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建築中,特別是一些等級較高的建築中,其屋頂正脊上往往設有很多各色裝飾,除了常見的正脊兩端的吻和正脊中間的寶頂外,在正脊的前後兩個立面上,會有雕飾或塑有花,草,龍等,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脊裝飾
- 別名:正脊
- 代表:吻獸
- 見於:等級較高的建築中
簡介,戧脊裝飾,
簡介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中國傳統建築的正脊兩端常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
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均有正脊,卷棚頂、攢尖頂、盔頂沒有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
漢朝以前,正脊平直,漢朝起正脊開始出現兩端翹起,曲線,這種做法盛行於唐、宋,到了明、清時期,則多恢復直線。
吻獸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種脊獸,通常指正吻,又稱大吻、吞脊獸,位於房屋正脊兩端,也可用於牆脊上。正吻通常為龍型,獸頭朝內張口銜脊,背部有釘子和屋脊相連。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於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面向外。合角吻的作用在於保護角柱外皮,並起裝飾作用。此外,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級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頂才有合角吻,如果屋頂等級較低使用望獸,則轉角處用合角獸,不使用合角吻。正吻位於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滲漏。吻獸起初並非龍型,僅是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突,後逐漸形成動物形狀,有鳳凰、朱雀、孔雀等鳥形以及魚龍形。有“避火”之用。晉代以後的文獻中出現了“鴟尾”一詞(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其外形類似於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葉和末期,“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鴟吻,下部是張口銜脊的獸頭,上部則仍與鴟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後,此種圖案逐漸增多。金國出現龍形吻,龍頭吞脊,龍尾向內捲曲,稱“龍吻”。元朝時,尾部逐漸改為向外捲曲,背部出現劍柄。據《營造法式》記載,正脊兩頭還垂有五尺長的鐵索,即“吻索”。明朝以後,龍吻逐漸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後捲起,身上有小龍。清朝龍吻已非常普遍,龍頭怒目張口銜住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寶劍,但形狀逐漸程式化,清朝中葉之後,正吻和小龍都顯得沒有生氣。明清年間,中國南方有些地方稱大吻為鱗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捲曲而不併攏,邊緣還有很多花紋。
望獸是東亞傳統建築的一種屋脊飾件,位於房屋正脊的頂端。和吻獸朝內吞脊不同,望獸的獸頭向外望去,故稱望獸。
望獸的等級不如吻獸,常用於城牆上的城樓、鋪房,例如北京鼓樓、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國子監正脊上均用望獸。
戧脊裝飾
中國民間傳說脊獸可以避火災,驅魑魅。它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寄託,既是一種建築裝飾,又是一種民族文化。脊獸大小各異,分工明確。在廡殿頂的垂脊或歇山頂的戧脊末端,常常排著一隊小獸,稱為蹲獸,領頭的是一個“騎鳳仙人”,而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它們的大小和數量顯示著建築物的豪華和宅府的等級。比如太和殿上十樣俱全(仙人不計在內),而其它地位和規模稍低的殿堂則相應減少。關於騎鳳仙人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齊國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倉皇而逃時來到一條大河邊,河面無楫無舟,後面追兵已近在咫尺,走投無路時,一隻大鳥飛來,馱著齊王渡過大河。古人把它放在建築脊端,也表示騎鳳飛行,逢凶化吉、遇難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