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暴動的問題

《武裝暴動的問題》是瞿秋白所著作品,出自於《瞿秋白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武裝暴動的問題
  • 作者:瞿秋白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瞿秋白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一)農村的游擊戰爭之前途
中國革命現時的階段,顯然到了工農武裝暴動的時期,所以暴動的策略與一般鬥爭的方式,成了最緊迫嚴重的問題。中國革命在鬥爭方式與發展形式方面,有極可注意的特點。中國的統治政權,現在已經由舊軍閥買辦階級手中,大部分移轉到新軍閥豪紳資產階級。豪紳資產階級在各地都經過國民黨而取得政權,力求鞏固其統治及其剝削制度,引起工農不斷的反抗。但是,中國豪紳資產階級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落後,不能成為一個整個兒階級勢力,他們內部分裂衝突,而沒有組織成全國家中央集權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奪取“首都”,一擊而中的發展形勢。所以客觀上革命鬥爭的形勢,也就形成各省農民此起彼落,比較散亂而不相呼應的暴動。最近半年以來,廣東農民從四月就有武裝暴動,直到賀葉入粵;湖南五月二十一日許克祥政變之後,就有長沙撲城的暴動,武漢反動之後有鄂南、鄂西的暴動,有醴陵、平江的暴動;最近江蘇宜、錫、江陰、海門等處也有農民暴動;直隸京東各縣以及山東范縣、陽穀,都有如此的暴動;此外,便是豫魯各省紅槍會、天門會的武裝鬥爭,也帶著有農民暴動的性質,雖然他們的領導權往往落於豪紳小地主的手裡。這種情形,很顯然的表明中國農民普遍的武裝鬥爭的自發的發展。實際生活之中,自然創造出一種特殊的鬥爭策略,便是游擊戰爭。這種戰爭是客觀形勢中必然發生的初期暴動的現象。湖北、湖南、廣東的許多次經驗之中,很明顯的證明:一、如果武裝鬥爭並非發自民眾,而僅僅某一武裝隊(正式軍隊也好,土匪也好,甚至於工軍農軍也好)的游擊戰爭,與民眾脫離的武裝隊的游擊,那么,這種鬥爭始終是要失敗;二、如果游擊戰爭是民眾的,但是,不能從游擊戰爭進於更高形式的鬥爭——政治的鬥爭與革命地域的建立和擴大,那么,這種鬥爭也是不能勝利。因此,對於游擊戰爭的鬥爭方式,應當有明確的認識:

作者簡介

瞿秋白,江蘇常州人,生於1899年。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以新聞記者身份訪問蘇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回國。在中共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緊要關頭,主持召開黨的“八七”會議,反對右傾妥協,提出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主張。會後主持中央工作,犯過左傾盲動錯誤。1928年至1930年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共產國際主席團成員,1930年回國解決李立三冒險錯誤,並主持中央工作。在六屆四中全會上,遭受王明集團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與魯迅共同領導左翼文化運動,留下500多萬字的著作和譯著。1935年2月,被國民黨逮捕,6月18日從容就義,時年36歲。編者簡介陳鐵健,祖籍浙江紹興,1934年10月25日生於黑龍江安達,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8年吉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62—1965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近代史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著有《重評〈多餘的話〉》、《瞿秋白傳》、《〈多餘的話〉導讀》、《蔣介石與中國文化》、《綠竹水南集》、《書香人多姿》、《尋真無悔——陳鐵健八十文錄》,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等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