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漢經濟協作區(長江中游經濟圈)於1987年5月23日在湖南嶽陽成立,為中國大陸中部地區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以武漢為中心,跨越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贛)和河南(豫)四省武漢城市群、湘東北城市群和贛北城市群構成的經濟圈。截止2005年11月市長聯席會議,成員總計31個城市。其最高協調和決策機構為“市長聯席會議”,每二年舉行一次。
示意圖
31個城市政區
周邊白色部分屬於行政區劃管轄範圍
中間白色部分表示未加入該組織
目標
突破以行政區劃、單一地區或單一城市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內產業分工體系,促進城市間各個要素的融合、和城市間市場銜接等。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組建城市群(城市圈);協作區以城市群為基礎,相向發展,形成大的經濟圈。 未來長江中游地區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經濟區,成為中國大陸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之後第四個經濟快速增長的地區。
區域基本情況
武漢經濟協作區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5千萬,31個城市政區2004年GDP總量約14000億元。區內鐵路幹線有南北的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和東西走向的寧西線、漢丹線、襄渝線、長荊線、武九線、石長線、浙贛線,公路有南北走向的京珠高速、105國道、106國道、107國道、207國道和東西走向的312國道、316國道、318國道、320國道。
發展歷史
198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走上正常軌道。為順應經濟的發展,以重慶、武漢、南京三市市委書記共同發起,於1985年12月組建了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自此長江流域地區自1985年至1987年,以上海、重慶、武漢、南京四個城市為主體,開始分別組建區域性經濟協作會。
1985年,武漢、岳陽、黃石等城市發起,“武漢經濟協作區”籌組工作啟動,1987年5月23日經濟協作區在岳陽成立。在此期間,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重慶經濟協作區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分別成立。
歷次市長聯繫會議
第一次市長聯席會議暨成立大會,1987年5月23日於湖南
岳陽召開。
第二次市長聯席會議於1988年8月31日在江西
南昌召開;通過了《關於加強武漢經濟協作區工作網路活動的意見》。
第三次市長聯席會議於1990年5月在湖北
武漢召開;修定《協作區互惠原則》,通過《資源聯合開發》、接納《共同組建企業集團》等提案。
第四次市長職席會議於1991年10月18日在湖北
荊州召開;原則通過《關於在區域內進一步開展科技成果推廣的意見》。
第五次市長聯席會議於1994年9月16日在河南
南陽召開;通過了《共建油料市場》、《組建企業家聯誼會》、《金星計畫》、《聯建宜昌經協大廈》等提案。
第七次市長聯席會議於1997年6月10日在湖北
孝感召開;提出建立利用好區域市場,開展跨地區資產重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案。
第八次市長聯席會議於1999年5月18日在河南
信陽召開;會議通過在信陽建立
茶葉電子商務市場、建立華中旅遊圈提案,修訂武漢經濟協作區互惠辦法。
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於2001年6月16日河南
駐馬店召開;通過《新世紀實現聯合發展新跨越的指導意見》、《聯辦武漢經貿洽談會》的提案。
第十次市長聯席會暨第四屆中國竹文化節於200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湖北
鹹寧召開;通過了新的武漢經濟協作區章程;成員28個。
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於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在湖南
長沙召開,成員3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