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高架橋因緊鄰武大遭校方反對停工。武漢市民對這座高架橋寄於了“天塹變通途”的希望,竣工後可以解決數十萬人的出行難題。但對於比鄰大橋的武漢大學來說,這個鋼筋水泥的巨型建築如同噩夢。高架橋一旦成型,將有幾十米長的橋身橫跨於武漢大學側門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二環停工事件
- 地點:武漢大學側門
- 時間:2008年7月
- 結果:停工
事件概況,工程簡介,武大叫停原因,武大校方反應,最新結果,
事件概況
一邊是百年名校的人文景觀,一邊是九省通衢的市政規劃。當一座高架橋將在武漢大學側門拔地而起時,激烈的博弈發生了。
與校方數次溝通未果後,武漢市政府決定開工。但工程隨即被武漢大學成功阻止——武大與武漢市同樣位列副部級單位;4.7萬名學生中有人提出了“遊行申請”;這些都成為博弈的重要砝碼。
本來,高校和地方之間的關係更多是互相依存。比如,武漢市現任市長就是武漢大學的畢業生;始於1999年的部署高校“省部共建”,則讓地方政府在資金和新校區擴建等方面,對高校有著制約能力,而校方調整本地生的招生比例,可能作為維護關係的回報。
2008年7月初,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現場時,高架橋工地仍未復工。武漢大學正在組織專家,對高架橋方案進行論證。人文與交通,地方與高校——雙方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仍是懸疑。
“中國市場經濟變革的大環境下,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有評論指出,“不同利益主體間的相互尊重、溝通和協商已為現實所必需,以往的多次經驗和教訓皆已反覆證明:無條件犧牲個體和局部利益,並不能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公平、效率和進步。”
曾經忙碌的數百名工人撤出了,轟鳴的推土機聲停止了。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中央——那個巨大的高架橋工地里,沒有任何施工的跡象。一位項目經理正讓保全在工地周圍安裝鐵絲網,防止小偷的光臨。
工地中央,約兩層樓高的數十個水泥橋墩已拔地而起。而在施工擋板約10米外,就是武漢大學的圍牆。
工程簡介
這座設計中的高架橋主體橋身及相關匝道全長2235米,採用全封閉快速路的方式。它屬於武漢市二環路改造的一部分,是該市史上最宏偉的路橋工程之一。武漢市民對這座高架橋寄於了“天塹變通途”的希望——按照市政府的說法,竣工後可以解決數十萬人的出行難題。為此,包括武漢大學在內的理工大學到車湖賓館段,總投資已達12億。
洪山區街道口——這個高架橋的施工處,一直是武漢“最著名”的交通擁堵點。如果乘坐計程車經過這裡,司機通常會詢問是否可以繞路,否則,一段50米的路或許需要20分鐘才能通過。
但對於比鄰大橋的武漢大學來說,這個鋼筋水泥的巨型建築如同噩夢。高架橋位於分為南北兩段,北段一部分經過武漢大學側門。一旦成型,將有幾十米長的橋身橫跨於武漢大學側門外,橋身高約10米。
武大叫停原因
“一旦高架橋建成,百年老校風貌不再。”在這所著名高校反對下,2008年6月4日,工程被叫停。
武漢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從1958年毛澤東視察到2006年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問,近百名國家領導人曾經光臨這個“中國最美的大學”。武大坐落於著名的珞珈山,北門正對東湖。每年春天的櫻花也是這裡的一景。“不敢想像,在櫻花林中抬起頭就看到一座高架橋的感覺。”一位武大學生抱怨道。
“武漢所擁有的公司、工廠、譁眾取寵的小區,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曇花一現。只有武漢大學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激流中,成為見證人類文化的中流砥柱。”武漢大學城市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曾表示。
武大校方反應
“為什麼事先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
