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笑的人生創造了許多傳奇——10歲(1939年)參加革命,從陝北的窮山溝走上了抗日戰場,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十八兵站舉辦的排球賽上,他給朱德總司令當裁判,而且吹了朱老總好幾次“犯規”,並因此受到朱老總“加菜”的獎賞。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他給毛主席演大型新編秦劇《血淚仇》,受劇情的藝術感染,毛主席流了淚;他參與創作並執導的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獲周總理高度評價;他創作的話劇《遠方青年》(改編成電影《草原雄鷹》)風靡全國,在物質極為匱乏的年代,成為廣大青年的精神食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周總理對甘肅戲劇情有獨鐘,8次觀看,而其中6次看的是武玉笑創作的話劇;不僅如此,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排演他的話劇《天山腳下》時,周總理還帶上民族問題專家包爾漢及戲劇專家陽翰笙親臨劇場,指導排練。環顧文壇,何人享此殊榮。 《武玉笑散文劇作選》是作者的劇作散文作品集。
基本介紹
- 書名:武玉笑散文劇作選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424頁
- 開本:16
- 作者:武玉笑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00313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放羊娃到劇作家,武玉笑的人生創造了許多傳奇,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武玉笑散文劇作選》是作者的劇作散文作品集。本書的出版、特別是其中的自述——《我的藝術之路》,為研究、解讀這位老作家及其創作提供了難得的鮮活的笫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武玉笑,曾用筆名:雨瀟、肖吾,1929年6月出生於陝西省佳縣白家溝村。1939年10月參加國民革命軍十八集團軍第八路軍,歷任八路軍十八兵站總部副官處勤務兵、通訊兵;1942年以後,先後調往延安民眾劇團、隴東文工團、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話劇團。歷任宣教科長、革委會副主任、演員、導演、編劇;1982年調任甘肅省文聯副主席兼甘肅省作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
主要著作有:
多幕話劇《天山腳下》、《遠方青年》、《大雁北去》、《愛在心靈深處》、《西去的駝鈴聲》、《一個快樂的苦命人》、《阿巴克困惑奏鳴曲》、《在康布爾草原上》(與人合著)、《滾滾的白龍江》。電影劇本《草原雄鷹》,音樂劇《艾克拜爾和莎麗婭》及部分小說、散文等。
主要著作有:
多幕話劇《天山腳下》、《遠方青年》、《大雁北去》、《愛在心靈深處》、《西去的駝鈴聲》、《一個快樂的苦命人》、《阿巴克困惑奏鳴曲》、《在康布爾草原上》(與人合著)、《滾滾的白龍江》。電影劇本《草原雄鷹》,音樂劇《艾克拜爾和莎麗婭》及部分小說、散文等。
圖書目錄
我的藝術道路
我最孤苦悽慘的童年時期
我快樂無比的少年時代
我竟然衝上了解放戰爭最前線
我終於轉入了文藝創作戰士這一行列
參與編導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的實踐與經歷
導演大型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
多幕話劇《天山腳下》的面世
多幕話劇《滾滾的白龍江》的出籠
多幕話劇《遠方青年》的誕生
大型話劇《大雁北去》的推出
多幕話劇《愛在心靈深處》的擱淺
四幕話劇《西去的駝鈴聲》的出台
大型話劇《一個快樂的苦命人》的上演
