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燃點

歐洲新燃點

梳理歐洲衰落和崛起的歷史脈絡,詳述歐洲的信仰與文明衝突,預測21世紀文明斷層及日益激化的地緣政治危局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地緣政治預言家、《未來100年大預言》作者喬治·弗里德曼的重磅新作,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利華及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係與國家統一研究室主任趙磊傾力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歐洲新燃點 
  • 又名:一觸即發的地緣戰爭與危機
  • 作者:[美] 喬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 原版名稱:Flashpoints: The Emerging Crisis in Europe
  • 譯者:王祖寧
  • ISBN:9787218111261
  • 類別:人文社科-政治與軍事-外交、國際關係
  • 頁數:320頁
  • 定價:45.00元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讀者對象:地緣政治興趣人員,大眾讀者
  • 出品:中資海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編輯推薦,權威推薦,試閱,

內容簡介

剖析歐洲時局動盪根源
試論不可阻擋的政治危機及全球權利轉移趨向
喬治·弗里德曼曾經準確地預測了全球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領域的未來趨勢。在本書中,他將關注點放在過去500年裡始終作為世界文明搖籃的歐洲。歐洲文明斷層線已經存在了數百年,它也是兩次世界大戰及多場政治軍事衝突爆發的根源。現代歐洲格局與歐盟的建立是為了緩和歷史上曾導致歐洲分裂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然而此時,文明斷層線已被喚醒,歐洲正在醞釀與20世紀初同樣危險的“燃點”。
本書生動再現了歐洲的歷史,清晰地描繪了歐洲最動盪的地區:將西方與俄羅斯分隔開來的混亂而瞬息萬變的區域(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在內的廣闊區域);法國和德國之間的古老疆界;誕生了猶太教和基督教,後來又成為伊斯蘭教中心活動區域的地中海地區。
通過對歷史與文化的大量分析,憑藉寬廣的地緣戰略視野以及深刻縝密的思考,弗里德曼審視了歐洲正在醞釀的地緣政治導火索:好戰的俄羅斯、內亂的中東以及歐盟內部交困的政治、經濟局勢,三場危機的根源差異巨大,隨著形勢不斷惡化,它們開始彼此助燃,似乎都將導致歐洲政治版圖的進一步破裂。弗里德曼大膽預言:在不遠的將來,戰爭的導火索將再次引爆,歐洲一體化計畫將以失敗告終。

作者簡介

喬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國際暢銷書作家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 等權威
媒體爭相報導的戰略預測專家
★地緣政治未來公司Geopolitical Futures 2015 創始人, 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 1996 創始人
喬治·弗里德曼,地緣政治未來公司Geopolitical Futures 的創始人,該公司主要為公眾就國際事務提供線上地緣預測與分析,此前他還創辦了私人情治單位Stratfor,於2015 年離職。弗里德曼經常作為情報與國際地緣政治專家出現在各大媒體,著有6 本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未來100 年大預言》《未來10 年》。
弗里德曼在紐約城市大學取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在康奈爾大學取得PhD 學位。他在學術界活躍近20 年,定期為美國軍方高級指揮官、五角大樓淨資產評估辦公室、SHAPE 技術中心、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國防大學和蘭德公司提供安全與國防方面的諮詢建議。