武漢大學基建部副部長劉宇舟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最初獲悉建高架橋訊息是通過2006年11月3日的一封公函。這封信來自武漢市城市投資集團——它是武漢市所有市政建設的投資方,其下級橋建集團則是代建單位。公函明確提出,因為要在武漢大學旁邊實施高架橋工程,“特向武漢大學借地改造排水系統”。
因為疑惑,武漢大學並沒有回覆。作為工程代建單位的武漢橋建集團,很快派一名工程師到武大接洽。“先找到武大基建部,基建部說不接待,要我們找校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橋建集團副總經理劉偉說,“後來,武大方面又要求武漢市政府再出個檔案。我們覺得犯不著,就沒再找武大借地。”在劉偉看來,借地的目的只是用來堆放施工材料、搭建臨時設施,武大不同意,他們可以另找地方。
2007年1月16日,武漢大學再次接到了武漢市政府辦公廳要求借地的函件。此時,武大覺得,應該搞清可能出現在自己身邊的龐大工程。校方以對二環線與學校規劃用地相交之處建設方案不清楚為由,於2007年2月8日致函市政府,“邀請市領導蒞臨學校指導工作”。
除了影響學校的人文風貌之外,距高架橋旁十幾米遠是一個被稱為茶港社區的教師宿舍區。校方認為:高架橋建立起來將使得三樓以下終年不見陽光,而四樓以上長期遭受24小時的汽車噪音以及粉塵污染。在這個小區的850戶人家中很多是武大教師。
但最重要的是,“這么大的一個工程,武大又是被涉及的最大的單位,為什麼事先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劉宇舟表示。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和《環境評價法》規定,一個大型市政項目需要經過環評才可上馬。而環境評估要求所涉及單位的法人代表發表意見。
涉及的單位範圍為,生態評估需要納入項目周邊300米內單位的意見,而噪音和大氣污染應納入周邊200米內單位的意見。這座高架橋其中的一段,與武漢大學楊家灣校區幾乎擦身而過。
“規劃前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這絕對是事實。”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光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這位教授被武大任命為高架橋“校內評估小組”組長後,曾多次向武漢市規劃局申請查看環境評估報告,但“對方一直默然處之”。最後他通過個人渠道,拿到一份只針對珞獅北路一段高架橋的環評報告。“至於二環線整個規劃的環評到底做沒做,我們不清楚。如果一個項目沒做環評,那么就一票否決。”李光說。
這份報告顯示,相關規劃部門曾隨機選擇46名武漢大學校內人員進行問卷,7人不同意建設高架橋,其中包括兩名學生。“環評中隨機抽取是一種最低級的辦法。選學生本來就不對,因為學生是流動的,而且環評沒有武大法定代表人的意見。”李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對於高架橋方案事先是否徵求武大意見以及有關環評的情況,武漢市城市規劃局宣傳部書記何孝齊給出的回答是,“高架橋這個事情還在協商之中,我們不好私自接受採訪。”
最新結果
備受關注的“武漢二環停工事件”終於有了結果——昨日召開的武漢市城建重點工程管理領導小組會議上,阮成發市長要求將停工的珞獅路高架橋縮短長度,改成“小高架”,在勸業場落地。該工程近日將復工,年底竣工。
2008年6月17日,本報以《武漢二環線一橋一隧雙雙停工兩項目命運未卜,有可能重改規劃》為題獨家報導了“武漢二環停工事件”,引起強烈反響。珞獅路高架橋是武漢二環的重要項目,橫跨珞喻路、八一路等道路,全長1.6公里,並擁有多條匝道,屬於“大立交”。其在珞獅北路的部分去年已基本建成,今年初又開工建設珞獅南路部分。但工程沿線重要單位反對,6月4日起工程暫停施工,至今沒有復工。半截工程加劇了街道口一帶的交通擁堵。
昨日確定的方案——高架橋從珞獅南路跨越珞喻路後迅速在勸業場落地,不再跨越八一路,也不經過武漢大學側門,長度縮短到兩三百米。至於原規劃中東湖隧道工程是否恢復,還待進一步論證。
昨日的會議還決定,2008年10月開工建設街道口武珞路下穿通道,與珞獅路高架橋共同構成立交橋,疏導街道口地區交通,明年9月竣工。捷運2號線街道口站也同步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