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畲族的血脈里存在著好唱歌的因素,只要遇上的是畲族同胞,他們無論認識不認識都要進行對唱。有的善於盤唱,能夠即景生歌,看到什麼景物就能作出一首歌來,這要求歌手必須有較高的水平,畲民同胞稱之為“散條”。用這種方式進行比歌就叫作“比肚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比比誰的肚子裡有墨水、有文化。他們上山勞作,可以相互傳唱,達到消除疲勞、尋求趣味的作用。遇上男女對唱,則把歌唱的內容延伸到談情說愛上。小伙子遇上了年輕美貌的畲女,往往主動發起進攻,歌聲一浪高過一浪。有人稱畲鄉是歌的海洋,“瑞雲四月八”歌會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瑞雲四月八”又衍進了活動內容,即這一天,畲族人都要為自己的耕牛過節。《福鼎畲族志》載:“農曆四月初八忌用牛。”畲族人認為牲畜是有靈性的,特別是耕牛,為畲族人刀耕火種的好助手,給他們帶來糧食,使畲人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所以在耕牛過節當天禁忌用牛的習俗從祖上便開始傳衍。畲族志中的《勞動習俗》也載: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一定要歇工,俗稱“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節”。畲家人十分注意調節休養生息,畲族志《畜牧業·畜牧》中也提到:畲族農戶所養牛主要有兩種。一是水牛,二是黃牛,水牛多是耕牛,黃牛多為肉食。耕牛歷來受到畲族農民的愛惜和保護,畲族傳統節日“四月八”也是“愛牛節”。
主要活動
唱畲歌
唱畲歌是“四月八”的主要內容,畲族人民在長期的勞作實踐中,把生產生活中得到的經驗和認識提升為樸素的歌言,用傳唱的形式傳承下來。畲族人民唱歌是徒唱,他們不用藉助器樂伴奏,一開口就唱,歌詞和歌調一起出口,渾然一體。瑞雲畲歌調屬於“福鼎調”,因其地處鼎霞交界,受地域方言影響,音色與當地其他畲族同胞的畲歌又有差別。因此,通常人們聽調就能確認這位歌手來自哪個畲鄉。瑞雲畲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勞動歌、時政歌、情歌、生活歌、小說歌、儀式歌等,每個大類型中還分為若干小類型。
歌會期間,有在“野地”唱的,即在翠竹林、茶地、溪流、小河旁、田野間對唱,也有在自家門口對唱的,群體對唱三五人、六七人不等。瑞雲賽歌大都臨場即興創作,隨編隨唱,寓意深刻,稱為“散條”。在不斷地傳唱和創作中積累,畲歌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與發揚。另外,新的生活方式也帶進了賽歌場,畲族歌手還可以使用手機對唱,縮短了時空的距離。
火頭旺
“畲”本身的含義就是刀耕火種的意思。福鼎、霞浦等地畲族人有著開荒種地的悠久歷史,並與刀耕火種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正是從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中,逐漸衍化出以燒火作為娛樂的遊戲活動,經過一天的辛勞,畲家人在夜色中,燒起一堆火,盡情地歡唱歌舞,驅趕夜色中的寂寞和一日的疲勞,這就是“火頭旺”的起源。“瑞雲四月八”的“火頭旺”是在晚上進行的,瑞雲地處山區,環境清幽。一到夏季的晚上,月明星稀,天高氣爽。這時,經過一天忙碌的畲家人點燃已搭好的柴堆,燒起篝火,一群青年男女圍在火堆旁盡情地歡唱。他們開始時顯得有些拘謹,又帶有幾分羞澀,總是對著禮節歌,你方唱罷我登場,並你推我讓,和和氣氣。到一定的時候,俏皮的女歌手往往會主動地邀請外地的男歌手,並設法將男歌手推向火堆,一個上前不行,就兩個上前,連拉帶搶,再不行就三個、四個、五個,人數一直增加,最後把男歌手抬起來,在燃燒的火苗上過火(但不能傷及身體),並晃來晃去,這就是現代的“火頭旺”,意思是祝願萬事如意,歲歲吉祥。這時山風越大,火越旺,夜越黑,火越亮,情越濃,勁越起,幾對男女在地上歡跳,幾對男女你追我逐,推推拉拉靠近火苗,周圍的人群也拍手喝彩,畲族的“火頭旺”就像是他們的狂歡節。直到深夜,人們還不肯散去,每人仍然談論著一個個關於火的故事,互相祝福,互相祈願,祝願年年興旺。
愛牛節
“愛牛節”一直傳承到現代,“四月八”這天,畲家人把自己的耕牛身體洗乾淨,在頭角上佩紅布,以顯得喜慶。耕牛年到頭勞作,在這天可以歇息下來,主人把最好的飼料餵給它吃,把自做的最好“牛酒”拿出給耕牛喝,以犒賞它一年來的辛勞。耕牛在“喝酒”時,牧童在旁邊一遍一遍地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歇。”這個活動,充分體現了畲族人對家畜的愛護。因此,四月初八又被畲民稱為“愛牛節”,又稱“牛歇節”。