目錄

序言 下一場歐洲戰爭將在哪裡爆發?
第一部分 歐洲卓異論
第一章 豺狼橫行戰禍不斷的歐洲
希特勒為何認定德國戰敗的根源在於猶太人?結束了納粹的殘
暴統治後,蘇聯紅軍出於何種原因製造出瘋狂的逃亡潮?“二戰”
戰火剛熄,柏林封鎖、鐵幕演說、“北約”成立接踵而來,美蘇
爭霸火藥味漸濃。一句“豺狼橫行”,足見歐洲的風起雲湧,這
是一片從未停止過騷動的土地……
柏林邏輯:戰敗皆因猶太叛國
紅軍槍炮來襲
逃離匈牙利
綠卡背後的交易
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征服之旅
大航海時代為何發軔於歐洲?何以新大陸發現者並非同期派遣
鄭和船隊浩浩蕩蕩下西洋的大中華帝國?雖然船堅炮利,但遠
離故土、戰力有限,歐洲人又憑什麼以少勝多,攻下一個個光
怪陸離的帝國乃至最終征服全球?
葡萄牙一馬當先
聖戰or 香料貿易戰?
大贏家西班牙——發現新大陸
“雙劍”統治世界
第三章 思維的裂變神學與科學的死磕
歐洲憑什麼征服自然?人類終結神跡時代,到成為自然的征服
者,期間付出多少血汗?廣受讚譽的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啟
蒙運動為什麼被指為歐洲分裂的元兇?科學與神學糾葛不斷,
一場場扣人心弦的變革隨之展開。
《九十五條論綱》撬動神權
培根設計:歐洲征服自然的肇始
奉理性為至寶
第二部分三十一年腥風血雨
第四章 大屠殺啟蒙運動的罪與罰
曾經締造了全球帝國,刷新了人類的輝煌成就,歐洲為何在31
年間迅速墜落?而作為種族屠殺之典型,希特勒屠殺600 萬猶
太人的邏輯何在?兩次世界大戰和無數駭人聽聞的戰爭屠殺,
最大的罪魁禍首竟非希特勒們的野心,而是啟蒙運動和工業革
命的必然結果?
俄法夾擊,肢解德國?
“大清洗”運動
希特勒上台的理論支撐
屠殺600 萬猶太人的邏輯
第五章 霸業成空從權傾天下到仰人鼻息
曾經權傾天下的歐洲,戰後竟出現多達30 萬的戰爭新娘?美
國的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畫復甦了歐洲經濟,但並未得到歐
洲人的感激之情?曾經身為全球霸主的歐洲,戰後卻喪失主權、
淪為任人擺布的角色。隨著美蘇爭霸的局面展開,面對昔日的
手下敗將與如今的“恩人”,歐洲更是百感交集……
30 萬“戰爭新娘”
超級大國角斗場
嫌隙漸生
第六章 歐洲一體化美國抗蘇的衛星國?
歐洲走投無路之時,美國“雪中送炭”。馬歇爾計畫旨在復興歐洲,
但卻遭到了歐洲各國的質疑。想要不事事唯美國馬首是瞻,富
有遠見的歐洲領導人意識到歐洲必須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盟,然
而這意味著國家主權遭遇挑戰。從歐貿聯到歐共體,再到歐盟,
聯盟前途未卜,歐洲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別有用心的“橄欖枝”
戴高樂的歐洲計畫——誰將主導歐洲?
理性繁榮——一個歐洲人的聯盟
來自歐元的主權挑戰
第七章 從天堂到地獄歐債危機撕裂歐盟
聲稱捍衛歐洲安全的北約,在俄軍亮劍喬治亞的時候卻毫無
動靜?由次貸危機引爆的歐債危機波及歐盟各主權國家,頭號
強國德國為何拒絕施以援手?各有打算的歐洲各國,面對如此
危機與分歧,昔日同心同德追求的繁榮之夢是否已破碎?
俄格戰爭挑戰北約
次貸危機持續發酵
歐債危機引爆
邊境海關或將重啟?
第三部分一觸即發
第八章 巴爾幹與高加索永不磨滅的宿怨
歐盟的成立會使歐洲人獲得期盼已久的和平嗎?事實上,歐盟
成立之際,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地區發生了兩場歐洲大戰。而
自歐盟成立之後,歐洲爆發戰爭的次數甚至比1945 ~ 1992 年
更加頻繁。最終,我們不得不認為,歐洲的戰爭並沒有隨著蘇
聯的解體與歐盟的崛起而結束。
南斯拉夫內戰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殤
第九章進退維谷歐債危機陰影下的德國
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德國被推向歐洲主導位置,陷於兩難
