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煙煤

次煙煤

次煙煤是ISO標準根據煤的變質程度分類,定義(0.4 %≤R r <0.5%),是煤的十個亞類之一,但在GB中沒有次煙煤分類。

次煙煤是煙煤褐煤間的過渡煤類,它屬於低煤階煤。這類煤在北半球的煤炭儲量中,占有相當比例,並且占有一定的世界煤炭貿易量。在工業加工利用上與就地消費、水分含量高的褐煤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和中國都有豐富的次煙煤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煙煤
  • 外文名:subbituminous coal
  • 代號:LRA
  • 提出時間:1992
  • 燃燒熱值:19306-26749 kJ/kg
  • 屬性:低煤階煤
定義,分布,分類標準,差異,

定義

由“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審定出版的《煤炭科技術語》中, 次煙煤(subbituminouscoal ) 定義為“ 國際煤層煤分類”中含水無灰基高位發熱量為20 ~ 24 M J / k g 的低煤階煤,代表符號LRA” 國際煤層煤分類是1992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煤炭委員會在日內瓦提出通過,其目的是提供對煤礦床的煤質進行說明並分類。它並不以用於商業或貿易為主要目的。根據煤階、煤岩組成和品位(灰分) 3 個參數對煤進行分類·。第一步是區分硬煤與低煤階煤的界限,用含水無灰基高位發熱量Qrg:maf( 國際上記作GCV) 小於24 MJ/kg,且其鏡質組平均隨機反射率Rr<0.6%,稱之為低煤階煤。然後再按Qgr:maf 值15 和20 MJ/kg作為低階褐煤與高階褐煤,以及高階褐煤與次煙煤的分界值。對於Rr<0.6%,但Qgr:maf >24MJ/kg的那部分低煤階煙煤,歸入中煤階煤。這裡還規定計算含水無灰基高位發熱量Qrg:maf 時所用的水分,用煤層煤水或全水分進行計算,這一點與我國現行的褐煤、煙煤界值計算時用最高內在水分( MHC ) 不同。理由是用 ISO1018測定煤中最高內在水時, 測值的再現性很差,致使MHC測不到準確的結果,而改用ISO1015及ISO5608兩種水分測定法。次煙煤是煙煤與褐煤間的過渡煤類, 它屬於低煤階煤。
這類煤在北半球的煤炭儲量中,占有相當比例,並且占有一定的世界煤炭貿易量。 在工業加工利用上與就地消費、水分含量高的褐煤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和中國都有豐富的次煙煤資源, 有必要單獨分類劃出.。過去人們常常認為中國的褐煤難以成型,或者稱中國褐煤缺乏國外褐煤的典型特徵, 究其原因, 就是將一大部分理應歸屬次煙煤的煤劃成了褐煤,使這部分煤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影響這些煤的合理利用與加工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些生產礦的經濟效益。

分布

我國低煤階煤資源豐富。按現行分類劃分為褐煤的煤,主要分布在內蒙東北部、東北三省以及雲南、兩廣和山東等地.。就地區而言,前兩地區的資源約占全國褐煤儲量的78 %在雲南境內,褐煤儲量占全省煤儲量的2/3北方( 內蒙、東北) 褐煤的特點是儲量大, 煤化程度高,如扎貴諾爾、大雁、伊敏、平莊等大煤田.。南方多為第三紀褐煤,如雲南昭通、小龍潭, 廣西南寧, 其特點是礦點多而儲量小, 煤化程度普遍較低. 低階褐煤只占儲量中的極小部分。在高階褐煤中,有不少應該歸屬於次煙煤類的煤。中國的低煤階煤按國際煤層分類判別,多數屬於高階褐煤和次煙煤。

分類標準

國際煤炭分類標準於1992 年立項, 參與制定國際煤炭分類標準的國家有: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波蘭、葡萄牙、南非、瑞典、英國和美國。由於各產煤和用煤國的經濟利益, 以及煤類名稱與傳統習慣不同, 較難取得認同和一致, 制定工作進展緩慢, 歷經多次討論,直到2002 年, 國際煤分類工作組(ISO/WG18) 才出台ISO/CD 11760 Classi ficat ion of Coal (國際煤炭分類標準草案), 經過幾輪投票, 於2005 年2 月出版了正式的ISO 國際標準。
國際煤炭分類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對什麼是煤進行了限定。ISO 認為乾基灰分Ad <50 %, 全水分Mt <75 %以及鏡質組平均最大反射率Rv , max <8.0 %的可以界定為煤。
(2) 主要根據煤的變質程度(由鏡質組反射率來表征)。將煤分為3 個大類(低階煤、中階煤和高階煤)、10 個亞類(褐煤C 、褐煤B 、次煙煤、煙煤D 、煙煤C 、煙煤B 、煙煤A 、無煙煤C 、無煙煤B 和無煙煤A)。
(3) 按煤的岩相組成(以鏡質組含量表示)。將煤分為4 類:低鏡質組含量煤、中等鏡質組含量煤、中高鏡質組含量煤和高鏡質組含量煤。
(4) 按煤中無機物含量(以乾基灰分產率表示)。將煤分為5 類:特低灰煤、低灰煤、中灰煤、中高灰煤、高灰煤。

