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效應

武器效應: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應”研究為根據,進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論。他認為,人的挫折並不直接導致侵犯,正如考試失敗,並不一定會導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導致產生侵犯行為的情緒準備狀態---憤怒。侵犯行為的發生,還要依賴情境侵犯線索的影響。與侵犯有關的刺激傾向於使侵犯行為得到增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器效應
  • 外文名:weapons effect
  • 提出者:伯克威茨(L.Berkowitz)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武器效應,實驗,社會啟示,管理套用,

武器效應

由於原有挫折----侵犯理論過度估計了挫折與侵犯的聯繫,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L. Berkowitz) 1978 年以其有影響的“武器效應”研究為依據,進一步修正了挫折一侵犯理論。他提出,挫折導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緒準備狀態一憤怒,侵犯行為的發生還受情境侵犯線索的影響。與侵犯有關的刺激傾向於使侵犯行為得到增強。

實驗

伯克威茨先讓實驗助手故意製造挫折情境,激怒實驗參加者,然後實驗安排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對激怒自己的實驗者實施電擊。電擊時有兩種情境:一種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著一隻左輪手槍,一種是只看到一隻羽毛球拍。實驗結果與研究者的假設相符,即被激怒的人們看到手槍時,比看到羽毛球拍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是手槍增強了人們侵犯的行為。後來,人們將武器增強侵犯行為的現象稱為“武器效應”。

社會啟示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社會暴力事件與環境中存在著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關聯。正如伯克威茨所說的:“槍枝不僅僅使暴力成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摳動扳機,扳機也帶動手指。”武器恰恰為正在憤怒情緒中的人提供了線索和更多的行為暗示,對其破壞性行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管理套用

“武器效應”揭示的是線索對於行為出現的重要作用。同樣,在管理中要懂得利用“武器效應”,在需要員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務時,讓員工看到實在的“獎勵”,員工會更有幹勁;同樣也要讓員工看到犯錯誤的“懲罰”,這樣員工會加倍小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