境地:一方面,德國若不願救助重債國家,會遭到不願承擔責
任的指責;另一方面,德國若是稍許展示自己的“肌肉”,為歐
債危機的應對定調,即被認為德國企圖主宰歐洲。基於德國的
經濟實力和歷史責任,“只做一個正常國家”已成空想……
德國復甦
“恐德症”蔓延
“正常崛起”成空想?
第十章 生死界限處於俄歐邊緣的夾縫國家
誰最了解俄羅斯與歐洲的糾紛?答案必然是波蘭、斯洛伐克、
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東部與烏克蘭西部的人民。他們對戰爭的
嗅覺,如同輕鬆預知天氣的農民。作為俄羅斯和歐盟之間的夾
縫地帶,這裡既是西方通往東方的跳板,也是俄羅斯一方通往
裏海的道路和保衛國家安全的關鍵,可想而知:錯踏一步,即
是生與死的界限。
貧窮的霸主俄羅斯
劃分歐洲的利刃
黑手黨國家摩爾多瓦
第十一章西進俄羅斯中興背後的困境與宿命
歐洲勢衰的前提下,日益西進以抗衡北約東擴的俄羅斯與德國
結盟將是大勢所趨。問題在於,俄德聯姻之後,俄羅斯將如何
對付時刻威脅其生命安全的夾縫國家,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
雖然邊緣地帶到處都呈劍拔弩張之態,但或許這裡才是俄羅斯
與歐洲大陸之間一觸即發之地。
角逐烏克蘭
歐盟勢衰,東歐重回蘇聯時代?
獵槍下的“俄德聯姻”
德俄結盟,夾縫國家將何去何從?
第十二章 雙軸終局德法從兵戎相見到分道揚鑣
拿破崙之後,法國衰落、德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德國現在
成為歐盟的主宰便是明證,但法德戰爭與否仍然關係到歐洲的
繁榮與未來。夾在英德兩個大國之間,曾經雄霸歐洲大陸的法
國又該如何自處?出走地中海,與北非的前殖民地國家建立地
中海聯盟或許是它唯一的出路,至少可以籍此重獲在歐盟輸給
德國的地區領導權……
盧森堡:從古戰場到歐盟之家
比利時或將解體?
冤家對頭:既生英,何生法?
地中海聯盟——法國唯一的出路
第十三章 歐洲地中海繁榮正在消失231
為向拖欠債務的國家發出信號,德國抄沒南歐小國賽普勒斯普
通公民合法財產以償還債務的做法震驚歐洲。事實上,從西班
牙到希臘,歐洲地中海地區正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債務危機、
迫於外部壓力實行經濟緊縮政策、日漸抬頭的反歐盟情緒、反
移民浪潮……
文明匯聚&烽煙四起
移民衝突
賽普勒斯危機
第十四章土耳其從動盪中重塑奧斯曼帝國249
處於世界十字路口的國家,土耳其一直奉行“東張西望”的外
交政策。“西望”便是加入歐盟,脫亞入歐,成為歐洲國家;“東張”
則是突厥主義政策,加強與中亞突厥國家的聯繫,擴大土耳其
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影響力。而中東變局,為土耳其提供了一個
“南下”的機會。隨著土耳其日益壯大,重塑奧斯曼帝國的輝煌
將不僅僅是一個爆炸性的構想……
歐亞大洲“翻譯官”
心酸的脫亞入歐路
潛在隱患:庫爾德分裂勢力
重返奧斯曼帝國?
第十五章日暮黃昏風光不再的英國獅
“二戰”之後,衰落的英國在戰爭中唯美國馬首是瞻,換得英美
的“特殊關係”,籍此制衡歐洲——這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延
續。然而,如今英國的危險並非來自它對歐盟事務的參與,而
是在各個地區與全球體系之間謀求平衡的美國。
分而亂之:大陸均勢政策
大英帝國解體之謎
從宗主國淪落到“特殊跟班”
謀求獨立的蘇格蘭
第十六章 歐洲危機俄歐關係——未來衝突爆發點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制衡歐
洲,但如今它已不再是國際體系的中心,美國也變得更加強大。
然而,富有而弱小終究是一對危險的組合,事實上現在任何國
家都可以軍事挑戰歐洲。隨著俄羅斯的日益強大,與歐盟之間
的衝突也日益增多……
富有而弱小的歐洲
博弈烏克蘭
捲土重來的俄羅斯
後記 德國——又將成為歐洲新燃點?
致謝