大雁北去(四幕話劇)
愛在心靈深處(五幕話劇)
一個快樂的苦命人(四幕話劇)
尋找幸福的人
七月之夜
我最孤苦悽慘的童年時期
我快樂無比的少年時代
我竟然衝上了解放戰爭最前線
我終於轉入了文藝創作戰士這一行列
參與編導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的實踐與經歷
導演大型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
多幕話劇《天山腳下》的面世
多幕話劇《滾滾的白龍江》的出籠
多幕話劇《遠方青年》的誕生
大型話劇《大雁北去》的推出
多幕話劇《愛在心靈深處》的擱淺
四幕話劇《西去的駝鈴聲》的出台
大型話劇《一個快樂的苦命人》的上演
大雁北去(四幕話劇)
愛在心靈深處(五幕話劇)
一個快樂的苦命人(四幕話劇)
尋找幸福的人
七月之夜
文摘
我小名叫來召,幼年時生性憨直、善良、純真而又倔強,由於過早失去父母的撫愛與管教,也養成了一種叛逆的品性。
的確,我的童年可說是極其不幸的。我出生在舊社會最最貧瘠的陝北佳縣通行鎮無定河邊的一個小小的村落叫白家溝。據早已逝去的母親生前說,在我還不到兩周歲的時候,我父親同他武家的五個親兄弟一起感染了一場重傷寒病,一年之中先後全部去世。我母親悲痛欲絕,她哭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只得求救於我貧苦的外婆家,討借點兒粗穀子、陳糠皮來拉扯撫養比我大五歲的小哥哥和我。而母親自己卻年年在黃土高坡和地畔上挖吃野苦苦菜和野蘑菇,特別是為了保住我這個瘦小的生命,在貧苦至極的生活逼迫下,她不得不聽從鎮子上一名帶著算命婆前來說媒的婚介人的勸解,帶上剛滿五歲的我,改嫁到鎮子上一戶有點名氣的大財東家做小妾,即姨太太(因母親雖出身農家,幼小時也纏過足,但相貌卻很俊秀)。
這位財東姓陳,名叫陳元仁,念過私塾,也上過兩年洋學堂。他在娶母親為小的契約上寫得十分清楚,只許母親攜帶撫養我五年,若滿十周歲即由陳家返送回白家溝原歸武家兄弟繼養。於是,母親毅然決然地就將小哥哥跟召託付給我的堂兄武玉貴,到他家去種地和刨荒。
就這樣,幼小的我是含著眼淚(時至 今 日都記得特別清楚)隨母親離開白家溝的。按照舊習俗,在一個不能見繁星與明月的黑漆漆的夜裡,母親梳理好髮髻,頭披一塊遮住臉面與肩頭的黑色長紗,騎著一匹黑色毛驢,我騎在毛驢的後背上,兩手緊緊摟住母親的腰裙,不知為什麼總不甘願離家背井地跟隨媽媽改嫁到了二里地外的通行鎮的陳財東家,暗暗抹眼淚……
通行鎮可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市鎮。在石頭街面的各條巷子裡,到處是商店、鋪面和攤販。據說這地面上紅軍(劉志丹的隊伍)、白軍(國民黨的軍隊)都來“騷擾”過。而繼父陳家的大院是明光燦燦的玻璃門窗、石板地面,敞亮清潔,門樓高大闊綽,正就建在市鎮的最高處,可俯瞰全鎮。比起我們武家自家溝村的黃土高坡、窮山溝里的破爛窯洞、貧苦至極的家境,可真是另一番天地!
繼父陳家既是在方圓大村鎮(包括我老家白家溝村)都有大面積土地及佃農、憑藉收繳佃農們的糧租和販賣糧食的大地主,又是兼做通行鎮經營布匹、綢緞等生活物品的大批發商,商號名為“三義魁”。所以陳繼父家的生活方式與普天下租種土地的窮苦佃戶們過的日子根本就是兩層天——繼父的院子裡不僅住著繼父與他的胞弟陳子明兩大家子人,院旁邊另住有看守大門、掃大院、挑水、劈柴、背炭、洗衣裳、幫廚的男女傭人。有位老傭人念過書,開口閉口都稱呼我“陳東家的小少爺”,並規定要我尊稱我的繼父為“陳伯父”或“陳伯伯”。我的這位繼父(極其陌生的“陳伯父”)其著裝穿戴,為人做事,與顧客、佃戶們及手下的傭人交往起來性情總是那么爽朗和熱情。他經常頭戴一頂前額上鑲有純寶石的瓜皮帽,身披一領絨毛皮或絨毛線面的夾大氅,並戴一副深茶色的硬腿子大眼鏡,腋下總夾只木製的長方菸葉盒,口噙一枝長桿子旱菸袋,逢人總是綻開一臉的笑容並點頭,就連國民黨政府的保甲長都稱讚他是一位最開明的“大財東”。他對我母親也是答話就先溢著笑。我母親為人心很善:常常背著陳家人把大碗的小米、綠豆和蕎麵粉從窯洞裡的糧倉中挖出來偷偷地裝給了鎮子上常來上門討吃要喝的窮叫花子和小乞丐,有時甚至將一捆捆的乾粉條也給女要飯的往胳肢窩裡塞。