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歐陽厚均
- 別稱:坦齋
- 字號:福田
- 出生地:安仁
- 出生時間:1766年
- 去世時間:1846年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教育方法,教育總結,主要著作,人物影響,
人物生平
歐陽厚均,字福田,號坦齋,人稱“坦齋先生”,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生於湖南安仁縣梅穆村倉下(今郴州市安仁縣禾市鄉樂友村)。1789-1791年(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就讀嶽麓書院,從學於羅典。他在嶽麓書院學習很用功,與同窗“聯步登堂,摳衣問字”,學業長進,至1799的(嘉慶四年)進士及第,任過陝西司郎等職。他混跡官場20年,深感官場日趨腐敗,正當有望升遷之際,卻決意放棄仕途,才年逾四十,便“以母老告歸”了。1816年(嘉慶二十三年),他52歲時出任嶽麓書院山長,一直到逝世前2年才離去。青絲而至,白首而歸,前後獲準題奏議敘3次,禮部記錄8次,為書院建設和教書育人奉獻了全部的精力。
人物成就
教育方法
歐陽厚均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歐陽岐峰,父親歐陽熊,均為鄉先賢,先後被朝廷封為朝議大夫。他自幼聰敏好學,小小年紀即到歐陽家塾湘亭書院讀書識字,因其絕頂聰明,接受能力極強,看書過目不忘,且能背誦如流,人皆稱其為“小神童”,不久即到安仁縣宜溪書院就讀,後經府試、院試,考入省城嶽麓書院,拜在名儒羅慎齋先生名下,在嶽麓書院三年深造期間他頗得院長羅典的賞識,並以優等成績取得稟生資格。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一鳴驚人,考中第十四名舉人;嘉慶四年(1799)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中全國第七名進士。到此時,歐陽厚均真可謂是清王朝科舉仕途上的寵兒。嘉慶帝賞其才學,初授戶部主事,因其工作得力,政績突出,不久即升員外郎中。他在戶部兢兢業業奮鬥了十五載,深得歷任大司農器重,後被舉薦升為浙江道監察御史,在此任職期間,他政績昭著,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但是因其性格太直爽,遇事敢說敢做,不料得罪了朝廷中的權臣,從此在為官的道路上受到了排擠。在這種情況之下,四十多歲的歐陽厚均以其父早逝,老母體弱多病無人侍奉為由,於1815年辭官回到了安仁老家樂友村。回鄉後,湖南當局認為他“經明行修,足為多士模範”,即多次登門拜訪,請他出山主持嶽麓書院工作,都被他數次謝絕,後經其母再三催促,才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應聘為嶽麓書院山長,自此揭開了他人生中最光輝的一頁。
在教育方法上,歐陽厚均也有自己的一套主張和思想。他主張對學生要嚴,但要嚴得恰當,特別要“於培養之中寓鼓勵”,把揚善褒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迎合學生追求上進、獨立人格的心理。他認為這樣做,必會“賢肖輩出,蒸蒸日上”。因此,他特別提倡討論式教學和學生自我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告誡學生“講藝論文,有奇共賞,有疑共析”。他提出的“二三子爭砥礪,敦品力學,互相規勸”,“擇其優者互相傳閱,以資觀摩”等等,都是上述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收效甚好,備受生徒歡迎,“以致負笈從游者,濟濟稱盛”。李元度稱道說:“弟子著錄三千人,多以節義功名顯”。左宗棠、江忠源、曾國藩、郭嵩燾皆出其門下,都成為清代後期的經天緯地之才。經歐陽厚均幾十年的努力,使嶽麓書院辦學盛而不衰,高峰迭起;歐陽厚均也成為清代前中期湖湘地區最有創新精神的教育家和推動湖湘傳統教育承先啟先,向近代教育過渡的人物。
教育總結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嶽麓山東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也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這所書院是培養湖南人才的搖籃。歐陽厚均出任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山長後, 他遵循前任山長羅典的治學遺法,結合自己多年的從政經驗,以“忠孝廉節,敦品勵行”立教,勸諭諸生。
由於歐陽厚均自己已絕意仕途,也就有了他不把學生束縛於科舉功名的思想基礎。“體”和“用”本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範疇,一般而言,“體”是指根本,“用”指體之用;即根本的運用。“體”是第一位的,“用”的是第二位的。歐陽厚均把教育歸結為“培植人材為有體有用之學”,其用意十分清楚,即主張在教育中不能把“體”和“用”分割開來,不能只注重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他認為,學生既要掌握儒家經典,知道如何做人,做一個“致君澤民”的經世之才,而且也要學習人倫日用方面的知識,具有應變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只有“體”和“用”兼備的人才,才有可能“出為良臣,處為良士”,而不淪為只知低頭吟詠的腐儒,也不會變成不懂立世傳道的紈絝子弟。可見歐陽厚均確已依稀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的必要。以作文為例,當時科舉盛行,學生專攻八股,一板一眼都有定格,內容也只能代聖賢立言,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歐陽厚均教育學生的作文方法卻與之截然相反,他主張“諸生騁研抽秘,各抒所長,或以理勝,或以氣勝,或以才勝,平奇濃淡,不拘一體,總之惟其是爾”。他所歸納的為師必須“文行交勉,道藝相資”即是此意。詳言之,老師應在文、行、道、藝諸方面培養學生,這與專以八股制藝為內容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同的。
