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鳳麥酒製作技藝

步鳳麥酒製作技藝,鹽城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步鳳麥酒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

歷史淵源

史載,鹽城始建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煮海為鹽,環城皆鹽場也”而得名。自漢代始至清代末期止,鹽城一直是東南沿海最重要的產鹽基地。
鹽城因鹽而興,是歷代極為重視的“大鹽倉”。自漢代建始以來,歷朝歷代皆有蘇南、中原一帶的百姓移居於此,再加上往來富賈大戶較多,使鹽城成為商貿繁華之地。遷入的百姓利用鹽城地廣人稀的優勢,不斷開荒墾田,大麥也一度成為鹽阜大地上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據《本草綱目》記載:大麥味甘性平,具有益氣和胃、寬腸消積、疏肝壯血的功效。當地人遂以大麥為原料,肇啟了麥酒釀製的先河,但一直未能形成氣候。直至宋神宗年間,居於伍佑、便倉一帶的一戶柏姓鹽商,以大麥為原料,吸取中原釀酒技法,自建酒窖釀製麥酒,因日用量較大,逐漸形成規模釀製,且隨著南來北往的鹽商輸往各地。北宋揚州太守歐陽修寫下的“平山夜飄雪,堂有麥酒香”詩句,就是當年麥酒飄香的最好寫照。

工藝流程

步鳳麥酒製作技藝,在傳統人工固體發酵、人工二次蒸餾、分段取酒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柏愛梧先生總結出“六精工作法”:
第一步,精選大麥。選用當地特有的紅皮大麥,去除雜質和輕粒大麥後,確保留作為釀酒原料的大麥具備“三滿”,即金澤圓滿、籽粒飽滿、袍漿積滿。
第二步,精密蒸煮。用鍋爐對大麥進行蒸煮,以蒸煮到粒粒大麥開口為宜,而且不能彼此沾粘。對未能張口和相互沾粘的大麥堅決去除,以保證蒸煮的平穩性與均勻性。
第三步,精準攤涼。對蒸煮過的大麥,運至專用曬場進行攤涼,在降溫的同時,做到透氣、吸水,但還要確保大麥的保濕。精度的把握要確到好處,如果把捏不準,會散失麥酒的營養成份。
第四步,精細拌曲。拌曲是麥酒製作的關健一環,必須要做到粒粒均要沾到曲粉,這既考驗釀酒師的眼光,更考驗釀酒師的耐心,這一關健環節決定著麥酒的純度。
第五步,精確發酵。在發酵升溫時,要做到升溫平穩,不可大起大落,最高溫度不宜超過40度,發酵後的麥酒入缸,要入陶瓷大缸,因為陶瓷大缸具有良好的透氣效果,釀酒師要憑經驗判斷,確保入缸麥酒酒氣散發、酒花飽滿、酒香濃郁、麥香清新。
第六步,精緻曬酒。酒是陳的香,麥酒也不例外。酒廠採用大缸封閉式在室外曬酒,接受日月之精華,促進酒分子隨著氣溫的升降而產生微循環,使酒的營養成分更為豐滿,且口感更為綿柔悠香。
以上“六精工作法”已成為步鳳麥酒製作技藝堅守的工作準則,隨著釀酒師釀酒經驗的愈加豐富,其技藝的運用已達爐火純青之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