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宇翔

步宇翔

步宇翔,男,1962生,教授(博導) ,研究,物理化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工作,中國化學會會員 美國化學會會員 《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A & B》、《Inorgan Chem》、《J Org Chem》、《Langmuir》、《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多種國內外核心期刊的審稿人。正在與美國MichiganStateUniversity、美國AlbanyStateUniversity及美國UniversityofNorthTexas的教授們聯合指導培養博士研究生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步宇翔
  • 出生日期:1962年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教育簡歷,工作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主要論著,科研成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教育簡歷

1979-1983 曲阜師範大學化學系本科生,學士學位。
1985-1988 吉林大學理化所碩士研究生,碩士學位。
1995-1998 山東大學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學位。導師:鄧從豪院士;論文工作:電荷轉移過程動力學理論研究。

工作經歷

1983-1999 曲阜師大工作,先後晉升為講師(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5)。
1999年8月 作為引進人才調入山東大學。現為山東大學教授和曲阜師大教授;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校關鍵崗教授。
1999-至今 曾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1999)
_________ 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及套用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
_________ 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1)
_________ 美國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生物模型中心(2002.1-2004.9)
_________ 作為訪問教授開展合作研究。

主講課程

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群論、統計熱力學、分子模擬、計算化學方法、理論有機化學等。
以及與 生物化學和蛋白質DNA分子作用機制有關的課程。

研究方向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大分子結構性質及其功能性分子模擬
主要是套用各種理論化學原理和方法特別是結合分子模擬研究各類生物體的生物化學問題,從分子水平上開發生命相關過程的機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
(1)電荷傳輸機理與調控:主要圍繞生物體系中發生的電荷轉移、質子轉移以及荷電粒子傳輸的熱動力學問題,開發其傳輸機制以及調控作用;
(2)生物信息傳遞:探討基於電荷傳輸、能量傳遞與儲存所引發的生物信息傳遞機制;
(3)生物大分子模式識別,以及與堆積摺疊有關的耦合作用研究;
(4)蛋白質-DNA相互作用以及對DNA複製、轉錄以及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調控作用研究;
(5)藥物分子輸送機制;
(6)開發幾類酶催化過程:主要包括光合反應過程(PSII)和呼吸過程(CcO)中的荷質傳遞;紫膜質(bacteriorhodopsin)的質子泵原理;生物Ca泵和Ca通道等。
功能材料化學
套用各種化學原理和方法研究與納米粒子形貌、生長等有關熱動力學問題,探討各類形貌的納米粒子的生長及其調控機制,開發結構特徵與材料巨觀功能性之間的內在聯繫。