當他有所覺察或發現時,也只是好笑地、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了事。而對另居一處的他的大老婆,他若一發現家裡倉里少這缺那了的,他可就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對我這個由母親帶到陳家來的武家的後代,卻是蠻橫和陰冷,從來就不跟我搭話,或問過我一句:小娃娃該沒餓過肚子吧?每天都能吃飽肚子嗎?更是從來都沒像個父輩人疼孩子似的摸過一次我的頭,好像全然把我看做一個極不順眼的、從某個山窪窪里鑽出來的一隻野貓子或傻乎乎的一個小啞巴。但他每天從市鎮的商店返回家裡來,一上炕躺下身子就用手指頭指一下他的那雙腳:要我給他脫鞋子,並遞一塊濕毛巾給他擦臉和擦手。但凡是裝起長桿子菸袋頭就惡狠狠地或冷冷地瞅我一眼:要我立刻雙膝跪倒在炕沿下的地上給他點菸袋!但是,為維護與昭示他陳家大戶人家的家世、聲望、家風的體面和排場,故讓家裡的傭人將我這個母親從武家帶來的“帶肚子”,完完全全著裝打扮成了陳財東家的地地道道的“小少爺”、“公子哥兒”:讓我頭上只許戴一頂黑緞面小紅疙瘩的小瓜皮帽,身上必穿一領灰花緞子的夾長袍,外罩一件黑絲緞子的小坎肩,腳上白市布襪子、小牛鼻樑的黑緞面鞋。而我也從沒敢讓自己露出過小黑手和赤裸過腳,整天就規規矩矩地站立在繼父居住的大窯洞裡玻璃門窗背後的一角,死丁丁地充當著大財主守家聽命的“小公子”,並隨時隨地聆聽著繼父的差遣和使喚,不是跑腿端茶、端飯,就是倒痰盂,甚至提尿壺倒尿,或是打磨硯台侍候繼父記賬打算盤,抑或給他研墨侍候他玩筆潑墨寫帖子。有時我甚至擔驚受怕,常常是滿頭直冒冷汗,不敢嘆一聲或出一口粗氣,更不敢恨,一恨可就得把自個幼兒小時的這隻飯碗給徹底砸掉!——可是,我再吃香喝辣,穿戴綢袍緞襪,也只是像在別人家鐵籠子裡的一隻不可自由跳蹦、不能自由啼鳴的小鳥兒。就是再富貴的大家庭,也不可能牢獄般地死死關閉住幼兒們快樂玩耍的生l生吧?所以,我整天只是愁苦不解地揪著媽媽的後衣襟怨恨著媽媽,總是抱怨和認定她不該改嫁到有錢的大財東家!改嫁給窮人,哪怕家境再怎么苦,不夠吃了討點飯吃那也行,那樣我跟媽媽不就能過得平等、自由自在,有多快活呀!而這家富人的心裡看得很清楚,就連繼父的弟弟陳子明伯伯,與繼父同在一個大院同吃同喝地過日子,卻從來都不搭理我的母親和我這個很不起眼的野小子!P1-3
的確,我的童年可說是極其不幸的。我出生在舊社會最最貧瘠的陝北佳縣通行鎮無定河邊的一個小小的村落叫白家溝。據早已逝去的母親生前說,在我還不到兩周歲的時候,我父親同他武家的五個親兄弟一起感染了一場重傷寒病,一年之中先後全部去世。我母親悲痛欲絕,她哭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只得求救於我貧苦的外婆家,討借點兒粗穀子、陳糠皮來拉扯撫養比我大五歲的小哥哥和我。而母親自己卻年年在黃土高坡和地畔上挖吃野苦苦菜和野蘑菇,特別是為了保住我這個瘦小的生命,在貧苦至極的生活逼迫下,她不得不聽從鎮子上一名帶著算命婆前來說媒的婚介人的勸解,帶上剛滿五歲的我,改嫁到鎮子上一戶有點名氣的大財東家做小妾,即姨太太(因母親雖出身農家,幼小時也纏過足,但相貌卻很俊秀)。
這位財東姓陳,名叫陳元仁,念過私塾,也上過兩年洋學堂。他在娶母親為小的契約上寫得十分清楚,只許母親攜帶撫養我五年,若滿十周歲即由陳家返送回白家溝原歸武家兄弟繼養。於是,母親毅然決然地就將小哥哥跟召託付給我的堂兄武玉貴,到他家去種地和刨荒。
就這樣,幼小的我是含著眼淚(時至 今 日都記得特別清楚)隨母親離開白家溝的。按照舊習俗,在一個不能見繁星與明月的黑漆漆的夜裡,母親梳理好髮髻,頭披一塊遮住臉面與肩頭的黑色長紗,騎著一匹黑色毛驢,我騎在毛驢的後背上,兩手緊緊摟住母親的腰裙,不知為什麼總不甘願離家背井地跟隨媽媽改嫁到了二里地外的通行鎮的陳財東家,暗暗抹眼淚……
通行鎮可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市鎮。在石頭街面的各條巷子裡,到處是商店、鋪面和攤販。據說這地面上紅軍(劉志丹的隊伍)、白軍(國民黨的軍隊)都來“騷擾”過。而繼父陳家的大院是明光燦燦的玻璃門窗、石板地面,敞亮清潔,門樓高大闊綽,正就建在市鎮的最高處,可俯瞰全鎮。比起我們武家自家溝村的黃土高坡、窮山溝里的破爛窯洞、貧苦至極的家境,可真是另一番天地!