編輯推薦

推薦理由1:《歐洲新燃點》一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個人的所見所聞分析了發生在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和文化根源,“二戰”後歐洲一體化組織——歐洲聯盟面臨的危機和分解因素……此書不失為一部研究歐洲問題的力作。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張利華
推薦理由2: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傾向,歐盟的虛弱和內部分裂,全球大國在應對敘利亞內戰和恐怖主義問題上的遲緩猶疑——後“冷戰”時代崩潰的邊緣,未來的歐洲將走向何方?

權威推薦

國際問題專家
弗里德曼《歐洲新燃點》英文原版書剛問世的時候,歐洲還自詡為太平盛世的樣板大陸,而當此書中文版付梓之際,歐洲果然讓作者說中了,陷入經濟衰退,難民危機,恐襲時發,地區衝突熱多處點燃,可見作者具有驚人的預見力,就好像他們在參與策劃世界大事一樣。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係與國家統一研究室主任 趙
作為美國戰略預測公司的總裁,喬治·弗里德曼在這部著作中提出了不少獨特的研判。本書富有一定的預見性,如2015 年爆發的巴黎暴恐事件就與書中觀點基本一致。歐洲當下面臨種種難題,如希臘債務談判問題、烏克蘭問題、歐洲難民危機等,本書均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利華
喬治·弗里德曼的《歐洲新燃點》一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個人的所見所聞分析了發生在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和文化根源,“二戰”後歐洲一體化組織——歐洲聯盟面臨的危機和分解因素,對於人們認識歐洲面臨的衝突與矛盾有深刻的警示和啟示。此書不失為一部研究歐洲問題的力作。
鳳凰衛視、澳亞衛視和深圳衛視時事評論員、軍事評論員,深圳市國防教育促進會副會長劉子軍
喬治·弗里德曼在歐洲正處於大變革時代,以全新和全景的視野預測了歐洲正在和即將發生的危機與動盪,而且作者恰好站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來俯視整個歐洲大陸,洞察歐洲乃至於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的奇妙和劇烈改變……
《紐約時報》
見到喬治·弗里德曼本人,就會情不自禁地把他當做太極八卦神算。
《出版商周刊》
政治學者喬治·弗里德曼在這部見解深刻的作品中檢視了當代歐洲,並質疑了一種觀點:歐盟及其鄰國已經消除了國家之間暴力衝突的威脅……弗里德曼公正客觀地分析了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恐懼、願望和利益,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歷史悠久,擁有諸多弱點,而且曾經出現過多次危機的地區在當下的狀況。
《科克斯書評》
這不是一部關於歐洲歷史的學術著作,但作者的論述體現了他的博學多識。本書指出,20 世紀戰爭和暴力帶來的創傷沒有真正成為過去……作者經過縝密思考後寫作了本書,清晰地闡述了歐洲的失業、移民和種族歧視等棘手的問題。
《紐約觀察家》
弗里德曼總是冷靜地思考,清醒地看世界。他能力非凡,不僅能用美國人的眼光,也能用世界領導人的眼光觀察世事。
《巴倫周刊》
弗里德曼創辦的“戰略預測公司”預測一向很準確。它擁有眾多客戶——從傳媒公司到政府機構,近年來盈利良好。
《弗林特日報》
弗里德曼的書讀來引人入勝,尤其是對於那些興趣不只限於簡單觀點的挑剔讀者來說更是過癮。
CNN 晚間新聞主持人盧·道布斯
喬治·弗里德曼可謂美國首屈一指的戰略專家。