主要貢獻

主要論著

近五來共發表IF>2.5的論文 40 余篇,以下為近期代表性論文 20 篇。
Shihai Yan, Yuxiang Bu*
Coupling Properties of Imidazole Dimer Radical Cation Assisted by Embedded Water Molecule: Toward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on Character of Hydrogen-Bonded Histidine Residue Side-chains______ J Chem Phys, 2005,122, 184324.
Shihai Yan, Yuxiang Bu*, Ping Li
Electronic Effect on Protonated Hydrogen-Bonded Imidazole Trimer and Corresponding Derivatives Cationized by Alkali Metals (Li+, Na+, and K+)______ J Chem Phys, 2005, 122, 054311.
Lixiang Sun, Yuxiang Bu*
Marked Variations of Dissociation Energy and H-Bond Character of the Guanine-Cytosine Base Pair Induced by One-Electron Oxidation and Li+ Cation Coupling______ J Phys Chem B, 2005, 109, 593-600.
Feng Xiang, Yuxiang Bu*, Hongqi Ai, Ping Li
The Coupling Character of Ca2+ with Glutamic Acid: Implication for the Conformational Behavior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2+-ATPase in Transmembrane Ca2+-channel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7628.
Ping Li, Yuxiang Bu*
Double Proton Transfer and One-electron Oxidation Behaviors in Double H-Bonded Glycinamide-Formamidine Complex and Comparison with Biological Base-Pair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6976.
Hongqi Ai, Yuxiang Bu*
Reservation energy bonds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series of multihydrated (nH2O=1-10) glycine-H+M+ (M = Li, Na, or K) complexes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4), 1241-1254.
Ping Li, Yuxiang Bu*
Investigations of Double Proton Transfer Behavior between Glycinamide and Formamide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______ J Phys Chem A,2004,108, 10288.
Ping Li, Yuxiang Bu*
Multiwater-Assisted Proton Transfer Study on Glycinamide in Solution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8088.
Yuxiang Bu, R.I. Cukier
Effects of Donors and Acceptors on the Energetics and Mechanism of Proton, Hydrogen, and Hydride Release from Imidazole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0089.
Zhiqiang Li, Yuxiang Bu*, Hongqi Ai, Ping Li
Water-Assisting Proton Transfer Isomerization of the HNO/HON System in the Singlet State: On the Number of the Effective Water Molecules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1732.
Hongqi Ai, Yuxiang Bu*
Hydrates of the most stable gas-phase mono- and di-protonated glycine derivatives: Origin of no reservation energy bond in glycine-2H2+______ J Chem Phys, 2004,120(5), 2208-2214.
Hongqi Ai, Yuxiang Bu*, Ping Li, Lixiang Sun
Marked increments of stability and proton affinity of the protonated, zwitterionic glycine induced by the attachment of two excess electrons______ J Phys Chem A, 2004, 108(18), 4156-4162.
Hongqi Ai, Yuxiang Bu*, Ping Li, Zhiqiang Li
Frag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glycine isomers in gas phase: Investigations of charge effect______ J Chem Phys, 2004, 120, 11600-11614.
Ping Li, Yuxiang Bu*, Hongqi Ai
Density functional studies on conformational behaviors of glycinamide in solution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4), 1405-1413.
Ping Li, Yuxiang Bu*, Hongqi Ai
Theoretical determinations of ionization potential and electron affinity of glycinamide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______ J Phys Chem A, 2004, 108(7), 1200-1207.
Shihai Yan, Yuxiang Bu*, Zhaohua Cao, Ping Li
Coupling Character between Imidazole and Imidazole Cation: Implication for the Coupling Modes of Biomolecular Residues______ J Phys Chem A, 2004, 108(34), 7038-7049.
Shihai Yan, Yuxiang Bu*
Alteration of Imidazole Dimer on Oxidation or Water Ligation______ J Phys Chem B, 2004, 108(36), 13874-13881.
Hongqi Ai, Yuxiang Bu*; Keli Han
Glycine-Zn+/Zn2+ and their hydrates: On the number of water molecules necessary to stabilize the switterionic glycine-Zn+/Zn2+ over the nonzwitterionic ones______ J Chem Phys, 2003,118 (24), 10973-10985.
Qiao Sun, Yuxiang Bu*, Mei Qin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vity of C4H5N/C4H5N+ coupling system______ J Phys Chem A, 2003,107 (10), 1584-1596.
Hongqi Ai, Yuxiang Bu*, Zhida Che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glycine-2Ben+ (n=0,1,2) complexes in gas phase: Origin of negative dissociation energies______ J Chem Phys, 2003,118 (4), 1761-1772.
科研項目
1. 國家高科技發展規劃項目(973)主要承擔者05.1-08.12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生物大分子分子識別及質能傳遞過程研究負責人07.1-10.12
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專項基金05.1-07.12.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生物體中離子跨膜傳輸相關的鈣泵及鈣通道機制研究負責人06.1-08.12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物分子荷質協同傳遞機理及調控研究 負責人03.1-05.12
6.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生物體系電荷傳輸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負責人04.1-06.12
7. 教育部歸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負責人05.1-06.12
8. 山東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 生物大分子耦合機制及電荷傳輸過程的調控研究負責人04.1-06.12
9. 美國NIH基金蛋白質結構的動力學模擬研究主要參加者

科研成果

近年來,主要圍繞著電荷傳輸、生物分子質子轉移、構象行為及耦合特徵、功能性質方面開展了一些系統性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發展電荷轉移理論模型;多種胺基酸和模型肽與不同荷電粒子耦合機制;新的生物儲能效應;與質譜有關的氨基片段的碎片機理以及電荷注入效應以及生物體離子通道問題,作了大量的開拓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先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 項、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 2 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4 項;正在承擔國家科技發展規劃(973)、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基金多項,參與承擔了美國NIH《蛋白質結構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項目。近幾年來在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重要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僅《J. Chem. Phys.》《J. Phys. Chem. A&B》兩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 30 余篇,受到國際同行的較高的評價。

獲獎記錄

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學術獎勵8項。
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
曾獲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7)。
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幹學科帶頭人(1997)。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1998)。
山東省青年科技獎(2000)。
山東省“優秀科技知識分子”(1999)。
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2000)。
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0)。
山東大學十大傑出青年(2001)。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5)等多項榮譽稱號和獎勵。
▲ 課題組成員(指導的研究生)獲獎情況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第二屆)1 人。
中科院獎學金1人。
校長獎學金5人。
山東省優秀學生1人。
山東省優秀畢業生3人。
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1人。
山東大學優秀博士論文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山東大學優秀畢業生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