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來的植物群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份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subsere)。簡單地說,原生演替就是從沒有生命體的一片空地上植被類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體的空地上進行的植被演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生演替
  • 外文名:secondary succession
  • 起因火災洪水
  • 相關詞語:原生演替
  • 所屬學科:生態學
  • 實際利用:森林砍伐,草場放牧
過程特點,速度,趨向,經歷階段,演替類別,次生演替,原生演替,相同點,二者的區別,利用方式,注意事項,

過程特點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留下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還有火燒、病蟲害、嚴寒、乾旱、淹水、冰雹打擊等等。但是,最主要和最大規模的,是人為的活動。因此,對於次生演替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因為在我們利用和改造植被的工作中,我們所涉及到的都是次生演替的問題。可是,認識和分析次生演替,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原生演替的一般了解。

速度

在大多數的次生裸地上還多少保存著原有群落的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了原來群落中某些植物的繁殖體。裸地附近也可能存在著未受破壞的群落。總之,具有一定的土壤條件和種實來源。因此,次生演替系列中的各個階段,演替速度一般都較快。

趨向

部分次生演替的過程部分次生演替的過程
一般來說,當停止對次生植物群落繼續作用時,次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仍然趨向於恢復到受破壞前原生群落的類型。什麼是原生植物群落,例如雲杉林就是我國東北地區山地,以及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亞高山的一種原生植物群落的類型;羊草草原則是我國北部溫帶乾燥地區的一種原生植物群落。每一個自然區域中都有一定的原生織物群落的類型。它們具有復生的能力這是由於他們是與當地自然環境條件長期適應而形成的複雜整體,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當然,原生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及其復生的能力是極其相對的。次生演替一般趨向於恢復到原生群落的類型,但過去所有的各種比例當然不可能完全重複出現。這就是說,復生後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類型上和原來的群落相同,但質量上已經完全不同了。
影響因素
①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質、方式,作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原生植物群落受破壞的面積;
③次生群落中對原生群落的植物成分和土壤特性的保留程度;
④植物繁殖體的來源(種類、數量、距離);
⑤所在地的氣候、土壤及地形狀況。

經歷階段

這完全決定於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續時間了。雲杉林採伐,一次就消退到次生裸地階段,但同時也就很快地開始了復生的過程。羊草草原的放牧消退(退化)過程卻是逐漸進行的,在消退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上,只要停止放牧,停止牲畜繼續對群落的影響,群落就從那個階段開始它的復生過程。
總之,原生植物群落的復生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一個是土壤,一個是種子來源。因此,如果原生群落在其整個分布區都受到破壞,而且因持續時間很長而破壞得很徹底,那么,雖然氣候條件適宜,但群落的復生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在我國南方有這樣的現象:當森林被反覆砍伐後,加上長期放牧,最後形成稀疏的低草地。這種草地下土壤板結、乾燥,土壤有機質喪失殆盡。在這種情況下,群落的演替轉向原生演替的某一階段,已經不屬於次生演替的範疇了。

演替類別

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
原來的植物群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subsere)。

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在從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了的原生裸地上發生的生物演替,稱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稱為初生演替。
原生演替在水體環境中和陸地環境都可能發生。
例如:在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一個新島上,或由覆蓋的冰層融化而暴露的某一地區上開始的演替就屬於原生演替。在原生演替中生長的第一批物種,稱為先驅物種。
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 在完全沒有植物的基礎上,如海洋上隆起的新島,火山的溶岩流,新形成的湖沼等地方因植物移居發生的演替。由此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原生演替系列(prisere)。
原生演替中的水生演替原生演替中的水生演替
另,火山爆發引起的群落演替也屬於原生演替。原因是經歷火山爆發後,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實際上就是這片區域沒有過生物生長,故屬於原生演替。

相同點

都是群落演替的形式
原生裸地上開始的群落演替,即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順序發生的一系列群落(演替階段)組成一個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對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採用從岩石表面開始的旱生,和從湖地開始的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的最初發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除耕地放荒、森林採伐、草原放牧和割草以外,還有火燒、病蟲害、嚴寒、乾旱、淹水、冰雹打擊,等等,但是,最主要和最大規模的,是人類的活動。

二者的區別

1.演替的速度。次生演替的速度問題。在大多數的次生裸地上還多少保存著原有群落的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了原來群落中某些植物的繁殖體。裸地附近也可能存在著未受破壞的群落。總之,具有一定的土壤條件和種實來源。因此,次生演替系列中的各個階段,演替速度一般都較快。
2.演替的趨向。一般,當停止對次生植物群落繼續作用時,次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仍然趨向於恢復到受破壞前原生群落的類型。
3.演替所經歷的階段。這完全決定於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續時間。

利用方式

當我們研究次生群落時,可以根據以上各點去鑑別它們的特性、類型和掌握它們的演替特點。上述各點,同樣適用於對裸地或荒山荒地的性質和類型鑑定。
在研究次生演替的基礎上,對於各種次生植物群落,要按其利用價值分別對待,對有一定經濟價值者採用留優去劣的辦法加以培育,以提高次生群落的產量和質量;對於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的次生群落,則採用人工播種和種植的方法,以有經濟價值的種類代替原來的植物,也就是說,對原有群落加以改造;對於一些已經達到可以利用程度的次生群落(如次生林)則進行利用;對於一些具有保持水土、保護堤岸、防風固沙等等作用的次生群落則加以保護。

注意事項

1,控制次生演替的速度與可塑性
在直接利用次生群落時,一方面要掌握它生長速度快,具有較大可塑性,因此容易加以改造這樣的一些特點,同時,又要注意它的不穩定性。這就是說,任何次生群落只是次生演替系列中的一個階段,如果利用不當,它會不斷地繼續消退,而且不大可能恢復到原來的類型。
2,注意開發強度。
人類對於天然植被資源的開發利用,最為廣泛和經常的是森林採伐和草場放牧或割草。森林被採伐或草原強度放牧以後,就引起這些類型的植物群落深刻變化,使原來的群落變成另外一種類型。但是這種變化的方向卻和群落在自然條件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自然發展相反,因此,當採伐、放牧、割草等對群落的干擾作用繼續進行時,植物群落的性狀就朝著低級群落的類型退化,這就是群落的消退,甚至造成“人為荒漠化”。要恢復消退的植物群落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例如被皆伐的雲杉林,如果靠其自然演替,從採伐跡地恢復成林,要80-100年的復生過程。而且,復生不等於復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