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機制構建與治理轉型

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機制構建與治理轉型

《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機制構建與治理轉型》是202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機制構建與治理轉型
  • 作者:凌巍 、劉建娥、徐玲菲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 頁數:160 頁
  • 定價:7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281575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構建新型城鎮化研究的理論體系,深入研究“四個機制”,探索“兩種路徑”。“一個體系”:基於發展型社會政策、社會融入、生態系統等理論的整合,結合政策和試點實踐的研究總結,構建“農業轉移人口發展融合型社會政策體系”。核心內容:“四個機制”,如何回應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意願、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實現人的社會權益,最終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成果轉化為惠及整體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福祉。首先,以“內在驅動機制”為切入點,要回答如何促進城鄉均衡、區域均衡、經濟-社會-生態的平衡發展,以及農業轉移人口群體性發展均衡的基本問題,結合地方試點實踐分析國家應對新型城鎮化內在矛盾的政策推進路徑;其次,通過“評估瞄準機制”系統研究新型城鎮化帶來的社會分化,精準識別急劇社會變遷過程中不同群體的社會需求和迫切問題;再次,通過經濟促進機制分析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從巨觀層面探討新型城鎮對經濟發展的複雜影響,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完善社會保障,激發並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及其家庭內需潛力,帶動經濟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並從微觀分析層面提出差異化就業促進路徑,逐步建立農業轉移人口的科學評估、有序引導、重點扶持、分流安置現代管理體系;最後,系統研究政策行動機制如何實現發展目標,主要涉及四個層面:落戶政策改革“去身份化”“去價值化”;社會福利保險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轉型社區的社會治理現代化,通過制度安排構建“農業轉移人口發展融合型社會政策體系”。 “兩種路徑”:結合區域優勢和發展特徵探索異地城鎮化和就近就地城鎮化的實現路徑,及其相互之間形成政策合力、協調聯動,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就近就地城鎮化,降低異地城鎮化和跨省遷移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探索縣域就近城鎮化和特色小鎮模式,形成從省市城鎮化-縣區城鎮化差序推進的發展格局,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城鎮化新樣態,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參照總結試點經驗,結合區域特徵促進鄉村振興、異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戰略融合。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一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背景
二理論基礎
三研究對象與分析框架
四對已有研究評述及進一步探討、發展或突破的空間
五本書的學術價值、套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第一章國內外城鎮化研究學術史梳理
一以人為核心、提質增效的新型城鎮化
二中國城鎮化相關研究的理論爭議、發展脈絡及評述
三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困境、機遇與挑戰
四中國城鎮化路徑的研究
五國際城鎮化研究脈絡
第二章新型城鎮化的人口機制、經濟機制及社會機制研究評述
一新型城鎮化的人口遷移流動機制研究評述
二新型城鎮化的經濟機制研究評述
三新型城鎮化的社會機制研究評述
第三章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經濟機制及就業促進研究
一離鄉不離土:外出租地失地農民的就業促進研究
二社會關係網路的運用與建構
三分層發展過程中的社會關係網路
第四章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行動機制及案例研究
一欠發達地區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實踐改革
二社會治理項目評估模型套用
三欠發達地區社會治理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凌巍,貴州師範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講師,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社會學。
劉建娥,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女,籍貫雲南玉溪。專業方向:套用社會學、人口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研究領域:城市化與人口流動、社會規劃與生態治理、社區社會工作、社區流遷及社會轉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項、省部級縱向課題11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代表性論文發表於《人口研究》、《人口與發展》、《社會》、《青年研究》、《中國社會工作研究》、《學習與實踐》、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等國內外學術期刊,擔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
徐玲菲,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型城鎮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