試閱

前言 下一場歐洲戰爭將在哪裡爆發?
邊地:歐洲的火藥桶
從1914~1945 年,歐洲約有1億人由於政治原因殞命,其中包括戰爭、種族滅絕、大清洗、人為饑荒等,原因不一而足。這個死亡人數無論是在任何地區和時代,都足以駭人聽聞。在過去400年裡,歐洲各國共同征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人類對自身的看法也隨之
改變。因此對歐洲來說,這一數字格外令人震驚。隨著歐洲在全球開疆闢土,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們只有親赴演奏會現場才能聆聽音樂;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讀書識字毫無用處,書籍更是難得一見。正是人類的意志造就了這段“黑暗時期”。而如今,男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一倍,婦女也不再屢屢死於分娩。截至1914年,歐洲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大為改觀,世界其他地區也隨之發生巨變,其變化之迅速、影響之深廣令人難以想像。
我們不妨構想,1913年,你正在歐洲某個國家的首都參加音樂會。節目單上有莫扎特和貝多芬的經典曲目。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而大廳里燈火輝煌、暖意融融。淑女們身著霓裳輕裘,個個姿態優雅。在美輪美奐的大廳里,嚴冬似乎不復存在。其中一人剛剛向東京發去電報,安排將絲綢裝船,載著貨物的輪船將於一個月內運抵歐洲。還有一對夫婦乘坐三個小時的火車,從100英里外趕來參加這場盛會。然而,在15世紀末歐洲開始探險活動之前,上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發生。由歐洲大型交響樂團演奏的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目可謂舉世無雙。莫扎特的樂曲令人飄飄欲仙,而貝多芬的每一個音符都與塵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聆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人們不禁會聯想起革命、共和、理性,甚至感覺人類竟像上帝那般莊嚴神聖。歐洲正是以其精彩絕倫的藝術、深邃的哲學思想以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將人類引領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對當時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宛如站在天堂的門口。我想,假使我也生在那個年代,必定與他們心有戚戚焉。然而,誰也不會料到風雲突變,歐洲從此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之後的31年裡,歐洲禍起蕭牆、分崩離析。科技、哲學、政治曾經令歐洲人稱雄世界,如今卻對他們反戈一擊。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歐洲人利用它們同室操戈、自相殘殺。31年後,歐洲變成了一座滿目瘡痍的荒冢,到處都是頹垣斷塹的城市和流離失所的人群。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不再是對歐式生活的讚美,反而成為對歐洲人自命不凡的莫大嘲弄。
歐洲的這種遭遇並非獨一無二,因為其他文明也同樣經歷過動盪、戰爭和種種暴行。但其突發性、慘烈和迅疾程度以及對全球造成的後果卻無可比擬。其中,最異乎尋常之處在於歐洲文明自我毀滅的能力。對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歐洲殘暴的殖民統治、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以及四分五裂的狀況中窺知一二。儘管如此,高度發達的歐洲文明與集中營之間的聯繫,仍然令人觸目驚心。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人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同時,歐洲國家間也戰火不斷。整個歐洲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統一總是稍縱即逝,這一點的確令人費解。事實上,歐洲的地形也注定了它們難以同舟共濟,因為歐洲並非一塊整齊劃一的大陸,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島嶼、半島以及橫亘其間的崇山峻岭組成,此外,還有海洋、海峽、層巒、深谷和一望無際的平原。與美洲不同的是,歐洲的河流並未百川歸一,而是各自奔流。
