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涌村

步涌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3千米。東為後亭村,西為共和村,南為衙邊村,地處古茅洲河的入海口。步與埠相通,是碼頭的意思,古代為漁鹽的碼頭。以江姓為主的單姓村,清康熙《新安縣誌》記載村名為大步涌。明代初年歸德鹽場下設步涌社,是十三鹽社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步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地理位置:沙井街道北部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歷史建築,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涌邊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步涌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步涌大隊;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步涌大隊;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步涌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步涌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步涌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打魚、種植水稻為主,後隨著深圳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房屋出租和村集體經濟分紅成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改革開放後,步涌村充分利用瀕臨港澳的區域優勢,抓住特區建設的機遇,改善環境,外引內聯,吸納資金、技術、人才,經濟突飛猛進,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1年起,沙井鎮開始進行農村股份制改造。步涌村先後成立了步涌股份合作公司和步聯股份合作公司。步涌村現有五個工業區,投入使用的工業廠房30多萬平方米,有50多家企業進駐,來此投資的客商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以及美國、瑞士等國家。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966人,其中男性482人,女性484人;80歲以上48人,最年長者99歲(女)。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384人。祖籍該村的華僑5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有江姓、樊姓。據族譜記載,步涌江氏三世祖江納流(1373—1447),字遇貞,號百川,原籍江西臨江府新淦縣。明建文二年(1400年)職授鹽使司來任。致仕後,購置土地七頃有餘,建起數十間房屋,開基立村。步涌江氏以漢代江次翁為始祖,應該是濟陽江氏的一支。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歷史建築

村內有“江氏大宗祠”、“靜庵江公祠”、“宗漢公家塾”等多處古建築。“江氏大宗祠”於2002年修繕完畢,是深圳僅見的蚝殼牆宗祠建築。另外,保存1600年歷史文化的古蹟 “晉孝子黃舒墓”,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20世紀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現存宗祠有3座,分別為江氏大宗祠、靜菴江公祠和江氏家祠。步涌古村落坐西北,朝向東南,江氏大宗祠是整個村落的中心。江氏大宗祠位於步涌村前,始建於明朝,1995年重修,占地面積50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天井,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內牆,鑊耳山牆,灰塑壁畫,左右後面的牆體均用蚝殼混合蚝殼灰砌成,厚五六十厘米,外牆裸露的蚝殼整齊劃一。江氏大宗祠先後被沙井鎮、寶安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深圳市鄉村旅遊的景點之一。
靜菴江公祠位於步涌村後的西邊,是江氏二房為紀念六世祖江靜菴而建,俗稱二房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由前堂、儀門、後堂等建築組成,兩天井兩側廊,面寬三間,明間辟門,門外兩邊次間前檐廊有塾台。大門上置石橫額,上書“靜菴江公祠”。正門往裡有屏風。祠堂中部是天井,前後堂有廊房相連。靜菴江公祠的右邊是江氏家祠,始建於清朝,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
宗漢公家塾位於江氏大宗祠的北邊,朝向與大宗祠相同,坐西北向東南,面闊三間,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由前堂、後堂等組成,建築之間以天井和廊房相隔。前堂大門門額上鑲嵌著石匾,陽刻“宗漢公家塾”。前堂供奉祖先牌位,內設神龕。
關帝廟在步涌村的西邊村口,坐西北朝東南,三開間兩進,兩進之間以廊房相通。硬山頂,碌筒灰瓦,琉璃瓦剪邊,清水磚外牆,牆基和四周有角柱的花崗岩石條砌角,正脊、檐口有簡單的灰塑及彩繪。門口正上方門額有一塊四邊花紋圖案直豎寫著“關帝古廟”四個字的石匾,兩側分別繪有桃園結義和朝皇壁畫,大門兩側有一副木楹聯“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橫批寫著“萬壽無疆”。廟內左右兩側有兩座關帝牽馬塑像,右為白馬,左為紅馬,都用木欄桿圍著。據介紹,原來這兩匹馬是沒有欄桿圍住的,傳說,沙井大村做蚝的人與步涌村因一小事而產生誤會,兩村人之間相互械鬥,事件越演越烈,歷史上稱之為“相殺”,從人斗進而發展到神斗,步涌村任憑兩匹馬頭軍到對頭的蚝田亂踩亂踏,蚝民損失慘重,後來事件經調解得到和平解決,而步涌村主動給這兩個馬頭軍加上圍欄以示不外出滋事。從此,雙方和平相處。每年除夕及關帝生日,村民會自發組織祭拜活動。過去漁民出海前,也會前往祭拜,祈禱平安。在步涌村西口,關帝廟對面,還設有一個“活水回瀾社”。民間傳說,清朝,凡是外出謀生者,需在此祭拜之後再外出,以後不管漂泊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忘記家鄉,能回鄉認祖歸宗。
黃舒墓在步涌村新河大道大田路口,坐南面北,清代的墓葬形式,三合土享堂地面,三合土散水,青磚墓壁,拜堂處顯露出部分沙岩條塊,墓碑為花崗岩質地,球狀碑頂,碑額處浮雕雲紋圖案,碑文為“晉欽賜孝子鄉賢始祖考參里黃公之墓”。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食品有炒米餅(春節食品)和炸角(米粉包花生、芝麻、糖,用油炸)。

公共設施

北環路、新和路、環鎮路(步涌工業路)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村內有一台手搖電話,80年代末電話逐步普及。1963年通電,1992年通自來水,1993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步涌教育起步較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在祠堂興辦國小,稱步溪國小,後亭村及共和村的兒童都來此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步涌國小,基本上是完全國小,但也有因五六年級學生人數過少而個別年份到沙井國小就讀五六年級的。1950年秋,沙井成立國小聯校。沙井、雍睦、步涌、鳳凰、新橋、萬豐、壆崗等國小合併。原來一至三年級學生仍留該村原校上課,四至六年級集中在沙井國小(義德堂)上課。1997年9月該校併入榮根學校,步涌國小停辦。2015年,村內有深圳市才華學校,設9個年級,31個班,在校學生約1550人,教職工約90人。有深圳鵬暉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600人,教職工69人。村內建有步涌體育公園,設有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和游泳池。村民活動中心有步涌新村綜合會所。步涌圖書館,藏書約3500冊。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