特色食品
牛角粽是畲家特色食品,福鼎本地制粽時間大都在端午節前後三五日。牛角粽用糯米加黃豆等拌成,形狀有三角、四角,稱為“三角粽”“四角粽”,方形的稱為“枕頭棕”,有豆的稱為“豆粽”。“四月八”衍習牛歇節中的牛角形象,所以粽做成牛角狀,頭是尖尖的,稱“牛角粽”,用山中的小型粽葉包裹而成,味香而醇厚。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畲族人民以歌會友,以歌會親,並且以歌代言,以歌抒情,以歌論事。畲族人民普遍愛好民歌,他們把對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感受,用歌的形式傳承下來。在“瑞雲四月八”中,畲族歌手大顯身手,通宵達旦,引吭高歌,對傳承畲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瑞雲四月八”是畲族同胞的文化展示,是文化的沉澱和整合,是從生活的沃土裡培育出來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其通過歌會形成的口頭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社會價值
參加歌會的賓朋來自四面八方,身份各異,他們帶來了多方面的信息、經驗,促進了當地文化交流,積極影響著畲鄉發展。同時,他們也把硤門畲鄉的社會發展、豐富資源傳播到各地,起到宣傳作用,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民族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藝術價值
“瑞雲四月八”是畲族文化藝術的一次集體性展示,其原生態的民歌是中華民族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畲族服裝製作工藝流程細緻、技法高超、色彩艷麗、寓意多元,都賦予這個誠實勤勞智慧的民族充分的藝術天分和色彩。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福鼎市畲族文化促進會獲得“歌會(瑞雲四月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歌會(瑞雲四月八)項目保護單位福鼎市畲族文化促進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5月17日,硤門畲族鄉第五屆瑞雲“四月八”畲族牛歇節活動在瑞雲村舉行,來自霞浦、福安、浙南等地的畲族同胞及來賓4000多人聚集瑞雲,共慶佳節。
2014年5月6日,農曆四月初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瑞雲四月八畲族牛歇節在福鼎市硤門畲族鄉瑞雲村開幕。
2019年5月11日至12日,農曆四月初七至初八,硤門畲族鄉第二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暨第八屆瑞雲“四月八”歌會(牛歇節)在硤門畲族鄉瑞雲畲族村舉行。
文化軼事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春秋時候,楚國出現了兩位畲族歌王,一個名叫鐘期(鐘子期),一個名叫鐘儀,他們都善於唱歌。樂師伯牙善於彈琴,由他所奏的曲調“大喝”和“小喝”,音韻沉雄、曲調和諧,有如高山流水,渾然天成。但他的曲調無人能識,無人能懂,更無人能和。一次偶然相遇,鐘期聽著伯牙的演奏,居然和上他的旋律。知音難覓,鐘子期死後,伯牙絕琴,從此不再彈唱。漢揚雄《解難》中提到:“是故鐘期死,伯牙絕弦破琴而不肯與眾鼓。”他們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成為千古佳話。鐘儀原本是楚鄖公,被鄭國推薦給晉國。晉王要他彈琴、唱歌。鐘儀傳承伯牙和鐘子期的彈唱技藝,“與之琴、操南音、得土風”,晉王聽了大為高興,封賞了鐘儀。後來,畲族的後代為了紀念畲家這兩位歌王,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設壇祭祀,舉辦歌會,大家一起傳唱先祖遺歌“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畲族“四月八”歌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