除大洋洲以外,歐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星羅棋布。時至今日,歐洲小國林立、人口眾多,共有50 個獨立的國家(包括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2.5人,歐盟國家為每平方公里112 人,而亞洲為每平方公里86人。很顯然,歐洲支離破碎、人滿為患。
這種地形意味著,歐洲很難通過征戰取得統一,且蕞爾小邦也能長期生存。公元1000年與公元2000年的歐洲地圖相差無幾,這便是明證。歐洲國家鱗次櫛比,長期以來毗鄰而居,深仇宿怨使他們很難信任和寬宥彼此,導致其一再重燃戰火。與此前的衝突相比,20世紀的兩場戰爭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在於,這一次導致天下大亂的是科學技術的優劣和意識形態的差異。
歐洲四分五裂、邊地眾多,不同國家的宗教和文化在這裡相互碰撞、融合。雖然各國的政治邊界往往就在其中,但邊地的範圍要相對廣闊。從許多方面來講,邊地的作用甚至比邊界更為重要。我們不妨構想一下墨西哥與美國的邊境,其分界線雖然一清二楚,但墨西哥的影響、語言和人口早已越過這一界限,還在不斷向邊界以北延伸。同樣,美國的文化和商業往來也一直在向邊界以南蔓延。住在兩國邊境地區的墨西哥人由於吸收了美國文化,與其他墨西哥人顯得格格不入。而邊境以北的盎格魯文化也發生了嬗變,逐漸轉變為一種奇特的混合體,邊地居民甚至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語言“Spanglish”,即“混有西班牙文的英語”。這些人非常獨特,彼此的共性有時甚至超出了他們與國人之間的相同之處。
我住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南部,那裡的地名多為英語或德語,因為德國人也曾在奧斯汀以西定居。當我沿著I-35州際高速公路南下時,看到的都是諸如“新布勞恩費爾斯”之類的德語地名。但隨著距離聖安東尼奧市越來越近,路旁的地名變成了西班牙語,讓我常常錯以為自己身處墨西哥,儘管美墨邊界尚在100多英里以南。這一點足以說明許多問題。
這種邊地在歐洲不勝枚舉,其中最重要的一塊邊地(俄羅斯以西地區)將俄羅斯與歐洲大陸分隔開來。這一邊境地區面積遼闊,包含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數個國家。在過去100年裡,我們看到,由於俄羅斯不斷蠶食鯨吞,雙方的政治邊界大幅西移,而邊界東部出現了一些新興獨立國家。無論當時雙方的邊界究竟位於何處,該地區居民彼此之間的共性,超出了與俄羅斯或者西方之間的共性。實際上,“烏克蘭”一詞在俄語中意為“邊區”,也即邊地。
雖然這一邊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但歐洲意義重大的邊地遠不止於此。法語區與德語區之間的分野從北海一直延伸到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地區橫亘於中歐和土耳其之間;庇里牛斯山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交界地帶;匈牙利四周有一些面積較小的邊地,那裡的匈牙利人處於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的統治之下。此外,英吉利海峽這處海上邊地將英國與歐洲大陸阻隔開來。歐洲面積雖小,但人煙稠密、宿怨不斷,因此邊地永遠不可能消失。歐洲的歷史無疑為此提供了明證。
在邊境地區,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走私往往是一種正當生意;同時,這裡也是各國兵戎相見之地,即一觸即發的危險地帶。如今,萊茵河地區雖然太平無事,但歷史上並非如此。從1871年起,萊茵河地區和法語區之間一共爆發了3場戰爭。當時,由於法德之間存在深固而嚴重的分歧,該區域就像一個火藥桶。一旦擦槍走火,勢必烽煙四起。現在看來,俄羅斯以西的邊境地區也已危機四伏,那裡雖然風雷激盪,但火勢只是剛剛開始蔓延,還未形成燎原之勢,因此尚未來滅頂之災。
“一戰”和“二戰”期間,歐洲的所有邊地都火藥味瀰漫。它們迸發的火星燎起熊熊烈火,並迅速向四周擴散。1914年,歐洲全境掀起了疾風暴雨。戰火短暫平息後,1939年戰爭再次爆發,其劇烈程度在世界史上都堪稱罕見,甚至絕無僅有。人們充滿了恐懼之情與可怕的回憶,而這種情緒一旦被觸發,邊境地區很快就為烈焰所吞噬,並匯聚成一場空前的浩劫。