繼父陳家既是在方圓大村鎮(包括我老家白家溝村)都有大面積土地及佃農、憑藉收繳佃農們的糧租和販賣糧食的大地主,又是兼做通行鎮經營布匹、綢緞等生活物品的大批發商,商號名為“三義魁”。所以陳繼父家的生活方式與普天下租種土地的窮苦佃戶們過的日子根本就是兩層天——繼父的院子裡不僅住著繼父與他的胞弟陳子明兩大家子人,院旁邊另住有看守大門、掃大院、挑水、劈柴、背炭、洗衣裳、幫廚的男女傭人。有位老傭人念過書,開口閉口都稱呼我“陳東家的小少爺”,並規定要我尊稱我的繼父為“陳伯父”或“陳伯伯”。我的這位繼父(極其陌生的“陳伯父”)其著裝穿戴,為人做事,與顧客、佃戶們及手下的傭人交往起來性情總是那么爽朗和熱情。他經常頭戴一頂前額上鑲有純寶石的瓜皮帽,身披一領絨毛皮或絨毛線面的夾大氅,並戴一副深茶色的硬腿子大眼鏡,腋下總夾只木製的長方菸葉盒,口噙一枝長桿子旱菸袋,逢人總是綻開一臉的笑容並點頭,就連國民黨政府的保甲長都稱讚他是一位最開明的“大財東”。他對我母親也是答話就先溢著笑。我母親為人心很善:常常背著陳家人把大碗的小米、綠豆和蕎麵粉從窯洞裡的糧倉中挖出來偷偷地裝給了鎮子上常來上門討吃要喝的窮叫花子和小乞丐,有時甚至將一捆捆的乾粉條也給女要飯的往胳肢窩裡塞。當他有所覺察或發現時,也只是好笑地、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了事。而對另居一處的他的大老婆,他若一發現家裡倉里少這缺那了的,他可就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對我這個由母親帶到陳家來的武家的後代,卻是蠻橫和陰冷,從來就不跟我搭話,或問過我一句:小娃娃該沒餓過肚子吧?每天都能吃飽肚子嗎?更是從來都沒像個父輩人疼孩子似的摸過一次我的頭,好像全然把我看做一個極不順眼的、從某個山窪窪里鑽出來的一隻野貓子或傻乎乎的一個小啞巴。但他每天從市鎮的商店返回家裡來,一上炕躺下身子就用手指頭指一下他的那雙腳:要我給他脫鞋子,並遞一塊濕毛巾給他擦臉和擦手。但凡是裝起長桿子菸袋頭就惡狠狠地或冷冷地瞅我一眼:要我立刻雙膝跪倒在炕沿下的地上給他點菸袋!但是,為維護與昭示他陳家大戶人家的家世、聲望、家風的體面和排場,故讓家裡的傭人將我這個母親從武家帶來的“帶肚子”,完完全全著裝打扮成了陳財東家的地地道道的“小少爺”、“公子哥兒”:讓我頭上只許戴一頂黑緞面小紅疙瘩的小瓜皮帽,身上必穿一領灰花緞子的夾長袍,外罩一件黑絲緞子的小坎肩,腳上白市布襪子、小牛鼻樑的黑緞面鞋。而我也從沒敢讓自己露出過小黑手和赤裸過腳,整天就規規矩矩地站立在繼父居住的大窯洞裡玻璃門窗背後的一角,死丁丁地充當著大財主守家聽命的“小公子”,並隨時隨地聆聽著繼父的差遣和使喚,不是跑腿端茶、端飯,就是倒痰盂,甚至提尿壺倒尿,或是打磨硯台侍候繼父記賬打算盤,抑或給他研墨侍候他玩筆潑墨寫帖子。有時我甚至擔驚受怕,常常是滿頭直冒冷汗,不敢嘆一聲或出一口粗氣,更不敢恨,一恨可就得把自個幼兒小時的這隻飯碗給徹底砸掉!——可是,我再吃香喝辣,穿戴綢袍緞襪,也只是像在別人家鐵籠子裡的一隻不可自由跳蹦、不能自由啼鳴的小鳥兒。就是再富貴的大家庭,也不可能牢獄般地死死關閉住幼兒們快樂玩耍的生l生吧?所以,我整天只是愁苦不解地揪著媽媽的後衣襟怨恨著媽媽,總是抱怨和認定她不該改嫁到有錢的大財東家!改嫁給窮人,哪怕家境再怎么苦,不夠吃了討點飯吃那也行,那樣我跟媽媽不就能過得平等、自由自在,有多快活呀!而這家富人的心裡看得很清楚,就連繼父的弟弟陳子明伯伯,與繼父同在一個大院同吃同喝地過日子,卻從來都不搭理我的母親和我這個很不起眼的野小子!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