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於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正式倡議及定位的。沙尼文博士聯同其它心理學家及學者,開始有系統地勾劃正面心理學的範疇;著手發展一套有組織的正面心理學系統,並進行持續及廣泛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面心理學
- 地區:美國
- 提出人:馬丁、沙尼文
- 時間:1998年
起源,研究範圍,目標,參考資料,
起源
正面心理學是什麼?是正面思考?凡事向好方面看?是尋求安寧、快樂?這些都是相關的;但只是正面心理學中的一小部分。
要了解正面心理學的精神,不得不知道心理學在上一個世紀的發展。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心理學的研究迅速增長,尤其是有關人們精神、心理、行為異常的研究。過往,我們對人的精神問題所知有限,甚至誤以為精神,行為異常﹝如精神分裂症﹞是鬼上身。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多種精神心理問題都累積了有系統的知識,例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恐懼症等。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沿用的精神病診斷及治療手冊第四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 (美國精神病學會, 1994) 中詳列了不同的精神心理問題的表征,是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怎樣針對精神心理問題進行有效治療方面,我們也有一定的掌握,例如認知心理治療(Cognitive Therapy)對憂鬱症有一定的療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心理學的使命都集中於如何「治療」人的種種心理問題與苦況,對於人應如何發展,怎樣發展與生活得好一些這些重要環節卻沒有詳細的詮釋。
但我們所關心的,除了是「問題」外,更希望及需要知道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及有意義。踏入二十一世紀,心理學重新對焦,正視人的正面發展,這正是正面心理學的範疇。
研究範圍
正面心理學的範圍廣泛。根據沙尼文的定義,在個人層面而言,正面心理學著重下列三個主要環節:
第一: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的研究,例如:快感、自信、樂觀、滿足感、和平等等。能夠理解怎樣可以獲得正面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幫助。
第二:對於能力(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的研究,這些能力和長處包括:良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創造力、希望、勇氣、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近年流行的情緒智商、逆境智商都是這個範疇的課題。能夠了解如何發展這些能力,長處及美德,對個人建立正面的生活,至為重要。
第三:研究能夠支持和發展人的能力及長處的各種支持系統或組織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等。作為家長、老師、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應怎樣締造有利和適切條件,培養出正面的下一代。
目標
為什麼要研究正面情緒、能力、長處、美德?這些都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有關– 究竟甚么是好的發展與生活? 根據沙利文博士的看法,我們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進發:
(1) 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 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
(2) 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 (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 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說,建立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是達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目前,沙尼文博士及其它心理學者正著手發展一套關於能力與美德詳細分類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 ,旨在對能力與美德作更有糹統的研究。
(3) 有意義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根據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便更有意義。
除了在個人層面,在整體社會的角度,正面心理學集中研究如何建立更好的社會和公民道德。
筆者認為,正面心理學的研究主旨與範疇與我們希望達至的正面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正面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一向採納的實證方法無異,都是客觀和科學化的。
參考資料
如欲對正面心理學,特別是有關沙尼文對正面心理學的介紹有更深了解,請參考1998年沙尼文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講 及參看沙尼文博士的著作「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