基礎。為平調劇的保留、發展、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仔細品味她那出神入化的唱腔,滲透出內在的美,韻律的甜,會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能使人感受到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
在《桃花庵》中,她飾演竇氏,在一段“站門樓”唱段中,採用平調“慢二八”的板頭,別具匠心地創造出平調碰板“擺字”的唱法,這樣更顯的吐字清晰,韻味醇厚。這是她的典型唱段,顯示出武派唱腔風格中最有力、最充分的一段唱功。由於她的不斷創新,使平調唱腔在表演各類女性人物的性格方面,開創了嶄新的天地,也更增加了“平調武派藝術“的底蘊。
她在《楊八姐遊春》劇目中,飾演佘太君,在“這些禮物還不算”的一段唱腔中,她選用“倒三梆”的板式,以凝重低沉的音調,刻畫出老太君的沉穩、老練和機智,並以順暢、流利的唱腔,塑造出老太君對宋王驕侈淫逸生活的辱視。
在《打金枝》劇目中,飾演國母,一段“在宮院我領了萬歲旨意”唱腔中,採用了中音區的“大腔”唱法,曲調悠揚委婉,餘味悠長。觀眾聽後戀戀不捨,並陶醉在無窮的回味之中,真是精湛的藝術享受。
在現代戲《紅嫂》中,飾演英嫂,在“見軍鞋想起解放軍”的一段中,唱腔高亢激昂、充滿革命激情,但又有流行歌曲的親切輕柔的曲調。她準確地塑造英嫂這個人物,抒發一個年輕的農村婦女對八路軍的真摯情感,展示出英嫂盼望親人早日歸來的親切複雜心情,表現出主人公痛恨舊社會,嚮往新社會的內心世界。在“點著了爐中火放出紅光”這段唱腔中,她採用平調“一串鈴”的唱法,表現了英嫂為親人熬雞湯的熱烈、歡暢的心情,然後轉為慢板,發揮了平調慢板悠揚婉轉的特點,又充分表現了熬雞湯時專心致至的內心情感。在唱段中,採用切分音和休止符的交替使用,把紅嫂亭亭玉立、可親可敬的形象表演的入木三分、恰到好處。
主要作品
武鴻鳳並不滿足於通常的唱段及程式化的固定表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不斷刻苦練功,不斷地追求探索,苦心鑽研。對每個招式,每段唱腔,都是精益求精,並立足變革,善於創新。她一生中演出了60餘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其代表劇目為:《桃花庵》、《三上轎》、《鍘趙王》、《打金枝》、《蔡文姬》、《楊八姐遊春》、《燕王掃北》、《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現代戲有《紅嫂》、《江姐》等。
人物評價
她的唱腔多次由中央廣播電台、省電台灌制唱片,播放錄像,1956年參加河北省戲曲匯演時獲榮譽獎;受到戲劇界的的認可,後又得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和袁世海的讚許。她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載入中國藝術家大辭典。
1958年,武鴻鳳與60歲的
梅蘭芳同台演出,她開始演出半個小時的小戲《挑女婿》,梅蘭芳演《貴妃醉酒》。梅蘭芳看過後,激動地讚揚她說:“你演的《挑女婿》,挺好!”一個地方的演員,能得到京劇泰斗,大藝術家的稱讚,非常不易。
在廣大戲迷中,也流傳著關於對她唱腔的讚譽:“聽了武鴻鳳,渾身上下都有勁兒”、“能舍二畝地,不捨鴻鳳戲”、“不做買賣不開門兒,不能不看武鴻鳳兒”,“不要購糧證,也要看武鴻鳳”。
後世紀念
2021年5月3日,由武安市文聯、武安市戲曲曲藝家協會主辦、新榮藝苑平調落子傳習所、武鴻鳳先生親傳弟子馬改書承辦的紀念平調落子一代宗師“武派”藝術創始人武鴻鳳先生逝世三周年演唱會在武安市新榮藝苑平調落子傳習所舉行。武安市文聯主席劉豐生回顧了武鴻鳳先生一生輝煌的藝術成就和寬以待人、自然質樸的高尚品德。武安市戲曲家協會主席、新榮藝苑平調落子傳習所創辦人
王新榮、武鴻鳳親傳弟子馬改書以及其他武派弟子及戲迷演唱了武鴻鳳大師的經典唱段。武鴻鳳先生的女兒參加了演唱會,她深情演唱了母親的唱段並發言,武安市文聯、神鉦書院、武安市平調落子劇團領導同志、原武安市、原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領導同志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