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燉缽

武寧燉缽

武寧燉缽留存了“鼎食文化”的古樸遺風,是江西贛菜里最具特色的存在,武寧燉缽無菜不燉,百般滋味都燉在缽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寧燉缽
  • 分類:贛菜
武寧地理文化、民俗風情和土特物產共同構成了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最具特色的爐子燉缽更是聞名周邊縣市。武寧自古就有用砂鍋燉菜的習俗,經一代代人巧手精心烹製,砂鍋燉製的美食叫人百吃不厭。
武寧燉缽素有“大雜燴”之稱,是當地過節待客必備菜餚。
土灶燒鍋 原汁原味
  有“無菜不燉”之說
   武寧燉缽堪稱生態贛菜的一大特色,即將洗淨並經初加工好的農家菜放入燉缽,置於炭火上不緊不慢地燉煮。其湯汁濃郁、味道鮮香,因品種繁多,有“無菜不燉”之說。雖算不上是什麼名菜,但也許就是因為它的做法簡單,隨意選用一些家中過春節的“存貨”即可烹製,樸實而量足,注重口感和原味,其獨特的腊味、辣味、香味、鄉味成了最大特色。
大多數人吃過“武寧燉缽”後都對其念念不忘。近日,記者來到一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便開始經營的武寧餐館,該餐館有武寧傳統土灶燉缽。該餐館第一代掌廚人鈄先生說,他們在1990年就開館做武寧菜了,至今已有十幾年了。以前只有一個店面,現在擴張成了四個店面,每天晚上來吃飯的顧客有時還要排隊。
鈄先生告訴記者,“武寧燉缽”用土灶燒鍋,用陶製的燉缽、砂鍋盛裝,菜餚無需經過任何加工,放入鍋中只需添加鹽和少許味素,邊煮邊吃,燉缽里的菜越熬越有味。
“武寧燉缽的原材料都來自武寧鄉下,經過土灶爐慢慢燉煮,菜餚能保留原汁原味,深受食客喜愛。”鈄先生稱,經過土灶爐燉出來的菜與平常的鍋炒出來的菜味道有很大不同,土灶燉缽的菜原汁原味,味道越燉越濃。如今,鈄先生已年近60歲,店面由他的女兒在經營,備受遊客和當地老百姓喜愛。
與涮鍋、火鍋同出一脈
  延續古代“鼎食文化”
   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在發明了陶器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直至青銅器時代,炊器就是“鼎”。
據《韓詩外傳》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四周,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古代先民“烹於斯、食於斯”炊、食合一的“鼎食文化”的特徵。陶器發明初期,對食物加熱的炊器往往也是人們的食具,這種狀況延續了很長時間,雖然後來炊、食器的功能慢慢分開,但有的還一直保留著二者皆備的功能,如漢代出現的“五熟釜”就是現代多味火鍋的鼻祖,還有“燜缽”,南北朝時稱“缹”,既是製作火工菜,上火燉、燜的炊具,又是可以下襯底盤上桌直接供食且保溫性能較好的餐具,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砂鍋和煲。
九江餐飲協會吳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武寧缽子菜是將事先初步烹製好的原料,用陶製的燉缽、砂鍋或金屬小鍋盛裝,隨小火爐一同上桌,邊燉邊吃,這種方式完好地保留了古代先民“鼎食文化”的古樸遺風。
“武寧燉缽”既是一種餐飲形式,又是一種美味佳肴,也傳承著一種古老的飲食文化。它來自遠古時代,流傳於民間,帶著濃重的泥土芳香,在人們嚮往回歸自然,追求鄉土風味為時尚的今天,應當被很好地挖掘與繼承,讓這古老的贛菜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