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觸、十功德,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故稱‘離生喜樂’,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稱為初禪。尋,...
其“體”(性)為“心一境性”,其“用”(作用)為“能審慮”。總得特點是已離欲界感受,而與色界觀想和感受相應。從一禪到四禪,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四種不同的精神境界。——杜繼文等《佛教小詞典》...
其“體”(性)為“心一境性”,其“用”(作用)為“能審慮”。總得特點是已離欲界感受,而與色界觀想和感受相應。從一禪到四禪,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四種不同的精神境界。——杜繼文等《佛教小詞典》 初禪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蓋身雖處欲界散地等下地,但心現無色界之定心,故得無色果。此‘定無色’之體與色界定同為善心一境性,而無色界因無色蘊,故‘生無色’之體唯受、想、行、識四蘊。關於修何等加行始可入此四無色定,《法蘊足論》卷八〈無...
此後對於同樣的所緣境上,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為色界心;余者都是欲界的,但有較強於自然心的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又為安止的準備工作故亦名為遍作,譬如鄉村等的附近稱為近村或近城,...
此後對於同樣的所緣境上,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為色界心;余者都是欲界的,但有較強於自然心的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又為安止的準備工作故亦名為遍作。33 33 “遍作”(parika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