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三角村高蹺

正定三角村高蹺

正定三角村高蹺起源於清光緒年間,是以雜技為主的武高蹺。演員踩在60-80厘米的木蹺上,邁十字秧歌步,走圓場、八字、黃瓜串腕、交叉隊形,做出“蹦板凳、方桌”、“二郎擔山”、“翻越三山”、“過獨木橋”等動作。並於2013年10月09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遺產“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定三角村高蹺
  • 批准時間:2013年10月09日
  •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 申報地區:石家莊正定縣
  • 遺產編號:5—6—1
  • 所屬地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三角村
名錄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簡介

河北省石家莊正定縣位於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毗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繁榮。三角村高蹺正是在這片沃土上生長的一枝奇葩。
正定縣三角村高蹺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與其他民間花會一樣完成了由田間娛樂到文武兼備、角色分明、內容豐富、自成一體的蛻變,成為民間節慶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相傳慈禧太后避難西安返京途經正定,從正定車站轉乘火車時,在歡迎隊伍中,三角村的高蹺隊表演博得慈禧太后喜歡。自此,三角村高蹺在正定的民間藝術表演中嶄露頭角,每逢節慶,三角村高蹺隊就經常在本村及周邊鄰村進行表演。
據記載高蹺起源於先秦,後不斷與民間相承並日臻完善。其表現形式分為“文”與“武”兩種;“文”是指以嗩吶、鑼鼓配樂,在表演上主要是以“圓場”、“鯉魚大開門”、“長蟲蛻皮”等表現形式為主,表演者扮作各類戲劇人物作簡單的劇情表演,也可化妝成小丑等角色,講究扭、逗等滑稽表演。並配合秧歌、落子、快板說唱等曲藝表現形式。表演極具歡樂喜慶、幽默、給農村百姓帶來許多的歡樂。
三角村高蹺為“武”高蹺,是指以動作為主的表演形式。至今仍保留有“蹦板凳、方桌”、 “二郎擔山”、“翻越三山”、“過獨木橋”等。“蹦板凳、方桌”是指表演者要腳踩60---80公分高的木製高蹺,從高約 1米的兩條板凳上一躍而過;“翻越三山”是指表演者腳踩的高蹺寬約30---50公分、長約3米、在坡度為30度左右的木板上由低向高攀登,頂端最高處是兩張方桌 (高約2米)上面放兩條板凳(高約1米),其動作乾淨利落,驚險而又刺激,難度較高,觀眾咂舌叫好,極具觀賞性、娛樂性;“二郎擔山”,是指用一根寬約15公分,長約4米的直木槓,由兩個高蹺的表演者用肩扛著長槓兩端,各負有一名體重較輕的表演者(多為兒童),然後使其高速長時間的不停旋轉,體現出了既驚險有好看的雜耍效果。
高蹺的文、武兩種形式,在演出時均著艷麗的戲妝和小丑妝,表演人員15—20人不等,表演時千姿百態,引人入勝,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觀眾的交口稱讚。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10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計137項,子項152項)”,其中,正定三角村高蹺被歸類於“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編號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