歐陽厚均在每屆校訓大會上都述說“求知之前務必先立德,唯有德才兼備,方可成為有用之才,有才無德之人走向社會必成人民禍害”。
歐陽厚均主張對學生要嚴,但要嚴得恰當,特別要“於培養之中寓鼓勵”,把揚善褒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迎合學生追求上進、獨立人格的心理,主張“先生立教,務會學者,陶泳其天趣,堅定其德行,而明習於時務,晨起講經義,暇則率生徒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台池塢之間”。在一勞一逸之中成就學業,啟迪後學。他特別提倡討論式教學和學生自我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告誡學生“講藝論文,有奇共賞,有疑共析”。他提出的“二三子爭砥礪,敦品力學,互相規勸”,“擇其優者互相傳閱,以資觀摩”等等,都是上述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收效甚好,備受生徒歡迎。他破除了以往框框式的教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可說是開了現今素質教育的先河。”
歐陽厚均主張對學生要嚴,但要嚴得恰當,特別要“於培養之中寓鼓勵”,把揚善褒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迎合學生追求上進、獨立人格的心理,主張“先生立教,務會學者,陶泳其天趣,堅定其德行,而明習於時務,晨起講經義,暇則率生徒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台池塢之間”。在一勞一逸之中成就學業,啟迪後學。他特別提倡討論式教學和學生自我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告誡學生“講藝論文,有奇共賞,有疑共析”。他提出的“二三子爭砥礪,敦品力學,互相規勸”,“擇其優者互相傳閱,以資觀摩”等等,都是上述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收效甚好,備受生徒歡迎。他破除了以往框框式的教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可說是開了現今素質教育的先河。”
在歐陽厚均掌教書院的幾十年中,嶽麓書院的學生考科中舉的特別多。這也是它聞名全國,求學者不遠數千里來嶽麓書院求學的原因。僅道光五年(1825)嶽麓書院的學生就有28人中榜。歐陽厚均正是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使他成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國的近代教育史上,可以說還沒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與他相提並論,且不說門下弟子“著錄者”達三千多人,多為湖南的雋秀,單舉其得意門生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李元度數人,已足以令人驚絕,整整的一部中國近代史都被他的學生寫了。
1846年正月,歐陽厚均病逝於家中,葬梅穆村黃沙塘(今安仁縣禾市鄉新渡村黃仙塘),立碑“誥授通奉大夫歐陽公坦齋之墓”。門下士鄭敦謹等為其立衣冠冢於嶽麓山,並建專祠於屈子祠側。同治六年(1867),嶽麓書院山長丁善慶為其立傳,載《嶽麓新志》中。
主要著作
歐陽厚均一生學識淵博,而且研究學問從未間斷過,所寫著作甚多。其年輕時就寫成了《同懷課藝》,《隸友堂試貼》;在京為官時著《望雲書屋試貼》;回到家鄉安仁後纂修了《安仁縣誌》十六卷;主持嶽麓書院時編輯嶽麓《詩鈔》三十五卷,《文鈔》十八卷,《詞賦鈔》四卷,《課藝》十六卷,《嶽麓山長傳》四卷;晚年著《易鑒》三十八卷等,其全部著作皆收錄在《坦齋文集》中,他的書集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份可觀的精神財富。
人物影響
從安仁縣走出去的瀟湘才子歐陽厚均不但影響了湖南的一代人,而且也改變了安仁幾代人的思想觀念,到了近現代,安仁崇教之風日盛,“天涯求學三千五,一室同胞兩清華”便是真實的寫照。
歐陽厚均,他的一生可以說在清王朝科舉仕途上是順心者,從政道路上的失意者,但他在從教事業上可謂輝煌。因為教育,他成為湖南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是近代湖湘文化崛起的開啟者,是中華民族歷史長空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讓我們慢慢地走近這位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