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

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

《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是199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基佐

基本介紹

  • 書名: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
  • 作者:基佐 F.P.G.Guizot
  • 譯者:程洪逵,沅芷
  • ISBN:9787100023269
  • 類別:人文社科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第八講,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第十四講,

圖書信息

中文名: 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
作者: 基佐 F.P.G.Guizot
譯者: 程洪逵
沅芷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書號: 9787100023269
發行時間: 1998年12月
地區: 大陸,法國
語言: 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根據1828年在巴黎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加工而成的,全書共14講。作者認為,文明有兩大事實組成: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發展。而本書只限於社會歷史從社會的角度來展示文明。

圖書目錄

第一講

本課程的目的——歐洲文明的歷史——法國在歐洲文明中起的
作用——文明是敘述的合適主題——它是歷史中最普遍的事實
——文明這個詞的通常的和通俗的意義——構成文明的兩個主
要的事實:1.社會的發展;2.個人的發展——證明——這兩個事
實必然是互相結合著的,並且或遲或早會互相產生出來——人類
的命運是完全限制在他的實際的社會狀態之內的嗎?——文明
的歷史可以根據兩個著眼點來說明和考慮——關於本課程計畫
的幾句話——人心的現狀和文明的前景

第二講

本講的目的——古代文明的單一性——近代文明的多樣性——
它的優越性——羅馬帝國覆亡時歐洲的狀況——城市的優勢
——皇帝們試圖改革政治——洪諾留和狄奧多西的詔書——帝
國的名稱所具有的威力——基督教教會——它在5世紀時經過
的各個不同的時期——行使市政職權的教士——教會的好的和
壞的影響——蠻族人——他們將個人獨立觀念和人對人的忠誠
引進了近代世界——概述5世紀初文明的諸不同因素

第三講

本講的目的——各種各樣的制度都自命為正統的——什麼是政
治上的正統?5世紀時各種政治制度的並存——人、財產和制度
狀況的變化無常——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物質上的,即持續不
斷的入侵;另一個是精神上的,即蠻族人所特有的、對個人利益的
自私心——文明的根源是秩序的必要性,對羅馬帝國的回憶,基
督教教會和蠻族人——蠻族人、城市、西班牙教會、查理曼和阿爾
弗雷德的組織社會的嘗試——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停止入侵——
封建制度開始

第四講

本講的目的——事實和理論之間的必要結合——鄉村對城市的
優勢——一個小封建社會的組織——封建制度對封地所有者的
性格和對家族觀念的影響——人民對封建制度的憎恨——教士
不能為農奴做什麼事——不可能有規則地組織封建制度:1.沒有
強有力的當局;2.沒有公眾的權力;3.聯盟制度的困難——封建
主義中固有的“反抗有理”的思想——封建制度的有利於個人的
發展而不利於社會秩序的影響

第五講

本講的目的——宗教是結社的原動力——強迫並不是統治的本
質——一個政府的合法理性的條件:1.權力必須握在最傑出的人
的手裡;2.被統治者的自由必須受到尊重——教會是一個社團,
而不是一個特權階級,因而符合這些條件中的第一個條件——關
於其中存在的各種任命和選舉的方法——它缺乏另一個條件,因
為權威的不合法的擴大和武力的濫用——教會內部的思想活動
和思想自由——教會與君主們的關係——宗教勢力的獨立被制
定為一項原則——教會篡奪世俗權力的託詞和努力

第六講

本講的目的——教會內部分為統治一方與被統治一方——世俗
人士對教士的間接影響——教士是從社會上各種身份的人中招
募而來——教會對公共秩序和立法的影響——悔罪制度——人
類心智的發展完全是神學的發展——教會通常列身於權勢這一
邊——這是不足為奇的;宗教的目的就是控制人類的自由——從
5世紀到12世紀教會的不同狀態——第一,帝國的教會——第
二,蠻族的教會;兩種權力分離原則的發展;修道士會——第三,
封建教會;試圖健全組織;需要改革;格列高利七世——神權教會
——探索精神的復興;阿培拉爾——自治市鎮運動——這兩個事
實之間沒有聯繫

第七講

本講的目的——12世紀與15世紀市鎮狀況之比較——兩個問題
——1.市鎮如何取得自治權——5至10世紀之間的市鎮狀況
——它們的衰落和復興——地區社會造反——自治特許證——
市鎮自治的社會和精神效果——2.自治市鎮的內政管理——市
民大會——行政官員——高度和低度自治——歐洲諸國自治市
鎮狀況之差別

第八講

本講的目的——縱觀歐洲文明史——它的獨特的基本的性質
——此種性質開始出現的時代——12世紀至16世紀歐洲狀況
——十字軍運動的性質——它們的精神和社會原因——到13世
紀末這些原因不復存在——十字軍運動對文明的影響

第九講

本講的目的——君王在歐洲歷史及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一重要性的原因——研討君王制度應著眼兩個方面——第一,
它的真實和永久的本質——它是最高管轄權的人格化——其限
度範圍——第二,它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歐洲君王是各種君王
形式的產物——關於蠻族君王——關於帝國君王——關於宗教
君王——關於封建君王——關於現代君王及其真實性質

第十講

本講的目的——對調和現代歐洲各社會因素、使它們在一個社會
中,一個中心權力之下,共同生活和行動所作的嘗試——第一,組
織神權政治的嘗試——為何失敗——四個主要障礙——格列高
利七世的錯誤——對教會統治的反對——來自人民的——來自
君主的——第二,組織共和政治的嘗試——義大利的共和國——
它們的缺點——法國南部的自治市鎮——鎮壓阿爾比派異端的
十字軍——瑞士聯邦——佛蘭德和萊茵河畔的自治市鎮——漢
薩聯盟——封建貴族與自治市鎮間的鬥爭——第三,組織混合政
治的嘗試——法國的三級會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議會——
英國國會——德國的獨特情況——一切嘗試終告失敗——原因
何在——歐洲的總趨勢

第十一講

本講的目的——15世紀的特徵——國家和政府的日益集中化
——第一,關於法國——法蘭西民族精神的形成——路易十一的
政府——第二,關於西班牙——第三,關於德國——第四,關於英
國——第五,關於義大利——國家對外關係和外交的起源——宗
教思想運動——貴族改革的嘗試——康斯坦茨和巴塞爾宗教會
議——民眾改革的嘗試——約翰·胡斯——文學的復興——對古
代的仰慕——古典學派或自由思想者——一般活動——航海、發
現、發明——結論

第十二講

本講的目的——從現代歷史中識別概括性事實並非易事——16
世紀的歐洲畫面——倉促下結論的危險——對宗教改革發生原
因的各種看法——它的主要性質是人類的心靈對思想領域內專
制的反抗——這一事實的證據——宗教改革在各國的不同命運
——宗教改革的弱點——耶穌會教士——宗教社會的革命與世
俗社會的革命之間的相似之處

第十三講

本講的目的——英國革命整體的性質——它的主要起因——它
的性質政治多於宗教——它的三大派別:1.合法改革派;2.政治
革命派;3.社會革命派——全部以失敗告終——克倫威爾——斯
圖亞特王朝復辟——法制政府——浪子政府——英國和歐洲的
1688年革命

第十四講

本講的目的——英國與大陸上文明進程之異同——17、18世紀間
法國居歐洲的優勢地位——在17世紀是由於法國政府——在18
世紀是由於法國國家本身——關於路易十四的政府——關於他
的戰爭——關於他的外交——關於他的行政管理——關於他的
立法——快速衰落的原因——關於18世紀的法國——哲學革命
的主要特徵——本課程的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