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墩大集

歡墩大集

歡墩大集位於歡墩埠村,每逢農曆一、六大集。清朝和民國時,民眾中就有“北有大店十字路,中有沙河歡墩埠,南有房山石榴樹”的說法,說明清朝時,歡墩埠就是蘇北有名的集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歡墩大集
  • 逢集時間:農曆每逢一、六
  • 地點歡墩埠村
  • 規模:各種生活所需品
發展歷史,現狀,傳承與發展,

發展歷史

歡墩大集究竟源於何時,據傳說,歡墩埠村最早有郭、吉、趙、繆等姓在此居住,明初,有孟姓自董家灣遷來,《孟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年間,亞聖孟子五十三代裔孫之端由山東鄒縣來歡墩埠定居,後人丁興旺,後裔先後遷石溝埃、演馬潼、坡石橋、孟曹埠、羅陽、東海等地,後有魏、李等姓遷居歡墩埠,人口漸多,村落隨之擴大。光緒《贛榆縣誌》記載,道光年間,歡墩埠有田二百四十四頃十二畝七分二厘,並在道光年間就開始逢集。
歡墩大集
歡墩大集
清末時,歡墩已經由圍墩聚居的村民經過歷年挖土築房(過去的房子大部分是土牆)而將大墩取土殆盡並在原墩址形成一片空地,空地即為集市周邊商鋪林立,被正宗歡墩埠人稱為大街里。到“王二大人”王佐良主政贛榆任知縣時,因其在歡墩埠大街里有恆聚油坊及染坊等多處實業,為振興歡墩埠集市,王與莒州東海磨山于山及徐州銅山的土匪相約,凡周邊土匪劫掠所得財物慾銷贓者,可在歡墩埠集市出售,贛榆官府不追究,他處則不許可。由是歡墩埠集市自此興旺,成為贛榆三大集市之一(贛榆三大集:青口歡墩埠沙河)。

現狀

歡墩地處蘇魯兩省三縣交界處,西鄰臨沭縣,南接東海縣,在民俗民風上表現也比較突出,齊魯文化的影子在歡墩表現的就較為突出。歡墩每月初一、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逢集,平時附近農民會在集上購買一些生活必須用品。到了臘月二十六年集這一天,“集”的規模要比平時大上很多,這一天歡墩鎮附近南辰、臨沭等鄉鎮的農民都會到歡墩集上採購過年所需的年貨。商販及附近的農民也會把各式商品拿到集上銷售——掛浪、“搖錢樹”、春聯、各式服裝小吃、雞鴨魚肉、胭脂花粉……只要是過年時需要的,在歡墩集上都能買到。
歡墩大集
歡墩大集
由於離山東較近,受齊魯文化的影響,歡墩集上的有些年貨在新浦、海州地區就很難見到,——面捏制的十二生肖,上鍋蒸熟,塗以紅黃綠等鮮艷的顏色,造型質樸誇張,小孩子拿在手中喜氣洋洋;嗆面饅頭,用食用洋紅蓋上喜字圖示,紅火熱烈;一根青翠的毛竹,拴上紅絲帶,插在院中,即成為為家中帶來滾滾財源的“搖錢樹”,還有那充滿鄉土氣息的頭花,傳統年畫,剛剛宰殺的牛羊肉……各式年貨將鄉村“年”的氣息烘托的分外熱烈。

傳承與發展

每年的四月初四、初五、初六舉辦為期三天的春季物資交流大會,大會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