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梭鱸

歐洲梭鱸

梭鱸體肥肉厚,體呈梭形,口端位,口間距不大。具有狹窄的咽部和不大的特化的胃以及幽門垂。其上下頜有顎齒和大齒,鰓部生有稅利的小剌。背鰭較長,分為前後兩部分,尾鰭為分叉的正形尾。腹鰭在胸部稍後於胸鰭。椎骨數量變化於38~46。側線鱗86~103枚。腹腔膜白色,鰾無管為1室。身體淺黃色,腹部呈淡黃色、黃白色或淡青色色調。身體的兩側有大致縱行的黑色不規則色素斑8~12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歐洲梭鱸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鱸科
  • :梭鱸屬
  • :梭鱸
分類,傳入和分布,基本特徵,

分類

綱(Subtypus)
(Osteichthyes)
目(Order)
(Pericformes)
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科(Family)
(Percidao)
屬(Genus)
(Lucioperca)
種(Species)
(Lucioperca lucioperca)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l 定殖  梭鱸的繁殖水溫為12~16℃。在自然水域中,在繁殖季節雄性親魚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用鰭和身體將樹根、雜草、碎石等物築成相當於體長2倍的產卵巢,然後將成熟的雌魚欄入魚巢進行產卵、受精。產卵受精後雄魚護巢,用鰭扇動水流增加溶氧和清除泥沙,並驅趕靠近魚巢的雜魚,直守護到孵出魚苗。2~3kg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30~40萬粒。
l 來源 梭鱸原分布於歐洲的鹹海、黑海、裏海以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以及等鹽線在7‰~9‰範圍的海區。
l 分布 20世紀60年代初梭鱸通過伊犁河水系擴散分布到我國新疆境內,並在新疆的第二大淡水湖布倫托海形成一定數量的捕撈群體。黑龍江也發現有梭鱸,被確定是Khanka湖進入的。現已在我國多省區養殖,如山東、江蘇、湖北、廣東等地區。

基本特徵

(一)生活習性
梭鱸喜生活在水質清新、透明度高、溶氧高、pH值變化在7.4~8.2之間,具有微流水的環境。其適溫範圍在0~33℃。梭鱸屬中下層魚類,多在較深的水層平穩地活動,稍有驚擾則迅速潛入水底。
(二)食性
梭鱸為肉食性的兇猛魚類,在河流和湖泊中多以鮮活的低背小雜魚為食,攝食時先是靠近食物,然後突然襲擊,咬住餌料魚魚體,再從頭部吞下。其攝食的種類與其生活的環境和餌料魚的體型及規格有關。
梭鱸魚苗的開口餌料為輪蟲、無節幼蟲等,隨體長的加大餌料也從小型浮遊動物轉向大型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等。當魚苗長到2.5cm以上時便可捕食小魚苗,處於飢餓狀態的梭鱸苗可吞食自身約2/3的餌料魚苗。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馴化吃冰鮮下雜魚或人工配合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