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戰疏

止戰疏

作品出處:《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 · 鐘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太和四年(魏明帝下詔,令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伐蜀)

作者:華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戰疏
  • 作品出處::《三國志》卷十三
  • 作者::華歆
  •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體裁: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作品原文

兵亂以來,過逾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
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

作品譯文

戰爭至今,已過兩代人,魏國秉承天意,君王以愛民的德輝煌基業,弘揚盛世的治理,沿三王的足跡,雖然還有二賊苟延闖險,盛德歸化日益降臨,疏遠的人感恩戴德,抱著嬰兒來歸。出兵平叛是不得已,雖刀槍時現,我誠惶誠恐求陛下先施以理治,後兵勇相見。
況且遠途運糧,對用兵不利。越涉險深入,決無戰勝敵人可能。比如今年征戰,桑農業荒廢。為國的應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讓全國無饑寒的危害,百姓無離家出逃的顧慮。此乃國家幸運,二賊的慘敗,指日可待。我身為重臣,舊病日深。殘命將盡,恐怕不能再伺候陛下左右。不敢不竭誠請命,望陛下體察裁決。

作品賞析

作為曹魏重臣,華歆的治國主張主要是重農非戰,重視文教德化。他認為:“夫兵,不得已而為之,故戢(收藏、收殮、止息不用)而時動。”意思是:“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待時機的成熟。”
《止戰疏》中,華歆認識到三國鼎立已成定局,極力主張積蓄國力:“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業。”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為榜樣,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業,成就一個太平盛世。同時提出了當時亟須解決的問題:“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它強烈地反映了華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為武的戰爭觀。

作者簡介

華歆(157—231),字子魚,籍貫冀州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曹叡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謚敬侯。
華歆畫像華歆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