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場熏糕

正場熏糕

正場熏糕,為江蘇省南通市地方傳統糕點名產,產自通州區正場鎮, 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場熏糕
  • 位於:江蘇省南通
  • 性質:傳統糕點名產
  • 歷史:500年歷史
正場熏糕歷史,用料、外觀及口感,榮譽,通州的特產,長江四鮮,正場熏糕,藍印花布,西亭脆餅,新中乳腐,

正場熏糕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十六世紀初)正場即生產熏糕;清嘉慶年間金榜輯錄的《海曲拾遺》中載明“熏糕出正場”。舊時,熏糕在正場只有幾家小作坊生產,產量甚微。產品大部分被達官貴人和豪紳商賈購去佐茶饋人,少部分被一些巡視官員帶回分送各地,隨時正場熏糕聞名遐邇。然而在近幾十年里,有著“勝似宮廷糕點”美譽的正場熏糕卻失傳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也激發了正場人決心恢復這一歷史名產的雄心壯志。1984年,在歷史資料的幫助下,以及幾位年逾古稀,精於茶食製作的老技師的不懈努力,經過反覆研製,終於獲得了這一歷史名產的傳統風味。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1985年2月辦起了正場熏糕廠,正式批量生產。

用料、外觀及口感

正場熏糕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它採用上等糯米、芝麻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白糖、素油、桂花和椒鹽等材料,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最後微火熏制而成。它顏色淺黃,酥而不焦,脆而不散,糕成長方形片狀,厚薄均勻,單片在自然光下有透明感,有一股撲鼻香氣,令人望而生津。熏糕形似麻糕,鬆脆香甜,甜中帶鹹,風味獨特,口感細膩又遠在麻糕之上。
正場熏糕

榮譽

熏糕香甜爽口,老少皆宜,外地顧客慕名而來,食後讚不絕口。經過《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日報》、《新民晚報》、《經濟新聞報》等報刊的宣傳報導,正場熏糕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廣泛興趣,已銷往京、滬、浙等省市。回鄉探親訪友的港澳台同胞和華僑以及外籍人士回程必帶的禮品中就有正場熏糕。此外,正場熏糕已被評為江蘇省供銷系統優質產品,並赴京參加全國食品展銷會,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

通州的特產

長江四鮮

銀魚:古稱“膾殘魚”。此魚形細長,身透明,體光滑,長約一指。喜棲息於近海的長江口,正規名字叫間銀魚,當地人眾稱“麵杖魚”。因這魚細骨無鱗,色明瑩如銀,其味又極鮮美,故深受食客青睞。
刀魚:因此魚其狀似刀形,俗稱刀魚。刀魚“狹薄而長頭”,與鳳鱭有相似之處,但比鳳鱭個大,也稱江鱭。個大者有一尺來長。此魚特點是肉質細膩鮮嫩,入口即化,但絲毛骨較多,食之須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過清明,其絲毛骨即變硬,價錢就開始下跌。
鮰魚:亦稱鮠魚,俗稱白戟。此魚特點其吻圓突,口腹部,體無鱗,大者長達一米以上。現產量急劇減少,大鮰魚已不易捕捉。鮰魚肉肥肉鮮,精燉紅燒,均為魚中名品。其鰾肥厚,可制魚肚,歷來為上等食用魚類。
鰣魚:古稱“魱”。形秀而扁,似魴而長,長約 70 厘米 ,銀白色,腹部具棱鱗。一般三四齡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產於南通長江入海口南京燕子磯一帶的下游地段。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已瀕臨絕跡,其身價愈發昂貴。

正場熏糕

介紹略

藍印花布

通州民間藍印花布始創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面料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裝飾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二甲是我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生產基地。清道光年間的“曹裕興”染坊,至今已有160餘年,有“裕國財源通中華,興隆事業達華洋”之譽。

西亭脆餅

西亭脆餅為南通著名特產,始產於清朝光緒末年的通州市古鎮西亭,當時有位叫冷純溪的鎮江商人到西亭謀生,開了個茶店,取名叫“復興店”製作一種叫白脆的酥甜食品。後由於生意清淡,冷氏遂不惜重金聘請手藝高超的馬元春等師傅研製獨特配方,開始生產“脆餅”。脆餅選料十分考究,採用精白麵粉、白糖、純質精煉白油,純白脫皮芝麻為主要原料,工藝複雜,以松、脆、香、甜而獨樹一幟。當時的狀元公,後身居北洋政府農林和工商總長張謇回西亭探親祭祖,來到“復興店”品嘗了脆餅,讚不絕口,興頭上揮毫為該店的脆餅題名為“復隆茂”號。回京後,張謇把“復隆茂”脆餅作為禮品贈送給王公大臣、華僑、各國使節及外商,這樣“復隆茂脆餅”從國內流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一帶,聲名大振。西亭脆餅選料講究、加工精細、形態別致、層次分明、香甜酥脆、富有營養,風味獨特,受到中外食品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是家庭食用、旅遊攜帶、饋贈親友的優質食品。

新中乳腐

新中乳腐產自古鎮石港,其獨特的工藝與先進科學技術相結合精製使產品“香味濃郁、色澤黃亮,滋味鮮美,醇香爽口,外層皮面嚴實,內部質感酥鬆細嫩,質地細膩、口感酥糯、滷汁清醇”弛名中外,一向是傳統家常風味佐餐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