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英雄史詩

歐洲中世紀英雄史詩

《羅蘭之歌》(1080?)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詩。它敘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取得決定性勝利,所剩頑敵馬西里為免於滅亡,遣使求和。查理大帝派去談判的使臣甘尼侖,貪生怕死,被敵人收買。當查理率領大軍回國時,馬西里以10萬大軍襲擊掩護法軍撤退的羅蘭部隊。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大將羅蘭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查理聞訊趕來,消滅敵軍,處死叛徒甘尼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洲中世紀英雄史詩
  • 法國:《羅蘭之歌》
  • 西班牙:《熙德之歌》
  • 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概括,羅蘭之歌,熙德之歌,

概括

法國的《羅蘭之歌》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羅蘭之歌

史詩著重歌頌羅蘭的英雄氣概,讚美他對國家、對君王的忠貞,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在遭到敵人大軍的包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關頭,他仍然無畏地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當他身負重傷,力盡倒地時,仍艱難地將寶劍和號角放在背後,面向西班牙,表示至死不忘衛國抗敵;又將右手伸向上天,表示甘願為護教流盡最後一滴血。史詩對王權的象徵——查理大帝也極盡謳歌之能事:講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講他深謀遠慮,堅持正義;講他對內能鎮壓諸侯叛亂,對外能擊敗入侵之敵,建立統一強大的國家。這正符合中世紀社會從割據狀態走向統一的歷史潮流。
《羅蘭之歌》在藝術上巧用誇張、渲染手法。羅蘭吹號角求援時因用力過度而口噴鮮血,脹裂了太陽穴而死去;把歷史上遠征西班牙時只有36歲的查理,寫成已有200歲的“長須雪白”、“容顏威嚴有神”的理想君主。這些手法有助於突出羅蘭的剛強性格和查理的威嚴形象。
史詩還使用教會文學中常用的神秘夢幻、上帝顯靈、天使下凡等手法。儘管這是基督教神學迷信思想的烙印,但用得好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例如上天讓太陽停止不動,使查理能在白天乘勝殲滅一支敵軍,這一奇蹟正好表現了查理和廣大士兵渴望消滅敵人,為羅蘭復仇、為國雪恥的心情。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1140?)是一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侵略的英雄史詩,著重謳歌英雄人物熙德英勇善戰、忠君愛國、對敵狠對友親的崇高品德。史詩主要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熙德沙場血戰和個人家庭的坎坷經歷,很少用其他史詩常見的神秘夢幻手法。《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譴責羅斯國內王公們的內訌引起外族的入侵,讚美勇士伊戈爾。史詩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上採用民歌手法,對後代俄羅斯文學有深遠影響。《尼伯龍根之歌》(1200?)用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移時代的傳說,反映12世紀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它歌頌勇武過人、心懷坦蕩、急公好義的理想英雄西格夫里特,譴責陰險狠毒、圖財害命的封建朝臣的典型哈根。藝術風格上接近早期英雄史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