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學堂

武備學堂

武備學堂是清末的陸軍學校。最早的北洋武備學堂(天津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創立的。它首開了近代陸軍教育的先河,引起了中國武舉制度的廢除;它所培養的學生,大多成了清末時期新軍編練的骨幹和北洋軍閥集團的重要成員,對民初軍人專政局面的出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備學堂
  • 屬性:清末的陸軍學校
  • 開了:近代陸軍教育的先河
  • 拼音:wubei xuetang
武備學堂,創建,海防訓練,演習,留學日本,北洋將弁學堂,參謀速成學堂,練官營,

武備學堂

wubei xuetang
武備學堂

創建

光緒十一年(1885)李鴻章奏設天津武備學堂,為中國陸軍學校之始。學堂仿照外國陸軍學校辦法,挑選北洋各營中精健、 聰穎、 略通文義的“弁目” 100餘人來堂學習。由湖北簡用道楊宗濂總理學堂事宜教師聘用德國軍官教授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及西洋行軍新法等課,並督率學生赴營演試槍炮陣式、建造台壘、操習馬隊、步隊、炮隊及行軍、布陣、 分合、 攻守諸式。由中國教習教授經史,進行忠義教育“以端其本”。一年畢業,發回各營任用,學習優等者,留堂作幫教習,或回營作教師,轉相傳授,使北洋各營“全曉西洋近日行軍制勝之方”。北洋軍閥段祺瑞、 馮國璋、 曹錕、吳佩孚等,均為武備學堂學生。後清政府令各省添設武備學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備學堂辦法,設立學堂,如江南陸師學堂、浙江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以及隨後建立的保定軍官學校(即北洋軍官學校,原名保定東關大學堂)等。招生範圍,除收營內武弁外,有的學校還擴大招收20歲左右身體健壯、文理通順的官員子弟和士紳子弟,前者為正課生,後者為附課生。修業年限,有一年的速成科和三年的正科。正 科課程增設外文(德、英、日文)、歷史(中外戰爭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跡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此外,一些學堂還規定三年學成後,擇優出國,分赴各國肄業。
武備學堂

海防訓練

清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時,鑒於海防日亟,擬效法歐洲陸軍最強盛之德國,訓練新軍。惟軍事人才缺乏,乃奏請清廷,在天津設立北洋武備學堂一所,挑選軍隊中士兵數十人入學,教以新的軍事學術,為訓練新軍儲備基於人才,以道員聯芳為總辦,留奧陸軍軍校畢業生蔭昌為提調。所有學堂章制課程,均由蔭昌規定。
當時社會風氣未開,重文輕武,武備學堂的學生,皆由北洋各軍中挑選粗通文字之士兵以及軍官子弟或親屬選其合格的保送人學。如馮國璋、段祺瑞,皆以司書保送人學。因學生文化水平低,故課程中定有讀書、習字、作文等項課目。中國當時無後膛快炮及海岸要塞各種重炮,對於炮術的訓練特別重視,聘請德人畢亞、沙耳、漢納根等為教習,操練均依德國制式。學期定為3年,光緒十三年第一班畢業。以後,又在開平設立一班,亦數十人,王士珍即其中之一。光緒十五年,將開平武備學堂移于山海關,封勇、王士珍充學堂學長,如盧永祥、田中玉、鮑貴卿等,均系山海關武備學堂畢業,每班亦只四五十人。光緒十七年,又在威海衛設立一處,均系依照天津辦法,以宏造就。以後北洋軍人多出身於這幾處武備學堂。光緒十五年曾選派段祺瑞、鄢玉春等5人赴德國軍校見習半年,復在克魯伯炮廠實施炮工練習半年。次年返國,委段祺瑞為軍械員、鄢玉春為軍隊教習。光緒十七年調段祺瑞為威海衛武備學堂教習。甲午中日戰爭時,有天津三班、開平一班、山海關兩班的畢業生,多隨葉志超、聶士成等部赴朝鮮從軍。迨光緒二十二年,袁世凱以道員奉清廷命在小站練新建陸軍(即武衛右軍),畢業之武備學生皆為袁世凱收納,自隊官(連長)以上,領官(營副)、管帶(營長)、統帶(團長)等職,多數均任用武備學生。原在其他軍事機關任職的,袁也奏請調用,如段祺瑞在威海衛武備學堂任教習,調委為炮兵統帶;王士珍在聶士成部任哨官,調委為工兵管帶。中日戰爭後,只天津武備學堂存在,更設立幼年班,學習德文。

演習

自光緒二十三年起,日本每年冬季陸軍機動演習,均請中國派員前往參觀。日本陸軍大佐福島安正到中國各省遊歷,遊說中國封疆大吏,歡迎中國派陸軍學生赴日留學。中國當局亦鑒於日本國勢日興,認為派學生赴日較赴德路近費輕,遂於光緒二十四年由天津武備學堂幼年班選派王廷楨、張紹曾、蔣雁行、陸錦、李士銳、李澤均、賈賓卿、張鴻逵等8人,兩江選派陳其采、唐在禮等10餘人,兩湖選派盧靜遠、吳祿禎等20人,共39人赴日留學,是為中國學生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之始。到光緒二十六年天津武備學堂停辦,這一時期之學生,皆由軍隊目兵挑選或軍官保送,等於以後各鎮所設立之隨營學堂。

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七年簽訂辛丑條約後,天津附近20里地區內不得有中國軍隊駐紮。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遂將天津各項軍事機構移於保定。光緒二十八年由武衛右軍隨營學堂中選派五六十人赴日留學,又奏請清廷仿照日、德兩國徵兵制度添練新軍,成立常備軍(後改陸軍第二鎮),編制訓練多效法日本。為造就軍事人才,乃分設改造、速成、深造等各種學堂,分別施行各種不同程度的軍事教育。茲分述於下:

北洋將弁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袁世凱奏請清廷在保定設立將弁學堂,同時在北京設立練兵處以訓練新軍,將直隸各鎮標所統轄之綠營、練軍及淮軍次第加以淘汰,裁遣之軍官及賦閒人員,擇其粗通文字或堪以造就者令其人將弁學堂學習,是為改造教育。以鄢玉春為總辦,王振畿為提調,李士銳為總教習。修學期限,中級以上為半年,初級為一年,畢業後再行任用。其中也有現任軍職令其輪番入學的,還有各省派來學習的,到光緒三十一年停辦。

參謀速成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袁世凱又奏請在保定設立軍政司,下分兵備、參謀、教練3處,以段祺瑞為參謀處總辦,成立參謀速成學堂。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風氣漸開;庚子亂後,青年學子感於國恥日深,又受梁啓超新民叢報論說鼓動,投筆從戎,已成風尚。由參謀速成學堂開始,學生皆系公開招考而來,各省文生中年在25歲以下18歲以上身體強健者,皆準予投考,共考取350人,並有高級軍官子弟申請入學者數十人,於是年冬開學,修學期限一年半,至光緒三十年五月畢業。

練官營

雖名為營,亦採取學堂辦法,以教練處總辦馮國璋負責辦理,由新成立之常備軍中挑選優秀士兵500人,另有軍官保送的二三十人,編成4隊,以留學日本陸軍士官畢業生任隊長及教習。李澤均任步兵隊長,王廷楨任騎兵隊長,張紹曾任炮兵隊長,賈賓卿任工兵隊長,一年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