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堂,漢語詞語,讀音是ɡē tánɡ,是指聚集歌唱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歌堂
- 拼音:ɡē tánɡ
- 釋義:聚集歌唱的地方
- 出處:《蕪城賦》
歌堂,漢語詞語,讀音是ɡē tánɡ,是指聚集歌唱的地方。
歌堂,漢語詞語,讀音是ɡē tánɡ,是指聚集歌唱的地方。解釋聚集歌唱的地方。1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藻扃黼帳,歌堂舞閣之基;璇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南朝·梁·沉約《十詠·腳下履》:“裾開臨舞席,袖拂繞歌堂。...
瑤族耍歌堂,流行於廣東省清遠市的民俗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族耍歌堂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活動,是廣東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排瑤的歷史文化遺產。活動內容有紀念祖先、回憶歷史、喜慶豐收、酬神還願、傳播知識等,瑤族...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
《排瑤“歌堂”儀式音聲闡釋民族志》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凱模。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嶺南排瑤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儀式音樂學、民俗學、闡釋學和符號學結合的跨學科深入研究成果,歷經前後16年的磨礪。全書含四個...
男女青年手拉著手,載歌載舞進入踩歌堂。背景介紹 “抬官人”是春節文娛活動中別具特色的形式之一,由幾十人至百多人組成“那麻”(即花臉)隊,蘆笙引路,武士開道,接著是幾十人裝扮成士兵模樣,前呼後擁抬著一位“官人”,...
坐歌堂是在瑤族地區和川東地區流行的一種婚俗,是女方家庭在出嫁前舉行的一種伴嫁歌舞的文藝形式。“坐歌堂”又稱“坐花園”“坐花堂”“陪十姊妹”,屬嫁歌之一,為姑娘出嫁前夕舉行的一種歌唱儀式。該項目於2008年被列為遂寧市...
歌堂色 歌堂色是瑤族“還盤王願”儀式中扮的女仙童,又稱“童女”、“盤王女”。民俗內容 按常規設定三名,以十二三歲端莊少女充任,其中一最佳者作新娘裝扮,以娛盤王。
《弦歌堂》是宋代文學家王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作品原文 曹務日以渾,令君心自清。散彼愁嘆氣,化作歡愉聲。歡愉何所寄,寄此弦歌鳴。歌如珠累累,弦以桐鏗鏗。顧此三尺匣,中有萬古情。大弦含春溫,赤甲隨勾萌。小弦羽雖...
【湘西歌源歌】正式歌堂歌會前的引子歌。主要介紹唱歌習俗的來歷和起源。土家族在正式的歌堂歌會裡唱歌之前,一般先唱《歌源歌》,歌手通過唱此歌試探對方水平高下。不會唱此歌的歌手不算真正的歌手。一般歌師都會唱歌源歌,此歌長...
女書坐歌堂活動主要集中在江永地區。民俗內容 女書習俗活動流程 江永女書流傳地區的坐歌堂是以女書為媒介,由待嫁新娘、陪娘和樂手構成基本成員,分為愁屋,小歌堂,大歌堂三個階段。歷時三天,是江永婚嫁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陪十姊妹歌”在三峽地區又稱“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種只唱不哭的長詩結構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禮儀形式,不能任意顛倒,專家稱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請未婚女子九人,圍桌打廂而坐,新娘頭搭絲帕,行至堂前三...
安席歌 新娘出嫁前兩或三晚的當日晚飯後,伴嫁活動開始。眾歌手在歌頭率領下進入由伴頭布置好的歌堂依次入座,起唱安席歌,正式拉開伴嫁活動的序幕。安席歌一般為四句,旋律優美,情感親切。耍歌 唱了安席歌后就唱耍歌。耍歌表面上...
多耶,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多耶,又稱“踩歌堂”。多耶是侗語音譯詞,侗語“多”有舞動、跳躍的意思,“耶”即唱歌,“多耶”意即歌舞。多耶屬於侗族大型集體舞蹈,起源於勞動,...
聽當地人說,精於工匠的七十二寨侗族人,樂施好善,捐資建學校、修歌堂、造風雨橋……這裡的民居為兩層或三層的木質結構,依山傍水,鱗次櫛比,不用一釘一鉚的古木樓——站板鑲嵌著方正的木格,精雕細刻的各種圖案留存於窗欞之上,...
伴嫁舞是流行當地的一種民間風俗。每當婦女出嫁,村裡的歌頭(又名伴頭)、歌手、親戚就自然地聚到新娘家裡,組成歌堂,唱伴嫁歌,跳伴嫁舞。伴嫁起原於何時,尚未查清。舞蹈由來 有史料記載:“凡婚嫁之夕,男女家俱設筵中堂,...
坐花樓,漢族民間交際風俗。流行於湖南桂陽等地。農村少女集體宿丁二一樓,作女工,練歌舞,故名。當其中某位將要出嫁時,花樓姐妹幫她做針線,為她主持“歌堂”(出嫁前一天晚上的歌舞會) 花樓不準男性青少年進入,他們每每聚於樓旁...
《拜祖宗》是一首瑤族坐歌堂哭唱歌曲。歌曲歌詞 女兒穿上朱紅衣,六親姊妹都來齊。親戚為兒送厚禮,六親為兒更淘神。拜上祖宗與香火,孫女上前來跪著。我把祖宗來拜過,再來拜上公與婆。轉拜父母養育恩,長大分離各走各。一朝天子...
一般選取音樂明快活潑的耍歌作舞曲。當伴嫁歌唱到快天亮、郎家花轎即將來臨,歌堂氣氛升溫的時候。歌手們順手拿起歌堂上的茶具、酒具(一般是碟子、茶壺、香燭、雨傘、鍋蓋、米桶、菸斗)等生活用品做道具翩翩起舞,把歌堂熱烈、惜別的...
排瑤民歌按內容可分為歌堂歌、歷史歌、勞動歌、情歌、風俗歌等五種類型。歌堂歌是排瑤耍歌堂活動中唱的歌,包括歌頌盤古王、講述民族歷史淵源、傳說故事、農事知識等內容,有《盤古王歌》、《彈指歌》、《優嗨歌》等,是集排瑤民歌...
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香山之民在婚喪嫁娶、慶典祀神時,均歌唱以導其情,曰歌堂……”。明朝嘉靖年間的《香山縣誌》中還記載有黃棠所寫《長洲煙雨》中對疍民們生活場景的描述:“萬頂中間螺髻青,人家環繞住昇平。鶴汀鳧...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