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澹庵(1846-1904),又名湛然,字露文,號覺非子,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生於今閔橋鎮欣家溝頭。他是清末金湖境內名聞數縣的一代名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欣澹庵
- 出生日期:1864
- 逝世日期:1904
- 所處時代:清朝
閱歷豐富,名聲,行醫,著述,弟子,醫德,
閱歷豐富
欣澹庵出生在中醫世家。早在乾隆時期(公元1736年~1795年),他的曾祖父就因醫術高超,享有很高聲譽。到了父輩時,欣家醫術不斷成熟。雖系祖傳中醫,但上輩對兒孫習醫並不強求,完全遵從愛好,順其自然。童年時的欣澹庵,即被送進學塾,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小書讀起,繼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直至《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
光陰荏苒,轉眼到了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飽讀經書的欣澹庵初識世事,毅然放棄科舉仕進之路,立志繼承祖業,從叔父欣種五習醫。這年,他17歲。他一邊隨叔父坐堂,一邊遨遊於祖國浩瀚的古典醫籍之中,鑽研《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通過博覽群書,兼采諸家之長,加之研習祖傳醫籍,他進入了醫學的殿堂,感悟了中醫的精髓,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名聲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苦讀、研習五年之久的欣澹庵,躊躇滿志,獨立坐堂,一展抱負。他以自己研習的醫學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努力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用藥的對症性。經過不斷總結,反覆實踐,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診療方法,且屢試不爽。一例例常見病、多發病,他手到病除;一樁樁疑難重症,他也是屢起沉疴。一傳十,十傳百,欣澹庵聲名遠播,被稱為“欣半仙”。周邊數縣一批批求醫問藥之人,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數十里、數百里,來到閔家橋。時間一久,周邊官府也被驚動。遠隔百里的天長知縣宋子聯,也慕名屈尊到欣家溝頭尋醫。宋知縣在驚喜自己頑疾得以根除之後,滿懷崇敬之心,書贈金匾一面,上題“四代重儒醫,範文正之存心,濟人濟世;一生兼創導,公子荊之居室,苟合苟完”。這是對欣澹庵的高度讚美,也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行醫
同治十二年(公元1886年),欣澹庵年屆不惑,行醫已逾20年。他在繼續行醫的同時,開始“立言”,進行其代表作《四診秘錄》的著述。四診,是傳統中醫診病的四種手法,分別叫望、聞、問、切。望,就是觀察求診者的氣色;聞,就是聽求診者的聲息;問,就是詢問求診者的症狀;切,就是摸求診者的脈象。我國著名的古典醫籍《難經·六十一難》上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在《四診秘錄》中,他勇敢地衝破前人迷信脈象而忽略望、聞、問三診的束縛,尋根溯源,佐以診療實踐,色脈合參、四診並用、側重望診、其次切診、再以聞診和問診這一新的診病方式。這在當時具有振聾發聵、扭轉習弊的作用。《四診秘錄》共分上、中、下三卷和附錄,以《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為據,熔四診方法於一爐,並採用傳統的湯頭歌訣形式,論述診道秘訣,深入淺出,又易懂易學,確實不同凡響。如“見其色不見其病”之療法,歌訣是:“善色不病義誠當,惡色不病主凶喪。五官陷弱庭闕小,若加怪色豈能康?”再如“察孕婦面上氣色宜朗明潤”之療法,歌訣是:“婦人懷孕色宜華,豈在紅黃兩樣花?記取古人詩一句,掌中不可宿烏鴉。”
著述
在著述《四診秘錄》的同時,欣澹庵又開始了另一部醫著《集試秘覽》的寫作。這部書是方藥集錦。該書輯錄其本人與家傳五世之秘方,以及辯證施用方法,包括中醫內、外、傷皮膚、五官等科,以及急診諸毒、怪症、蟲獸傷等,除此外,還精選歷代名醫有代表性的著述與驗方,洋洋20卷。這使得該書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出了前人的研究水平。《四診秘錄》和《集試秘覽》,是欣澹庵對祖國醫學的重要貢獻,也是近代境內出現的最早醫學著作。遺憾的是,由於戰亂與時代原因,他生前沒有能使自己的醫著公諸於世。直到一個世紀後的1988年,經在安徽天長中醫院工作的欣氏門人整理,才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面世。
弟子
祖國傳統醫學的教學方式是帶徒授業。欣澹庵也精心帶了許多徒弟,其中兩人還學有所成。一個是他的堂弟欣汝明,一個是他的外孫徐俊升,兩人後來皆成為一方名醫。欣汝明、徐俊升也授徒數人,以至代代相傳。如今,欣氏門人弟子遍及蘇皖數縣,甚至到了香港,其中成為名醫者多人,影響深遠。
醫德
欣澹庵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也很高尚,鄉人有口皆碑。他還樂善好施,為方便閔橋一帶到高郵縣城的交通,個人出資建造了兩艘義渡船,還多次為打湖匪與修圩築堤出資獻策,深為鄉里所敬重。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操勞過度的欣澹庵不幸去世。斯人已去,業績長存。請看:1922年纂修的《三續高郵州志》,對他的醫績作有專門記載。1985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蘇歷代醫人志》,將他作為清代名醫收錄其中。1994年出版的《金湖縣誌》,也專門為他立了傳。一代名醫的業績、風範永垂青史!
該小傳選自馬國順著《歷史上的金湖》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ISBN7-214-01935-3/K.274),人物春秋篇 213-216頁。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