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音與亂世或衰世之音。儒家傳統詩學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變
- 定義:治世之音與亂世或衰世之音
《詩大序》云:“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首先提出了“變風”、“變雅”的說法。變,即事變,指時世之由盛轉衰,禮儀盡廢,政教大壞,此時產生了“變風”、“變雅”。但作詩者是為了表達對現實環境的不滿和對舊時美俗的懷念,而且“發乎情”“止乎禮義”,所以是“變而不失其正”。鄭玄的《詩譜序》始以正變對舉,稱周代盛世,“其時詩:風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禮作樂,而有頌聲興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風雅而來,故皆錄之,謂之詩之正經”,而“孔子錄懿王、夷王時詩,訖於陳靈公淫亂之事,謂之變風、變雅”。由此可見,正變說的主要精神在於說明詩歌反映了時代政治的治亂興衰的變化。但是《詩序》作者又把正變和美刺機械地聯繫起來,並截然劃分正變的時限,也導致對許多詩篇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