  
右翼政黨:新歐洲戰爭的“癌細胞”
“二戰”後,歐洲進行了艱難的重建,並在外援下恢復了獨立。人們從一片焦土之上總結出這樣一句話:“永不重演。”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猶太人已經發誓,決不允許大屠殺再次發生。一般情況下,歐洲人不會時常提起這句話,但這種堅決的態度影響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那些在31 年烽煙中幸免於難的人們,緊接著又迎來了冷戰。這場戰爭關係著歐洲的生死存亡,但決定權卻掌握在莫斯科與華盛頓手中。最終歐洲並沒有爆發戰爭,這一點筆者會在下文詳談。威脅解除後,歐洲人的目標仍是不再重蹈31 年的覆轍,他們絕不會讓昔日可怕的遭遇重演,或者像冷戰時期那樣將自己置身險境。為了這一信念,歐洲人犧牲了龐大的帝國和手中的權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放棄了自己在世界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了結束戰爭的噩夢,歐盟應運而生。這一機構的宗旨是促使歐洲國家緊密團結,共同走向繁榮昌盛,從而使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理由破壞和平或者相互傾軋。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幾個世紀以來,歐洲一直致力於擺脫異族壓迫、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自決權的鬥爭。雖然他們曾經親眼目睹違反這一原則所造成的惡果,但他們仍不願為此放棄自己的道義及職責,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是確保所有國家均保留各自的主權,且任何人都不得將其剝奪。貝多芬的《歡樂頌》被定為歐盟的盟歌,但早先的嘲諷意味如今已經消失殆盡。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已經真正摒棄衝突與戰爭,抑或這只不過是一次短暫的間奏、誘人的假象?歐洲無疑是全球最富庶的地區之一,GD之和超過了美國。歐洲與亞洲、中東和非洲接壤,因此,一旦爆發新一輪戰爭,不僅歐洲會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都會發生劇變。至於歐洲是否走出了31年戰亂的痛苦以及此前漫長千年的陰影,其答案乃是考慮未來任何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也是筆者創作本書的意圖,而且這個論題從許多方面對我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1949 年,我出生在匈牙利,而我的父母分別生於1912年和1914年。我的家庭正是在這31年間及隨後一段時間組建的,當時歐洲正處於驚恐萬狀之中。而我們之所以離開歐洲,是因為我父母深信,歐洲精神已經深受腐蝕,這種狀態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隱介藏形,但最終還是會暴露無遺。作為一個美國人,在我生活的世界裡,所有事情都源自於個體的決斷;作為歐洲人,在面對盤根錯節、令人茫然的歷史時,任何決定都顯得毫無意義。作為美國人,我學會了直面這個世界;作為歐洲人,我學會了逃避現實。我之所以要探索這一歐洲之謎,究其原因,是源於父母在餐桌旁的交談以及夜深人靜時的夢魘。因為歐洲人的生活態度迥異於美國人,我產生了“認同危機”,僅從這一詞語便可以推斷,我已經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既然兩者兼而有之,那我究竟是何許人也?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問題:歐洲是否真的已經改弦易轍,還是注定要時常為《歡樂頌》所嘲弄?
青年時代,我選擇對政治哲學進行研究,因為我希望儘可能從最高層面正視這一問題。在我看來,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問題必然歸結為政治問題。政治關乎社會及其賦予民眾的義務、權利和敵友關係。而哲學對最普遍的事物進行剖析,迫使人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稔實則陌生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才是獲得真知灼見的不二法門。
