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梘頭村

梘頭村位於武岡與新寧交接處,屬於武岡市稠樹塘鎮管轄下。距武岡與距新寧都一樣遠,近40公里。人口1800多人,人們勤勞、樸素、善良。大溶洞貫穿全村,地面上有兩個大天坑,其中一個龍頭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岡市梘頭村
  • 地址:武岡與新寧交接處,屬武岡市稠樹塘鎮轄區
  • 人口:1800多
故事,景點,探討,

故事

先講個故事吧,據悉太平軍曾就駐守在我們梘頭過,“天京事變”後,石達開率太平軍發動了寶慶會戰,因太平軍隊里有寶慶人,他們有人是鹽販,經常走串鄉道,就找到梘頭駐紮,梘頭四周有高山,可以環繞瞭望四周,加上境內岩洞眾多,(可容上千人的就有8個,這樣他們可以分兵隱蔽屯守,也不需要建營房)這樣還可以形成天然堡壘,從軍事上講是個可守可退的寶地,他們就利用這裡的地形優勢在村里一東一西兩個岩洞基礎上,加固構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岩洞(它們就是羊古岩和燕子岩)同時,在高山上建起了瞭望台,形成了簡單的太平軍大本營,以圖東山再起。在此期間,他們圍攻了寶慶,轉戰武岡,新寧,靖縣等多地做戰。還在法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橋,當地人叫太平橋。在司馬沖高梘修建忠義亭。關於岩洞還有一個與太平軍有關的傳說(這個岩洞位於瓦屋裡院落後面),(太平軍紀律嚴明,沒有擾民,也可能為躲避清軍追剿,主要住在岩洞裡,常常晚上出來活動),駐紮兵多,又初到此地,需要用大鍋做飯,所以要出來借大鍋(村里土話叫荷葉鍋),借了鍋之後又偷偷地看到他們在岩洞口附近活動,加之經常借,軍隊經常調動,忘記歸還。而老百姓認為他們是“岩仙鬼”,出來借荷葉鍋,借了又不還,老百姓想了個辦法,用紙與竹片編織了鍋,借給他們,後來他們再也沒有來借了,由於這個岩洞有“岩仙鬼”又距院落較近,怕他們再出來,村民就把它填了)。離這個岩洞附近有個地方關過馬,後來人們就叫這個地方聚馬tuo(諧音)。
據老人講1934年冬天傍晚,有一支軍隊(應該是紅軍長征先遣支隊),就駐紮在新屋裡(原新屋裡舊址),很多村民逃到山上去了,留下來的被紅軍擋在院子裡,紅軍採取只進不出政策,山上村民看到無事,就都回家了。晚上紅軍在村民屋檐過了一夜。第二天大家起來後,發現紅軍已經走遠。

景點

再講一下,村里分部了許多景點與古蹟,下面一一說來!
景點一:燕子岩,位於村西邊山坳里,與羊古岩遙相呼應。岩洞口用大青石修築,入口離地五尺,入口僅容成人彎腰,爬行。洞內可容兩三千人,層層疊疊的洞,有十八層,洞內與懸崖峭壁有縫隙,如果生火可以排煙。洞內石頭奇形多樣,比武岡法相岩好看多了。如有條件把四周村落建成明清古寨。那樣就與燕子岩相得益彰了。
景點二:羊古岩,位於村東邊山腰間,洞外有樹木掩體,洞口用青石修建。上方有炮眼,瞭望口,還可以為洞內大廳採光,下方入口有兩道石門(現已人為破壞,不能關,石門還在),入口處成人需彎腰低頭才能進入。另外岩洞右上方還有一個入口,不過要爬行才能進入。進入洞內處修建成兩層,中間用石梯相連。上面平台用於對外軍事防禦,洞口大廳石壁有人工鑿出的小黑板(字跡受風化,很模糊)。通過洞內大廳往裡走有兩條道,最後他們是相連的。右邊道口還有小陷進,洞內小路狹窄,基本是成人側身通過。還有斷頭路,不小會掉小去。從地面土方上看,很明顯是被人挖過(修整過)。如果有條件可以把四周荒山種上觀賞性樹木,涼亭,山頂再建瞭望台,重現那段烽火歲月,山腳下修建自駕游宿營地,那樣就更完美了。
景點三:井嶞岩,隱蔽在杉樹林裡,離羊古岩較近,入口僅井蓋大小,進入口後有陡坡,洞內大而高,有點像龍宮。洞內路邊深坑處還有人骨頭。不知是不是太平軍將士留下的?
景點四:龍頭岩,垂直地面四五十米深的天坑,內有小舟竹筏,可以開發從廣知塘引水形成龍潭瀑布,那樣就更漂亮這了。
景點五:兩顆大銀杏樹(其中一顆是武岡境內直徑最大的樹了),見證了幾百前就有人在這裡繁衍生息!
景點六:明清官道(青石板路)保留了一段由武岡通往回龍寺官道,同時恢復清風亭舊貌,發展步道健康旅遊!

探討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末,有一群操外地口音的人,來村附近挖寶。因石達開軍部在村里駐紮一年半之久,相傳石達開看中武岡城府,及周邊萬畝糧庫,想在此建都封王。所以第一次攻打武岡失敗沒有離開,而是駐紮在梘頭村,將所奪物資及財寶藏於梘頭。後由於清兵追擊,倉皇逃離。
歡迎來我們梘頭村旅遊參觀,也希望能得政府幫忙發展我們村的旅遊,重現村里那段歷史。另外,還有一個迷:瓦屋裡(以前能叫瓦屋裡,證明經濟條件好,院裡分三條公巷,晚上都有大槽門上鎖,還有當鋪。)那么大的村落消失(消失時間約在清朝晚些年),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如果是整體搬遷(又是何因),現在後裔的哪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