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位於一橋和二橋之間,東臨友誼大道,南至長江一橋(武珞路),西臨長江,北至長江二橋(武漢大道),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9.6平方公里。以中山路為界,北部代表新經濟、新生態、新成就的濱江商務區,規劃用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南部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的武昌古城區,規劃用地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
規劃方案,功能定位,主要特色,
規劃方案
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位於一橋和二橋之間,東臨友誼大道,南至長江一橋(武珞路),西臨長江,北至長江二橋(武漢大道),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9.6平方公里。以中山路為界,北部代表新經濟、新生態、新成就的濱江商務區,規劃用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南部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的武昌古城區,規劃用地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商務區”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概念,但是將“文化”和“商務”相互融合,就成為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的一個特點。濱江文化商務區中有以黃鶴樓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區、以紅樓、農講所為代表的紅色聖地。因此單純的“商務區”提法不足以概括武昌濱江區的完整內涵。強調“文化”是希冀聯結歷史與未來,在城市發展中延續文脈,保留城市記憶。更重要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同樣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武昌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武昌古城留下了諸如黃鶴樓、長江大橋、曇華林等在內的眾多武漢標誌性象徵和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在商務區內發展文化產業,也可以成為商務區發展的全新驅動力。未來,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將以高端商務為龍頭,國際金融為主導,文化創意、信息諮詢產業集群、國際社區、商業配套為支撐,人文生態發展為基底。在功能特色上,承載著武漢的核心功能,也是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構成,即以武昌濱江為代表的總部經濟功能發展硬核將成為武漢經濟升級的新動能,以武昌古城為代表的文化軟核將成為武漢人文魅力的新名片。
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處在長江生態景觀軸線之上,擁有武漢最廣闊的江景資源,同北岸近百年的外灘建築群相比,位於長江南岸的武昌濱江可以稱得上是一塊仍有開發空間的璞玉,而這種後發的優勢為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的全新打造提供了先天條件。
地域優勢得天獨厚。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地處城市發展長江主軸,位於城市的核心區域一橋和二橋之間,在武漢市《2049遠景發展戰略規劃》以及《武漢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規劃中均控制為城市長江以南主中心以及中央活動區內,區位十分優越。
城市形象獨具魅力。濱江商務區內武漢綠地中心已經開建;華電、交職院等超高層建築規劃方案已經審批通過,今年內開工;沿線區域的高層建築群將構築城市濱江優美的天際線;曇華林、斗級營、戶部巷等特色街區為城市增添了人文魅力。
交通路網四通八達。區域內多條軌道線路縱橫交錯,站點密集,兩隧兩橋將武漢三鎮緊密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是全市綜合交通支撐最強的區域。其中核心片區地下環路直接與三陽路隧道連通,構建快捷、靈活的交通接駁體系,實現地上、地下的立體交通體系。
空間存量梯度儲備。近年來,武昌區堅持功能優先的原則,開展核心板塊土地儲備與徵收工作,目前已儲備完成的淨地面積57公頃(約860畝),今年年內可完成儲備用地面積63公頃(約950畝),下一步可拓展的儲備用地面積120公頃(約1800畝)。
規劃基礎紮實有序。自2013年,武昌區政府與武漢市國土規劃局採取“市區聯動”的模式,邀請國際知名的設計機構,如法國夏邦傑、德國歐博邁亞、美國伍德佳帕塔等機構,推進該片區的規劃設計,目前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以及曇華林啟動區的概念規劃方案已通過市規委會的審批,控規導則也基本落實完善。該區片建設具有紮實的規劃基礎。
歷史人文濃郁深厚。區域內擁有武漢三鎮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武昌古城,見證古城1700多年歷史變遷的黃鶴樓、首義廣場、曇華林等早已成為武漢的文化名片;同時,以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學府眾多,從這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國家的棟樑之才,教育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
生態環境靈動秀美。在空間特色上,具有獨特而卓越的城水共生的空間優勢,濱江文化商務區坐擁長江、沙湖、東湖、蛇山、鳳凰山等山水資源,同時區域內規劃了三條綠化廊道直達長江,實現了區域內山體、水系、湖泊的景觀聯通。
主要特色
濱江商務區規劃方案搭建了一個綠色商務區框架,圍繞兩條重要軸線,搭建商務核心區空間骨架。基於已有的綠地垂江廊道,在商務區整體北移格局下,在秦園路-月亮灣區域打造一條新的垂江商務軸線,形成規模約7公頃的城市中央客廳。規劃完善了城市地標體系,強化順江與垂江的疊合景觀效應,塑造具有縱深、富有韻律的濱江城市天際線,並重點研究了濱江商務區“W”型天際線的構築方案。
同時,強調軌道交通的支撐作用,主要商務樓宇體量圍繞軌道站點布局,並以立體式連續步廊無縫銜接整個區域,強調城市空間與公共運輸的銜接。對老工業廠房、鐵軌、小肌理街區等進行了適度保留和功能重塑,並在月亮灣植入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彰顯區域歷史文化底蘊。規劃方案實現了交通、市政及地下空間等多個專項規劃的深度介入,重點提出了公交樞紐與軌道交通站點銜接、部分公交樞紐結合地下空間設定、地下環路與長江隧道對接等規劃調整建議,切實保證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武昌古城規劃以價值特色評估為出發點,提煉出“山江際會的山水園林城市體現地、繼承中樞的傳統風貌城市核心地、昌盛市井的傳統城市生活發生地、啟蒙革新的教育革命文化中心”四大特色價值;立足對保護對象的全面梳理,結合城市歷史文化休閒體驗片區的規劃目標,建立了武昌古城蛇山以北地區“兩帶一環、四軸六片、節點凸顯”的特色空間結構;詳細設計了“北城垣帶——故垣幽林伴曇華、一巷千年——得勝橋、蛇山北麓——大黃鶴樓景區的重要拓展片區”三大片區,實現蛇山以北地區系統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