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道情

武山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邊緣複合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是渭河文明的中心區域,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文化資源深厚,道家的鼻祖老子、尹喜在隴西(隴山以西,包括今天的天水、定西和平涼部分地區)活動多年,留下諸多遺蹟,武山道家文化源遠流長,老君山、雲霧山、魯班山等都是其中代表。
武山道情是民間借道韻吸收秧歌、山歌等唱腔,由幾人或幾十人組成的,以魚鼓、碰鐘、簡板等器樂為主,在民間節慶、婚嫁、喪葬、宗教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最早的道曲為《承天》《九真》等。宋代以後,武山道情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南宋始用魚鼓、筒板伴奏。明清為鼎盛時期,吸收民謠、山歌(秧歌)等,在民間節慶、婚嫁、喪葬、宗教活動時廣泛流行。文革時期停止,1977年後逐漸復甦,多見於各種大型廟會或節會。武山道情以唱誦為主,伴奏主要用琴筒、板子、響鈴、二胡、魚鼓、手鼓、叉子等器樂,唱詞的內容多以民間流傳故事、歷史故事、傳奇公案、修賢勸善為主。常用經典曲目《十渡船》、《十顆字》、《珍珠道捲簾》等。
2017年10月1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武山道情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