差異

通過對國際煤炭分類的研究認為, 該煤炭分類是一個科學性的分類, 而不是一個實用性的分類,而在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是一個實用性的煤炭分類, GB 5751 —86 與ISO 11760 相比, 存在的主要差異如下。
(1)關於“煤” 的定義
ISO 11760 對什麼是煤進行了較明確的界定:ISO認為乾基灰分Ad <50 %, 全水分Mt <75 %以及鏡質組平均最大反射率Rv , max <8.0 % (或鏡質組平均隨機反射率<6.0 %, 對於躍變的接觸變異的煤層, R v, max 的上限可以超過10 %)的可以界定為煤。而GB 5751 —86 對此則無界定。
(2)關於煤炭分類參數(指標)
ISO 11760 以煤的變質程度(以鏡質組反射率來表示)、岩相組成(以鏡質組含量來表示) 以及煤中礦物質含量(以乾基灰分產率來表示)作為煤炭分類的依據。而GB 5751 —86 則按煤化程度及工藝性能進行分類, 煤化程度指標包括乾燥無灰基揮發分和乾燥無灰基氫含量, 工藝性能指標則包括粘結指數、膠質層最大厚度、奧亞膨脹度和恆濕無灰基發熱量等。
(3)關於煤炭類別
ISO 11760 根據煤的變質程度(鏡質組反射率) 將煤分為3 個大類:
①低階(褐煤和次煙煤):煤層水分≤75 %,且Rr <0.5 %。
②中階(煙煤):0.5 %≤R r <2.0 %。
③高階(無煙煤):2.0 %≤Rr <6.0 % (或Rv , max <8.0 %)。
而GB 5751 —86 則採用煤化程度參數來區分無煙煤(Vdaf ≤10 %)、煙煤(10 <V daf ≤37 %) 和褐煤(Vdaf >37 %, 透光率PM ≤50 %)。
(4)關於煤的亞類
ISO 11760 中, 按變質程度(鏡質組反射率),低階煤又分為褐煤C 、褐煤B 和次煙煤3 個小類;中階煤又分為煙煤D 、煙煤C 、煙煤B 和煙煤A4 個小類;高階煤又分為無煙煤C 、無煙煤B 和無煙煤A 3 個小類。
而GB 5751 —86 中, 無煙煤根據煤化程度分為3 個小類, 煙煤根據煤化程度和工藝性能分為12 個小類(貧煤、貧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 焦煤、氣肥煤、氣煤、1/2 中粘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長焰煤), 褐煤根據工藝性能分為2 個小類。
(5)關於次煙煤(subbituminous coal)
ISO 11760 中在低階煤中劃出次煙煤(0.4 %≤R r <0.5%)這一小類, 這一點上與GB 5751—86有很大不同。
(6)有關其他分類
ISO 11760 按煤的岩相組成(鏡質組含量) 將煤分為4 類:低鏡質組含量煤、中等鏡質組含量煤、中高鏡質組含量煤和高鏡質組含量煤;按煤中無機物含量(乾基灰分產率)將煤分為5 類:特低灰煤、低灰煤、中灰煤、中高灰煤、高灰煤。而GB 5751 —86 則無此分類。該國標對煤中灰分級別的劃分主要是用於界定煤炭的質量。在中國國家標準層次, 有GB 5751 —86 《中國煤炭分類》、GB 16772 —1997 《中國煤炭分類編碼系統》和GB/T 17607 —1998 《中國煤層煤分類》3 個國家標準, 這3 個標準分別從煤炭的技術分類、商業編碼和科學成因分類方面一起構成了中國煤炭分類的較完整體系。套用最多最廣的還是GB 5751 —86 《中國煤炭分類》。總的來說, GB 5751 —86 與ISO 11760 相比,在分類方法上存在著根本差異。國際煤炭分類採用煤的變質程度(鏡質組反射率)作為統一的煤炭分類標準, 方法簡單, 對全球煤炭歸類和劃分上具有一定科學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而GB 5751 —86在對煤炭進行分類時採用了多個分類參數, 不僅有煤化程度指標(主要為V daf ), 還有煤的工藝性能指標, 分類方法複雜, 但對煤的利用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按這2 套不同的分類方法, ISO 11760 對高、中、低階煤分界值的定義與中國不同, ISO 11760擴大了煙煤和次煙煤的範圍, 縮小了褐煤的範圍。按照ISO 標準, 中國部分高煤階褐煤(包括部分長焰煤) 將可能被劃為次煙煤;部分高階煙煤(主要是貧煤)則可能被劃為無煙煤;另外, 按照該標準, 中國某些高階無煙煤已不屬於煤的範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