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陶承

歐陽陶承(1893——1987),女,原名劉桃英,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歐陽陶承,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烈士歐陽立安的母親,著有《我的一家》(1956年)一書,該書曾被改編為電影《革命家庭》(196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陽陶承
  • 別名:劉桃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87
  • 代表作品:《我的一家》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家族成員,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農曆三月出生於長沙縣新康都之靖港。幼孤家貧,由舅父寄養鄰居(乾娘)家。13歲湖南湘繡館習湘繡,1911年18歲時因沖喜嫁給病中的歐陽梅生,住長沙三興街。1914年生長子歐陽立安(1914-1931)。以後又生應堅、稚鶴(1924-1940)、本紋。
1926年丈夫歐陽梅生參加中國共產黨,任湖南省總工會秘書長.1927年“馬日事變”後轉移武漢,與張浩,龍大道組成中共漢陽縣委,陶承負責掩護工作。1928年2月,梅生病逝,陶承帶子女去瀘,在上海工聯、共青團中央秘書處和中央國際事物團以“住家”婦女身份掩護革命,並改名陶承。1931年2月7日,長子立安在上海龍華被殺害。11月被調至中共中央國際事務團去掩護機關,該機關設在公共租界麥特赫司脫路(今泰興路)張家花園一幢三層洋房內,陶承的對外身份是商務印書館林股東的太太。1932年初,因交通員被捕叛變,機關遭破壞,陶承與黨失去聯繫。
抗日戰爭爆發,母子三人隨難民群輾轉抵漢口,找到八路軍漢口辦事處,將兒女稚鶴送到延安,陶承隻身奔赴重慶,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從事機要工作,後調第五保育院。1943年夏,去延安,獲知兒子稚鶴已與1940年犧牲。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國後,先後在政務院、內務部、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機關工作。1956年寫成《我的一家》一書(何家棟、趙潔執筆,工人出版社出版),深受青年喜愛,發行600多萬冊。後改編為電影《革命家庭》。1968年3月“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關入獄,1973年7月出獄,1975年9月經鄧穎超、周恩來過問,被恢復黨籍。1986年7月11日,在長沙病逝。

個人作品

失去孩子的陶承含悲忍痛,於1938年夏帶著兩個兒女輾轉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分配任務,並堅決請求組織把兩個孩子送去延安。這年秋,她被分配去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工作,後調四川戰時兒童第五保育院,負責教養難童。1943年6月,陶承到達延安,得知小兒子稚鶴已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在同浦戰場上。她化悲痛為力量,積極投入延安大生產運動,同時堅持學習文化,後參加懷安詩社練習詩文,於194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陶承改名為歐陽陶承,先後任職於政務院、內務部。生活在新中國的晴朗天空下,使她更深切地懷念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獻身的烈士和她的家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在報上發表了紀念兒子歐陽立安的文章。

家族成員

丈夫歐陽梅生1928年由於勞累過度送醫院搶救無效逝世。1930年,她的大兒子歐陽立安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小兒子稚鶴16歲時犧牲在戰場上;二兒子立堅也很小就參加了革命。

軼事典故

1928年初春的一天深夜,歐陽梅生在起草給省委的緊急報告時,由於勞累過度,突然暈倒在地,送醫院搶救無效,為革命戰鬥到最後一息。黨組織關懷和照顧陶承一家,陶承卻說:“不必特別照顧我,你們不要只把我看是朋友的妻子,還應該把我當作自己的同志!”
陶承把對歐陽梅生的懷念寫在詩里:“樑上有孤燕,晨去暮歸來。不知說何事,喳喳費我猜。玫瑰紅朵朵,青春能幾回。回憶當年事,猶然令人悲。”但她絕沒有在悲痛中消沉下去,從武漢到上海,從上海到重慶,又從重慶到延安,不論環境多么艱苦惡劣,她都緊緊跟著黨,並歷盡千辛萬苦把孩子培養成革命的可靠接班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