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白馬作筆

中國甘肅武威磨嘴子49號東漢墓出土的毛筆。筆頭的芯及鋒用黑紫色的毫製作,外覆以黃褐色的毫。使用兩種硬度不同的毫制筆頭,則剛柔相濟,便於書寫。這支筆的桿長21.9厘米,約合漢尺 1尺,正與《論衡》所謂“一尺之筆”相合。筆桿上刻款“白馬作”,又正與《漢官儀》所稱“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篆題曰:‘北工作’”的格式相合。筆桿頂端削尖,是為了便於簪帶,因為當時有“簪白筆”的習俗。此筆與漢代的筆制相符,故可視為有代表性的漢筆。

正文,

正文

時代:漢代
出土地點:武威市珍藏單位:甘肅省博物館
1959年,在武威市磨嘴子漢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筆,筆上落款為“白馬作”。這支毛筆是迄今為止我國所有出土漢筆中保存最完整、製作最精良、最早刻有筆工姓名而聞名於國內外的一支,專家公認其為我國漢代毛筆的代表作。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專家組將其定為國寶級文物,現在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毛筆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寫、畫主要工具。從考古發現的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在某些陶器上繪製的紋飾中,可以發現毛筆使用時特有的筆鋒。自有文字以來,毛筆更成為不可缺少的書寫工具。到了漢代,毛筆製作技術突飛猛進,品種繁多,筆管與裝飾也開始講究起來。這支“白馬作”毛筆通長23.5厘米,正好是漢制長度單位的一尺,與王充《論衡》所言“一尺之筆”的長度吻合。桿長21.9厘米,中空竹質,淺褐色,精細勻正。筆桿中下部陰刻隸書“白馬作”三字,刀法工秀整齊。漢代仍保持著“物勒工名”的手工業傳統,“白馬”當為製作這支毛筆的工匠名。筆頭長1.6厘米,嵌筆頭處略有收分,筆頭外覆黃褐色軟毛,筆芯及筆鋒用較硬的紫黑色毛,剛柔相濟,富有彈性,體現了筆頭中含長毫,有芯有鋒,外被短毛,便於蓄墨的漢筆特點,很適宜於在竹、木質地的簡牘上書寫。筆桿前端掏空,用以放置筆頭,外扎絲後髹漆以加固,整體筆形已與今天的毛筆沒有什麼差別。筆尾削尖,便於簪發。我國古代有簪筆的習俗,《史記·滑稽列傳》載:“西門豹簪筆磬折”。漢代官員們常將未蘸過墨,或用後洗淨的毛筆尾端,插在頭上以備記事,俗稱“簪白筆”。此筆之尾端削尖,很顯然是為了簪插;而且從發掘情況看來,出土時毛筆位於墓主人頭部的左側,這正可印證漢代文職官吏“簪白筆”之制。
“白馬作”毛筆和丸墨的發現對於研究古代漢字書法藝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漢代文化發達的重要標誌和實物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