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和軒
- 出生地:山西汶水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 原名:肇煦
30年代初,武在上海、北平、廣州等地,參與反對蔣介石專制獨裁和對日屈膝投降的活動,曾一度被開除國民黨黨籍。抗戰期間,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和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與中共方面參政員多有往來,對中共的提案常簽名聯署,積極支持。
抗戰勝利後,武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後又任立法委員。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民聯),常與民聯主要負責人陳銘樞、郭春濤、鄧初民等配合,對蔣介石反共陰謀或就有關問題提出質詢,並公開抨擊其壓制民主、發動內戰、殘民以逞的反動政策,當時京、滬各地大小報爭相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在民國38年李宗仁代理總統期間,武曾利用社會關係和立法委員的身份掩護和營救被追捕的中共黨員和民主人士,多次冒險出入於國民黨政府的憲兵司令部和衛戍司令部。
解放前夕,武拒絕去台,毅然留滬,並奔走聯繫,與其他52位立法委員聯名發表《原國民黨立法委員脫離國民黨反動派宣言》,宣布起義。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應邀赴京參加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四方面代表會議,即民革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圓滿解決民革組織統一,確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為新民主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選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中央領導機構,促進各派力量的團結盡力。在這次會上武當選為民革中央委員,以後連任第三、四屆中央委員及第六屆中央常委會顧問。
1950年5月,在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備過程中,受民革中央委派任分部籌備委員會委員、常委兼黨員登(記)審(查)組組長,對上海民革整建組織、配備幹部、建立基層組織,起了一定的作用。1955年3月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後,歷任第一至七屆市委會常委,第二至第七屆市委會副主任委員。抗美援朝期間,曾先後兩次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回國後,在山東和上海等地進行傳達,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宣講教育。在土改運動中,被推為上海各民主黨派土改工作團主任,在皖北阜陽地區參加了為期四個月的土改工作。
1950年10月,任上海市二屆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常委。1955年5月起,任第一屆至第五屆市政協委員、常委、副秘書長。1959年起,任第三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4年,在民革市委“回顧檢查”中,他受到不公正批評和處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恢復了名譽。其時他已年近八旬,仍關心國家大事,做共產黨的諍友。1980年秋,五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之前,他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了一份精簡機構的提案,送交全國政協轉請國務院參考。1981年12月,國務院採納了他的這條建議,並在同期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