人生當然不會如此簡單。在研究所里,我開始專攻德國哲學。作為一名猶太人,我想要知道,那些蓄意屠殺兒童並將其奉為國策的人究竟作何感想。當時正值冷戰時期,所以我清楚,所謂“歐洲問題”實質上是蘇聯問題,因為蘇聯人對我生活的影響並不亞於德國人。卡爾·馬克思可以說是剖析這一問題的理想切入點。時值仇視史達林的“新左派”方興未艾,因此我選擇對這個派別進行研究。
為此,我曾多次返回歐洲,結識了不少歐洲新左派的朋友,因為我希望了解該派思想家如阿圖塞、葛蘭西和馬爾庫塞等人的觀點,所以不能只在圖書館中閉門造車。外界局勢雲譎波詭、瞬息萬變。對多數人來說,新左派只不過是一種泡妞的手段、一場時髦的社會運動。對少數人來說,他們試圖籍此認識世界,尋找匡時濟世的良方。只有屈指可數的一小撮人,把它視為己任以及使用暴力的藉口。
人們常常忘記,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基地”組織出現之前,歐洲暴力活動就有愈演愈烈之勢。恐怖分子在許多歐洲國家實施暗殺、綁架,並炸毀建築物。美國同樣存在提倡暴力的左派,只是其影響微乎其微。這些組織雖然數量有限,但引起了我的極大關注。政治暴力在歐洲捲土重來,在這場運動中,人們偶然會提到階級鬥爭,但並沒有信以為真。
當時出現了一種用槍射穿敵人膝蓋骨或腿部的報復行為。我永遠無法確定,比起奪人性命,令其受傷致殘究竟是更仁慈還是更殘忍。在我看來,這些人最值得警惕,因為他們正在重蹈31 年的覆轍。他們對所謂的道義責任信以為真,並拒斥社會價值,妄圖擺脫束縛,作出可怕的行徑。在與其中一些人交往時,我注意到,他們並非真的希望改變任何事情。他們之所以會採取暴力,完全是出自對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世界的憤怒,以及對任何庸庸碌碌之輩的蔑視。他們視後者如寇讎,並自詡為“復仇者”。
與這些人相處越久,我就愈加對歐洲人的看法表示懷疑。因為歐洲人普遍認為,他們已將過去拋諸腦後,而這種自信正在與日俱增。然而,在我看來,這就像醫生在癌症手術中漏掉了幾個細胞,一旦遇到合適的環境,病症就會死灰復燃。20世紀90年代,歐洲爆發了兩場區域戰爭,即巴爾幹半島的波赫戰爭以及高加索地區的車臣戰爭,但歐洲人對此不予理會,認為這兩場戰爭不具代表性。他們對左翼極端分子也不甚關心,稱他們也不具代表性。今天,他們同樣對右翼暴徒熟視無睹,稱他們不具代表性。這種觀點反映了歐洲人的倨傲自信,它或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並非不證自明。
歐洲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就像人類社會的所有其他機構都會遭遇艱難一樣,歐盟也正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其中大多數是經濟問題。歐盟的宗旨是促進“和平與繁榮”,假使繁榮不復存在,或者在某些國家消失不見,和平是否也會難以為繼?我注意到,目前一些南歐國家的失業率已經與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持平,甚至超出這一水平,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以上就是本書將要探討的問題。其中部分涉及“歐洲卓異論”,即認為歐洲已經解決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尚未解決的和平與繁榮問題。這或許是事實,但仍需加以討論。假如歐洲並非天賦異稟,而是陷入了困境,那么接下來將會如何?
這個問題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歐洲為什麼會成為人類世界自我發現和自我轉變之地?此事是如何發生的?其次,既然歐洲文明如此璀璨,那么歐洲是否存在自身缺陷,從而引發了31 年的烽煙?如果這些缺陷確實存在,那產生的原因何在?最後,上述問題一旦澄清,我們就可以預知歐洲的未來及其潛在的危險地帶。如果歐洲已經翻過了血雨腥風的歷史殘篇,這無疑是一條重要的信息。反之,如果歐洲尚未超越這段歷史,其暗含的信息將更加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審視過去500 年中歐洲人的境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