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風霜二詩帖

欲借風霜二詩帖

《欲借風霜二詩帖》,宋徽宗趙佶所書。紙本,縱33.2厘米、橫6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歲(1110)時所作。

詩帖由一首七言律詩與一首五言律詩合併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此帖上的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畫舒展遒麗,通幅極具精神,是展現瘦金體神采的精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欲借風霜二詩帖
  • 館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規格:33.2cm×63cm
  • 書法類型:楷書瘦金體
釋文,藝術鑑賞,詩意解析,作者簡介,

釋文

詩一:欲借嵯峨萬仞崇。故將工巧狀層峰。數尋蒼色如煙合。一片盤根似蘚封。院宇接連常籍竹。池亭掩映卻憑松。分明裝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幾韻鐘。
詩二:風霜正臘晨,早見幾枝新。預荷東皇化,偷回北苑春。旗槍雖不類,荈孽似堪倫。已有清榮諭,終難混棘蓁。

藝術鑑賞

《欲借風霜二詩帖》,其結體取縱勢,上緊下松,內收外放,撇捺舒展峻宕,橫畫起筆輕巧虛動,收筆處重按,略呈回鉤狀。豎畫皆作垂露,撇如匕首,爽直凌厲,捺筆若切刀,波磔綿長而義稍加溫潤的筆致。點畫間氣息貫通,自然飛動的牽絲常常充溢其間,為作品平添些許生氣,原本單薄的線條也變得俊逸有神。瘦金的筆法之痩發揮到了極致,其精神外露,通過並不豐富的線條體現出點畫間的提按、強弱對比。可以想像,若沒有很強的筆力與過人的自信,這是極難做到的。

詩意解析

第一首詩的著眼點在於推求山水畫的創作技法。
《欲借》詩帖《欲借》詩帖
首聯先從山水畫的遠景布局入手。兩句的意思是,因為想要借“嵯峨”之態體現山勢的高峻,所以運用精工巧妙的方法,通過設定層疊起伏的山峰來達到構圖的目的。“數尋蒼色如煙合”,句中的“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為八尺,詩中為概數。蒼茫的霧氣很難用長度來丈量,這裡顯然是藉以形容山中霧氣的厚重之感,兼與下句的“一片”形成對仗。之後描摹山中的樹木:在氤氳蒼茫的霧氣中,一片根株盤曲錯節的古樹好像苔蘚一樣連綿一體。把樹木比喻為苔蘚,非常新穎,這當然也與繪畫作品構圖的比例有關。中國山水畫向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最高境界。表現人的存在,自然離不開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居室園亭。詩人告訴我們,營造畫境,院落居室須設定竹林來隔斷,方顯得深邃;池塘亭廊要憑藉松柏的掩映,才顯得含蓄。尾聯點出院落的真實身份,原來那是依岩而建的山寺,那么,居住在這裡的人,自然便是隱居山中的僧人了。然而,既是寺院,該有鐘聲才對,卻“只欠清宵幾韻鐘”。這一句,實際上表達了詩人的某種遺憾,而這種遺憾,一方面是畫面難以表現聲響所造成的,屬於藝術表現手段的缺憾;另一方面,在詩意表達上,由於“鐘聲”二字帶給人的無限遐想,使得文字得以超越無聲的載體,而予人以餘音裊裊的藝術享受,反能為讀者留下無盡的餘味。
從全詩看,詩人既能準確地說明繪畫的基本技法,在詩意的勾連和語言、意象的運用上,又能兼顧到詩歌形式的藝術感染力,充分調動讀者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激起讀者的藝術想像力,可見詩人對繪畫藝術的深入體察,及其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無比深厚的藝術功力。
第二首詩是歌詠梅花之作。此詩不具題目,詩中也未明言所詠的對象。但據詩中的時令——臘晨,以及“幾枝新”等字句,可以推知是寫梅花。
《風霜》詩帖《風霜》詩帖
首聯點出時令及題詠對象:在一個風霜嚴酷的臘月清晨,詩人驚異地發現,園子裡的梅花已放出了數枝新蕊。一個“早”字,一個“新”字,將詩人嚴冬季節里欣喜的心情表露無遺。頷聯將這一絲春意深化,“荷”,負擔之意,這裡可以引申為領略、接受;“東皇”,為司春之神;“化”字在這裡有“化育”之意。據此,頷聯的意思是,梅花先是接受了春神的化育,又偷回了北苑的春意,正因為如此,她才能早早地開放啊!一個“偷”字,予“早梅”以擬人化的色彩,使詩意呈現出幾許頑皮與靈動的情調。值得注意的是,此聯的對仗,採用了流水對的形式,在藝術手法上也使得詩意平添了一種流宕、生動之美。頸聯順勢借茶葉來形容梅蕊初綻時的姿態。由此物連類彼物,而具彼物之形貌特徵,這也是宋人“詠物”題材的題中應有之義。“旗槍”,茶名,產於浙江杭州附近,由帶頂芽的小葉製成。茶芽剛剛舒展成葉稱“旗”,尚未舒展稱“槍”,至二旗則老。兩句的意思是:梅蕊即使不像旗槍那樣挺拔優美,至少也如老茶發出的新芽那般惹人喜愛。尾聯稱讚梅之品格。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用“清榮俊茂”形容山間鬱鬱蒼蒼、甘於寂寞的松柏,故可以推知其有品行高潔、引人敬重之意。“諭”,使人曉諭之意。因為詩人的身份為皇帝,乃有此用。雖然“我”將她類比為“荈孽”,但梅終究不會混跡於荊棘之中,難以辨別,因為她自具高潔不俗的品格。
此詩就詩法而言,殊無新意可言,陳子昂《感遇》詩中“幽獨空林色”固早有秀色超群之意,張九齡《感遇》詩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具志潔義高的操守。比較而言,徽宗之作不免落入窠臼。然借“清榮”而“諭”之以人,卻也平添了詩意的雍容之態。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之子,宋哲宗時封端王。
宋徽宗像宋徽宗像
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貫等人主持國政,窮奢極欲,興建苑囿宮觀,濫增捐稅,以致國政日墮,河北、兩浙等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傳位與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書法方面自創“瘦金體”。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